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漢殤(14、黃與棕)

(2009-04-18 13:17:08) 下一個

第二節  黃與棕

一、黃棕糾葛

五萬年前,黃白人種共同的男性祖先誕生於地球上。他的具體出生地學者們眾說紛紜,有說北非,有說中東,有說南亞,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現在非洲以外90%以上的男性都是他的後裔。他和他的直係後代被今天的人類學家稱作走出非洲的第二浪潮。

注意,我所說的黃白人種祖先並非指膚色,而是指他第一個攜帶黃白人種特異的基因單倍型。黑非洲以外的人類膚色變淺是晚近才發生的事情。東亞與歐洲人攜帶不同的促黑素受體基因突變,因此膚色變淺最起碼是黃白人種三萬年前分開後才各自獨立發展起來的。歐洲一萬三千年前的洞穴岩畫中,人的顏色依然比動物要深,可以想象,那時候的歐洲人可能仍是深色皮膚。

六萬年前走出非洲的第一浪潮今天被視作棕色人種,包括矮黑人和棕種人,他們外形相似,都有矮小的身材,深褐色的皮膚,扁平的鼻子和高突的眉弓。其中矮黑人主要分布於東南亞,而棕種人則分布於從南亞至澳大利亞再到北美洲的廣闊地區。

地球曆史告訴我們,非洲是人類和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似乎越晚走出非洲的人種越“先進”。與棕色人種的第一浪潮相比,第二浪潮具有魁梧的身材和高度的文明,從最初的競爭就展現出體能和智力上的優勢。因搶地盤而爆發的部落戰爭很快演化為一邊倒的大屠殺,南亞的棕種人被大部消滅,隻有一小部分存活下來,他們的後代融入今天的印度人當中。

繼南亞之後,黃白人種的祖先又逐漸占領東南亞,隨著原始黃白人種的地盤日益擴大,棕色人種的地盤被越擠越小,隻能躲避在孤島和寒冷的冰川附近苟延殘喘。

一萬八千年前,地球氣溫降至最低點,正當人類遙望著日益逼近的冰川束手無策時,氣溫驟然回升,十一萬年前開始的沃姆冰期終於在一萬二千年前結束,地球氣溫在短短兩三千年間上升十度。冰川融化,海水上漲,人類居住的大陸架整片整片地被海水淹沒。赤道附近不再氣候宜人,而是炎熱不堪,陷入永恒的夏季。於是東迄太平洋,西至印度洋沿岸,各個角落的人們都吹響了北上的號角。人類最後一次大範圍的遷徙開始了。

隨著我們先祖的北上,棕種人亦被驅趕著向北逃竄,直到有一天,祖先們在華北平原駐足下來,置家立業,棕種人才長歇一口氣,結束長達四萬年的逃亡生涯,在草原和白山黑水之間過起居無定所的飄泊生活。

現在我們將畫麵定格於史前的最後時刻,矮黑人已大部滅絕,餘部主要存留在三個與世隔離的地方:孟加拉灣東側的安達曼群島,日本列島及庫頁島,西藏。矮黑人如今尚有零星部落存於菲律賓、馬來半島等地。其它島嶼如台灣史前可能也有矮黑人,但被後來大陸的移民所替代。信口雌黃的呂秀蓮曾對著台灣原住民大放厥詞說“台灣的祖先是矮黑人”,引起軒然大波,此語被列入04年台灣新聞十大名言。台灣民間確實有史前矮黑人的傳說,但迄今尚無考古學的證據。

與矮黑人孤零零的三點分布相比,棕種人要幸運得多,除北美洲外,他們呈南北兩線分布,南線主要是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南太平洋的島嶼;北線則是蒙古高原。北線棕種人的後代形成阿爾泰語係民族,如哈薩克族、蒙古族、滿族和朝鮮族。今天我們讀到衛青霍去病千裏出擊匈奴的時候,每感蕩氣回腸,殊不知,這樣的事情在史前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匈奴就是這麽從南亞一步步被趕到蒙古高原去的。

我們的祖先追擊棕種人整整四萬年,蕩除了絕大部分,可是誰都沒想到,孑遺的棕人後代居然成為人類文明恒久的威脅。史前的棕種人幾乎無文明可言,他們從非洲跑到澳大利亞,一路上都以撿拾海邊的食物為生,並且食人成風,棕種人各部落之間戰爭頻頻,死難者甚至戰俘都會被吃掉,將顱骨留下來做容器。可想而知,我們的祖先對這樣的食人種族是絕不會手軟的。

