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十六節 浮萍般的現代中國
我今天去參觀英國的約克郡,很震撼也很沉重。完工於1470年的約克大教堂至今保持原樣並一直在進行精心的修繕維護。每一塊修補的石料均人工雕砌完美拷貝破損前的模樣再替換上去。約克大教堂已曆經五百多年,從內到外依然如剛落成般氣勢恢宏、精美絕倫。導遊以大教堂為中心帶我們漫步於約克街頭,從最久遠的羅馬時代到成為貿易中心的維京時代再到中世紀,城市就是一部凝固的曆史,一千多年的街道上人潮如織,隨便一棟房子都能道出三五百年的故事。約克在蓋房子打地基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一塊維京時期的遺址,他們沒有去破壞這個遺址,而是在遺址的頂上修建了新的街道。今天你花上10個英鎊依然可以進入地下參觀一千多年前的遺跡。
事實上不止英國,整個歐洲到處可見古老的街道和房屋,而在中國你隻能見到塵土飛揚的工地和一個個新開盤的小區。中國的城市隨便挑一個出來都比英法的曆史要長,可是這些曆史僅存於書本上,老街都拆了,零星的那麽點沒來得及拆的老房子要麽圈起來收門票,要麽是假的。看書你知道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實地轉轉,不要說和英法比,連美國澳大利亞都不如。看書你知道日本是中國的學生,看城市,我們的曆史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
上一節《沒文化的新文化》在網上貼出後,很多人看後不理解:簡化字用得好好的,為什麽老有人提繁體字,繁體字到底有什麽好?有些人說我文化複古。其實中國人的思維很有趣,花上昂貴的旅費到歐美去拍那些老建築,讚歎之餘感慨人家的古跡保存得多麽完好,回國後卻繼續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拆遷運動中去。仔細想來,新中國這個“新”真乃神來之筆;如今的中國一切都是新的,萬惡的“舊社會”已經被徹底推平,連一磚一瓦都難覓蹤跡。可是中世紀同樣“邪惡”,為什麽歐洲要將中世紀的建築完整的保留下來?他們在複古?不,他們一直在堅持自己的文化,甚至談不上“複古”。
繁體字的優點有很多,比如一、美觀(你見過有人用簡化字寫書法嗎?),即使在將繁體字視作政治錯誤的今天,你依然能見到繁體字書寫的招牌;二、意義準確,一個簡化字往往對應數個繁體字,閱讀簡體字出版的文言著作往往會產生歧義。當然,今天的中國還有幾人在讀文言著作?三、繁體字本身在造型上就蘊藏極豐富的涵義,簡化字既破壞了結構也破壞了意義。一談到繁體字,就有人拿甲骨文出來說事。甲骨文民國時候才發現,至今尚有三分之二的字不識別,如何與久經考驗的繁體字相提並論?任何文字都有誕生、發展和成熟的過程,漢字到晉朝時已完全定型,至今有近二千年的曆史,古人用毛筆寫都不嫌麻煩,為什麽今人敲鍵盤也要去簡化它?
其實繁簡之爭並不僅僅是少幾個筆劃的問題,而更多反映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再回到城市建設,別的國家都是避開老城區,開發新城,我們為什麽要拆毀老城區?別的國家都在不遺餘力地宣揚自己的曆史文化,隻有中國人像避瘟神一樣與老祖宗劃清界限,恨不得把一切姓“中”的都拆掉,才顯得咱現代化。
中國對傳統的漠視和拋棄反映在方方麵麵,絕不僅僅是漢字和老街。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信心的根源,失去了傳統文化就變成無根的浮萍,不知道路在何方。我到美國,才發現這個全球最發達的國家還在用磅和盎司,以我中國人的數學頭腦,也難以對十六進製的磅和盎司進行換算,更何況美國人,他們為什麽不改成千克?那不是既講科學又方便計算麽?同樣,美國人的長度用英尺和英寸,這回又變為十二進製,他們就不懂像咱中國人那樣推翻舊體係,建立簡易科學的新度量衡?再比如溫度,美國人為什麽要用華氏而非攝氏?為什麽這個全球最發達的國家在計量單位上最不講科學?英國同樣,磅和英尺讓我這個習慣科學計數的中國人買東西都無可適從。他們用這麽原始的單位怎麽還能征服世界?
再來看看中國,作為一名醫生,我每天都要詢問病人的體重,幾乎所有的回答都是“XXX斤”,或者最近體重減少了“XX斤”,於是,在寫病史時,我每次都要把斤換算為公斤。同樣,買菜時,所有小販和營業員跟你說的都是多少錢一斤,而電子秤和打印出來的價格上永遠標的都是公斤。“斤”這個傳統單位頑強地生存於中國的角角落落,但它並非合法單位,不見諸於任何書麵文件,隻能在民間自生自滅。為什麽我們非要用“公斤”而非“斤”(“尺”同理),為什麽我們就不能像美英那樣堅持自己的度量衡?
沒有傳統就沒有自信,沒有自信就隻能隨波逐流,永遠不能創造潮流。如今的中國除政治體係執拗地堅持所謂中國特色外,其他方麵幾乎均無原則地迎合洋人,追隨所謂的國際潮流或者國際標準。可哪有什麽真正的國際標準?美國、德國還是日本的?所謂的國際標準本身也在變來變去,於是我們的(血壓)單位一會兒mmHg,一會兒又換成kPa,看看形勢不對,又換回mmHg。醫學原本讀五年,後來想學美國,開始讀七年,沒幾年覺得學得不像,又推行八年,現在據說覺得八年製不倫不類,又想改回去。整天折騰來折騰去。中國人沒了傳統,也就沒了定性,什麽事都在那變來變去,越變越離譜。
其實捍衛傳統並非想象的那樣難。港台用繁體字,因此落後了嗎?中國當初不搞簡化字,會比現在差嗎?老房子不拆,人就沒地方住嗎?用“斤”而非“公斤”中國的科技就會沒落嗎?今天給學生講講《大學》的“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學生就會拒絕數理化嗎?
傳統文化的摒棄並沒有給中國帶來一點點好處,相反把我們變成別人的哈巴狗。然而文化與生活習性正好相反,由奢入儉易,由儉入奢難,失落的文明就像滾滾江水一路東流無可挽回。我們如何才能使浮萍似的中國紮下根來,不再飄來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