這裏有必要重點突出一下滿洲這個棕種人後代中的極品。滿人雖然棕種基因的比例沒有蒙古人高,但卻是“棕色文化”最堅定的執行者。滿族的祖先肅慎漢朝時已接觸到中原文化,可是近兩千年過去,直到努爾哈赤的年代,滿人依舊保持著漁獵為生的原始狀態。而同時期從歐洲森林裏鑽出來的日耳曼人早已披上文明的外衣,嬗變為產業革命的生力軍。二者的差距真有天壤。滿清毀明謗明我可以理解,但在文字獄中大量銷毀科技書籍讓我無法理解。想來隻能是他們的棕色基因在作祟。

黃白人種創造文明,棕色人種毀滅文明。回望華夏文明落幕於一個連刀耕火種都不知的漁獵民族時,我不由得感慨:這難道就是所謂的宿命?

二、大洪水的另一種可能

我在上一節考證過,大洪水可能發生於六萬年前的非洲,人類走出非洲前,因為世界上多數民族都有史前滅世洪水的傳說。這個假設乍聽很有說服力,可是仔細推敲卻有一個致命的漏洞——《創世紀》明確指出“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而今天的土耳其境內恰巧有一座山叫亞拉臘山。

如果《創世紀》說述的亞拉臘山就是今天土耳其境內的那座,我們現在觀察到的應該是人類始於中東而不是非洲,因為當時隻有諾亞一家幸存於世,勢必以亞拉臘山附近為中心繁衍後代並向四周擴散,那麽最原始的人類應該居住在中東。當然,諾亞家族也可能遷移回非洲,但設身處地地想想,這種可能性並不大。

有人會說,或許《創世紀》記載的亞拉臘山史前確實在非洲某地,土耳其境內的那座不過是遷移到中東的諾亞後人為紀念祖先而以亞拉臘來命名的。不過,這種可能性在我看來極小,因為世界各版本的大洪水傳說中,美索不達米亞各民族的傳說最詳細,最係統,並且很明顯有同一來源。從神話比較學的角度看,大洪水的傳說最有可能的就是源自中東。

另外,更玄妙的是,今天土耳其的亞拉臘山上似乎依然能夠見到方舟殘骸。

亞拉臘山位於土耳其、伊朗和亞美尼亞三國的交界處,是土耳其的最高峰,海拔5137米,終年積雪。由於諾亞方舟的記載,亞拉臘山在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世界裏聞名遐邇,每年都有不少方舟迷想登山探個究竟,但進山並不容易。亞拉臘山位於庫爾德人居住區,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理所當然成為土耳其的軍事禁區。想上山尋舟,一要防著土耳其政府,二要跟庫爾德人搞好關係,否則安全堪憂。另外,衛星拍到的“亞拉臘山異物”(方舟疑似物)位於險峻陡峭的山坡上,非尋常線路,難以攀登;而且亞拉臘山是一座活火山,地震、雪崩頻繁,這一切都給尋找方舟添加了無法想象的困難。

我對大洪水特別感興趣的原因在於諾亞方舟可能是唯一能找到考古學依據的史前神話。按通常的想法,幾萬年前的木頭哪裏能留下什麽痕跡?可是諾亞方舟碰巧停在雪山上,長久冰封凍存。曆次火山爆發的熔岩迅速冷卻又使方舟石化,昔日的木船變成今日的石船(雖然已經斷裂成幾段)。上世紀初,有探險家和當地人聲稱進入過方舟,並描繪出舟內房間的情形。2004年,香港的攝影組在海拔4200米拍攝到方舟殘骸的外貌,這是目前為止最直接的證據。

我們再回到神話故事來。全球各民族大約有50多個版本的大洪水傳說,其中古希臘、中東各族、印度和中國三苗的大洪水傳說很顯然是同源的,前三者都是極少數人避於一艘大船躲過劫難,大船最後停靠一坐高山上。後三者的船或葫蘆(三苗版)裏不但有人,還有動物品種,洪水後孑遺的人和動物成為新生代的祖先。除上述傳說外,其它版本情節各異,有可能是流傳的過程中故事走樣,或根本就是在不同地方經曆的大洪水,自然不會雷同。值得一提的是,亞洲大陸分布於北線的棕色人種(包括矮黑人)如日本、朝鮮、蒙古和中亞的民族並無大洪水的記憶,而分布於南線的棕色人種如安達曼群島、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土著卻有各自滅世洪水的傳說。那麽,北線阿爾泰民族究竟未經曆過大洪水,還是他們的祖先將大洪水遺忘了?

以上討論引出大洪水的另一種可能:洪水發生於5萬年前黃白人種的祖先出現時,以西亞為中心,接連40天不分晝夜的特大暴雨使環地中海地區包括中東、南歐和北非成為一片汪洋,除方舟內的生命外,所有人和動物全部罹難。當時,棕色人種已經遍及亞洲南部,中東的大洪水可能外加其它什麽自然災害引發印度洋海嘯,分布於海岸線及海島的棕色人種同樣遭受滅頂之災,而分布於內陸或在冰川附近的棕色人種則安然無恙。因此,南線棕人的後代就流傳著各式大洪水的傳說,而北線棕人的後代並無類似傳奇。

以上假說能夠解釋人類基因學上一些有趣的現象。比方說,理論上棕色人種源出非洲,可是現在棕人的單倍型僅僅分布於印度以東,西亞及非洲並無棕種人的C係及矮黑人的D係,這種奇怪的分布可能就是因為一場大洪水將中東和北非的棕種人掃蕩得幹幹淨淨,為諾亞的子孫留出空間,以至於後來的環地中海區域隻有白人,沒有棕人的痕跡。

另外,走出非洲的第二浪潮即黃白人種的祖先源於何處至今成迷,從北非、中東到南亞都有可能,其中很多專家傾向於中東。如果諾亞一家就是黃白人種的共同遠祖,那麽一切迎刃而解,第二浪潮出自亞拉臘山,當然是中東了。

上一節和本節我介紹了兩種大洪水的可能,哪一種更可信,全靠讀者自行判斷。不過,依我的推測,大洪水最晚發生於5萬年前,再晚,第二撥移民已分散開,即使發生洪水,也不可能在歐亞的數個古老文明出現相似的傳說。

三、疑竇重重的母係遺傳

上一節介紹過,Y染色體用於研究父係遺傳,線粒體DNA用於研究母係遺傳。照理說,線粒體DNA片段小,易於分析,應該很容易弄清楚來龍去脈,可事實上正好相反,各個民族的父係來源通過Y染色體的單倍型已經搞得比較清楚,而母係來源至今如墮雲霧,幾乎所有民族,母係的構成都比父係複雜。個人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1、和平時期,異族通婚主要表現為女子外嫁,為富裕民族帶去新鮮血統。2、戰爭時期,男子大量死亡,女子往往作為戰利品被戰勝方掠走,納入野蠻民族。因此,無論文明還是野蠻民族,線粒體DNA的分型都比較繁雜,民族起源主要看父係遺傳,而非母係。

我在這裏首先提及母係遺傳,原因在於,相當多的中國學者認為,漢族的女性祖先有一半是棕色人種,對此我表示懷疑。另外,後麵的章節將以父係遺傳為主介紹各民族,因此有必要在這裏先把母係遺傳說個大概。

人類的線粒體DNA單倍型主要分三係:L、M和N係。L係分布於黑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M係主要分布於亞洲和美洲;N係分布於除黑非洲以外的世界所有地區,其中歐洲隻有N係,沒有M係。
問題的焦點就是M係的來源。M係的比例從東非到印度一路走高,至孟加拉國達到頂點,進入東亞又逐漸降低。印度約60%屬M係,孟加拉國為三分之二,中國約二分之一。M係在印度有最多的變異亞型,據此推測,人類的M係應該源自印度。由於印度史前亦是棕種人的老巢,棕種人Y染色體單倍型C係在印度也有最多的變異亞型,因此許多國內學者推測,M係是棕種人的標記,再往下推,中國人便有二分之一的母係來自棕種人。

M係代表棕種人的觀點在我看來屬無稽之談。理由有二:1、澳洲土著是比蒙古人更純正的棕種人後代,他們的線粒體DNA恰恰是N係居多。有趣的是,他們的特征型N(xR)還低頻分布於歐亞美洲的多個人群。2、安達曼群島的土著是100%的矮黑人,他們攜帶的恰好也是M係。矮黑人雖然廣義上亦屬棕色人種,但實際上和棕種人是距離較遠的兩個人種,有各自特異的Y染色體單倍型。總之,以上說明:1、棕種人亦攜帶N係。2、矮黑人亦攜帶M係;因此,M係不是棕種人的特征型,相反,澳洲土著攜帶的某些特異的N係分型倒可能源自棕種人。

網上另一種觀點認為M係代表矮黑人,依我看更是錯得離譜。M係是南亞的主流單倍型,可是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矮黑人曾在南亞長久居住過。今日,東亞和東南亞各族的父係多少都帶有一點矮黑人的成分,可是矮黑人的Y染色體特征型D係卻從未在南亞檢出過,說明矮黑人並未混入今日的南亞人群,哪裏可能留下那麽高比例的M係?

M係和N係的關係錯綜複雜,至今讓遺傳學家一頭霧水。個人同意西方學者的觀點:M係和N係都是跨種族的單倍群。二者均發端於六萬年前,那時候棕白黃三色人種尚未分離,因此這三個人種的後代均同時攜帶M係和N係。也許研究M和N亞型的分布會更有意義。當然,由於前麵敘述的母係遺傳的複雜性,亞型的分析同樣困難重重。或許棕種人壓根就沒有什麽特異的線粒體DNA單倍型,中國人的基因庫裏有多少來自棕種女性還有待日後新的發現。

四、東亞各民族的人種來源

1、倭族簡史

中國古人管日本人叫“倭”真是絕妙透頂,倭族恰恰是地球上所剩無幾的矮黑人後代。日本及庫頁島的原住民是蝦夷人和阿伊努人,蝦夷是日本古代對北海道的稱呼,曆史上的蝦夷人是否今日的阿伊努人尚無定論,不過,多數認為,他們是同一民族。

一萬二千年前,冰河時代剛剛結束,蝦夷人就創造出赫赫有名的繩紋文化(新石器時期),燒製出地球上已知最早的陶器。可惜,一萬年過去,中國已進入鐵器時代,與世隔絕的蝦夷人依然停留在石器水平。

公元前四百年,朝鮮半島的人們終於將目光投向一衣帶水的日本列島,開始大批移民。移民帶去先進的水稻耕作和灌溉技術,當然還有身高。日本在短短數百年時間裏從石器時代跳躍入青銅和鐵器時代,個子也長高一截。那就是今天意義上的日本國形成的前奏——彌生時代。

從彌生時代開始,朝鮮半島和中國的移民陸續進入日本,一方麵與當地的土著蝦夷人結合,另一方麵將蝦夷部落向北驅逐。蝦夷人被迫逃亡到北海道,從而給日本土著帶來“蝦夷人”這個稱號。

如今,蝦夷人已經是一個曆史名詞,阿伊努人亦瀕臨絕跡。日本一直認為自己是單一民族國家,在國際場合從不承認自己還有少數民族。可以想象,阿伊努人是怎樣一種處境。中國有全世界最優厚的少數民族政策,可西藏人,維吾爾人還是在那天天蹦躂。一言以蔽之,都是本朝政府寵出來的。

阿伊努人的來源過去是個謎。他們的相貌與黃種人差別很大,體毛長而卷曲,高眉深目,以至於很多學者誤以為他們是高加索人。直到近期的人類遺傳學才揭開謎底,他們是純度極高的矮黑人,雖然還混有15%的棕種人血統。今天,許多“白癡”(對白人癡迷)看見高眉深目就止不住地發騷。殊不知,放在靈長目的大背景下,眉弓從高到低的次序依次為:猩猩、棕色人種、白人、黑人、黃種人。棕種人的眉弓比白人還要高。黃種人之所以低眉淺目,是因為腦容量過大,將麵孔擠平了(球形的體積最大嘛)。建議高眉深目的“發騷友”以後大可以到動物園對著黑猩猩擠眉弄眼,一訴衷腸。

日本人今日的父係血統如下:

D2(矮黑人)36%,O2b(朝鮮半島和東南亞的黃種人)32%,O3(漢人)21%,C係(棕種人)7%。
矮黑人是現代日本人最大的一支父係來源,從南到北比例逐漸增高,除阿伊努人外比例最高的北部日本人D2高達60%,比例最低的西部日本人也含25%。可見稱呼日本人為“倭”一點都不冤。

2、藏族

六千年前,華羌二族在今甘肅南部分道揚鑣,一支向東最終形成華夏族,另一支向西進入青海形成羌族。那時候的羌族還是純正的黃種人。羌人在青藏高原很快遭遇已龜縮在那裏數千年的矮黑人。其後的故事幾乎是日本曆史的翻版,羌人一麵與矮黑人融合,一麵將矮黑人部落向西驅趕。

今天,藏族的父係血統裏矮黑人與黃種人各占一半,矮黑人的單倍型比例與他們和喜馬拉雅山的距離遠近成正比,越是西部矮黑人的血統越高,四川境內的嘉絨藏族等則有最高的黃種人比例。

另外,滇西北的普米族,D係高達72.3%,可能是東亞矮黑人純度僅次於阿伊努人的民族。

3、蒙古族

蒙古族從南向北,棕種人的比例逐漸增高,黃種人的比例越來越少。由於內蒙漢化嚴重,現在一般用外蒙的數據說明蒙古族的情況。外蒙棕種人Y染色體單倍型C係的比例超過50%,剩下的主要是黃種人,小比例的白人,還混有一點矮黑人的父係。

那個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從今天基因測序的結果看,推測也是一個棕種人後裔。據說在當年蒙古帝國的範圍內,有8%的男性都攜帶著他的染色體。可以想象那時的蒙古人是怎樣的奸淫成性。

4、滿族和朝鮮族

滿人與朝鮮人的基因結構相似,黃種人為主體,其中漢人的標記O3在兩族父係中均占40%左右,朝鮮半島和東南亞黃種人的標記O2b約占30%多。棕種人的比例均為15%,另夾雜一點矮黑人。矮黑人的D係在滿族極為罕見,在朝鮮族稍多一些。阿爾泰語係民族的標誌基因型C3c在滿族低頻分布(10%不到),而在朝鮮族的檢出率為零。這兩個民族雖然棕種人單倍型的比例不高,但棕種人卻為他們最初的核心成員,黃種人是後來陸陸續續加入的,不斷被同化。因此雖然他們的基因構成以黃種人為主,所言卻是棕種人的阿爾泰語。

5、漢族

漢族是東亞大族裏血統最為純粹的民族,黃種人的Y染色體單倍型O係占絕大多數。矮黑人的D係含量極低,低到經常檢不出,僅僅在甘肅和四川漢人中的比例超過3%,原因可能是那裏的漢人與羌藏民族有一點融合。總體而言,矮黑人占漢族比例低於1%。棕種人的比例亦較低。漢人是真正的黃種人。

目前學術界認為,漢人的基因標記為O3。出乎意料的是,從黑龍江到廣西,中國所有省份的漢族人群,O3的比例極為平穩,均在50%~70%之間。更有趣的是,仰韶文化和山西陶寺龍山文化先民據檢測,亦屬O3。換句話說,今天各省市的漢族人群,主體上都是黃河流域移民的後代。

不過,將O3視為漢族的標記,仔細推敲,還是有些問題。O3 並非漢族所獨有,而是廣泛分布於東亞和東南亞,隻不過漢族人群含O3的比例高一些罷了。滿族、朝鮮族和越南人,男性O3的比例為40%,菲律賓不同人群O3比例最低為三分之一,最高達60.7%,比中國很多地區的O3比例還要高。馬來西亞男性為35%,壯族和印尼男性為25%。從基因多態性分析,中國的O3源於華南或東南亞。因此,單從基因觀察,如果一個漢人攜帶O3,無法分辨他的祖先究竟來自黃河流域還是東南亞。況且,即便中國境內的O3被定義為漢族標記,它也僅能解釋60%左右的漢人來源。如果縮小O3的範圍用亞型進一步分析,比如O3a5-M134僅現於漢藏民族,理論上是個很好的基因標記,但它在漢族人群的比例連10%都不到,失去標記的意義。因此,將O3定義為漢族標記,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但O3在漢族各人群的分布,還是能給出一些有用的信息。比方說,漢語區哪一個人群最能代表漢族?答案很清楚:客家人。客家男性的O3比例高達四分之三,高居各方言區之冠。以前我隻曉得,客家話是最標準的漢語,沒想到客家人還是最標準的漢人。客家人背井離鄉,將漢族的文化和血脈都完好地保存下來,在多災多難的中國,簡直算個奇跡。

6、阿爾泰語係和日語的來源

阿爾泰語係,朝鮮語和日語堪稱語言學家的噩夢。世界上大多數語言都有較為清晰的歸屬和彼此的連帶關係,唯獨阿爾泰語係象石頭裏蹦出來的,和歐亞大陸的其它語種都扯不上關係。阿爾泰語係的來源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如今,阿爾泰先民棕種人的身份揭示後,阿爾泰語係的來源終於水落石出。
漢藏語係和印歐語係是同一祖先的兩個分支,看似八杆子打不到一塊,其實還有些蹤跡可尋。比如對父母的稱呼:父在英語裏是father,爸爸papa,爹爹daddy,大大dad(或dada),母mother,媽ma,媽媽mama(或mamma, mom,mum, mummy),幾乎是一一對應的關係。漢藏和印歐各語種,表示父親的不是f開頭(父)就是p開頭(爸),表示母親的一無例外均為m開頭。說明黃白人種的祖先就是爸爸媽媽這麽稱呼的,以至於雖然後代相隔萬裏,對父母的稱呼還是一代代傳承下來。

可是阿爾泰語係對父母的稱呼就比較妖:看過清宮劇的都知道,滿語裏父親是“阿瑪”,母親是“額尼(額娘)”;父親在蒙古語是“阿瓦(阿加)”,突厥語“阿卡”,朝鮮語“阿保機”;母親在蒙古語是“額吉(阿嘎、額和)”,突厥語“阿娜”,朝鮮語“阿瑪尼”。總之,和爸媽的發音相去甚遠。
現在我們知道,阿爾泰語的先民是棕種人,與黃白人種相隔萬年。很顯然,阿爾泰語源自棕種人的語言,這就是它與歐亞大陸其它語種都迥然相異的原因。

再談談日語。日語與阿爾泰語的語法極其相似,發音也比較像,但同源詞匯極少。日語裏爸爸音“其其”,媽媽音“哈哈”,不要說和漢藏語係,就是和朝鮮語也風馬牛不相及。我們現在知道,倭人三分之一以上的祖先是矮黑人,阿伊努人的爸爸音“米此”,媽媽音“哈頗”,倒和日語有幾分相似。還有學者考證,日語與亡國的高句麗語比較接近。由此推測,日語是朝鮮半島某滅絕的阿爾泰語或朝鮮語混雜矮黑人的語言形成的,所以這麽特別。

部分學者認為阿爾泰語係並非單一起源,突厥、蒙古和通古斯語族各有各的發端,僅僅因為都在同一個草原上遊牧,才變得如此接近。這一理論從人種學的角度看,頗有幾分道理。棕種人並非鐵板一塊,而是由無數個部落組成,突厥、蒙古、通古斯、朝鮮和日本很可能源於不同的部落,前三者長期融合,因此語言類似,朝鮮和日本不在大草原之上,比較孤立,才發展出相對獨立的語種。

7、結語
東亞的問題,看似民族矛盾,實則種族鬥爭。中國人、朝鮮人和日本人,外貌上沒多大差別,實則源出三個人種:黃種人、棕種人和矮黑人。因此,朝鮮半島就在中國的邊上,可是隋唐傾覆國之力也僅僅是短期占領,很快得而複失。原因在於,二者的語言文化差異過大,難以整合。

同樣,中國始終無法有效地控製草原。漢民族與阿爾泰民族死磕了數千年,明末的蒙古人情願臣服於比自己還要落後的建州女真,也不願向大明低頭。長城內外是不同的種族,一個創造文明,一個發展野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沒有第三條出路。

漢民族與東南亞諸族同根同源,與北方的棕人部落卻形同水火,因此,從商周開始,華夏文明一直向南發展,向北卻舉步維艱。越南老撾緬甸不管與中國分分合合,始終都是天朝的藩屬;而草原諸族卻是漢民族永久的禍患,不將中國踏平,決不罷休。

中國曆史,歸根到底一句話:

都是棕色人種惹的禍!

------------------------------------------------------------------------------------
附:以上兩節是我寫的二稿。一稿《冰河時代》和《黃棕血仇》貼出後網友提出不少意見,逼得我又查閱很多文獻,修改出二稿。現在的內容除大洪水是我個人推測外,其它都是根據人類遺傳學和考古學的成果撰寫而成,再有錯就是那些專家的錯,我不過是二道販子罷了。

希望二稿貼出後意見能少一些,不至於逼我再寫第三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吉衣 回複 悄悄話 有道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