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漢殤(九、禮賢下士的先秦)

(2008-04-16 21:31:50) 下一個

二、禮賢下士的先秦

 

任何一個民族,最高層次的文化都掌握在上流社會的手中,中國也不例外。華夏文明是禮樂文明,因此君臣禮儀無疑是中國文化最核心的那個部分。從君臣之禮的演變就能看出華夏文明的興衰,所謂一葉知秋也。那麽,我們想象裏中國古代君臣會麵的情形是什麽樣的呢?

皇帝端坐龍椅之上,大臣魚貫而入,跪地磕頭,再戰戰兢兢分列大殿之上。

這是清宮劇裏最常見的場景,由於目前中國銀屏上泛濫成災的辮子戲天天給人洗腦,以至於現代中國人一想起古代就是長袍馬褂磕頭,把卑微的滿清文化視作華夏文明而自輕自賤,最後的一點民族自豪感也被胡編亂造的曆史劇搞得蕩然無存。要重拾民族自尊心就得重新梳理我們的曆史,在這裏讓我們上溯源頭看看周代的君臣會麵吧。

周王、大臣和侍從各就各位站立朝殿之上,周王先對職位最高的孤、卿一一作揖,再按爵位對每個檔次的大夫作一次揖,然後對上中下三等的士各作一次揖,最後回頭,對自己身後列於左門的侍衛作一次揖,再對自己身後右門的侍衛作一次揖。等這時候周王的揖全部作完,群臣和侍衛才集體還揖一次,結束,開始議事。

看到這裏,你也許會覺得自己的眼睛是不是花了:怎麽可能,哪有君向臣甚至是自己的侍衛先行禮的道理?是的,這確實是周禮,就是那個“反動文人”孔子畢生推崇的封建禮教——周禮中的站立禮。

我們再談跪拜禮。前一節說過,臀部墊著腳跟叫做坐,臀部離開腳跟叫做跪。因此雙方對立時行揖禮,雙方對坐時行跪禮。臣向君跪,似乎天經地義,可先秦還有不少君對臣行跪禮的記載,比如“太甲稽首(磕頭)於伊尹、成王稽首於周公”。當然,最著名的莫過於“秦昭王五跪得範睢”。秦昭王為求得範睢(當時乃平民,無任何官職)的指教,不惜連跪五次,並對範睢說:“昔者齊公得管仲時以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為父!”而範睢顯然“物超所值”,他先為秦王訂出“遠交近攻”的戰略,使秦從此走上統一霸業,後又在秦趙之戰中使出反間計,誘使趙王以趙括換廉頗,結果趙四十五萬人被白起所滅,再無力抗秦。

依照《禮記》的記載,先秦國君接見他國的大夫時,要行跪拜禮感謝使臣屈尊來訪;冊封本國的大夫時,也要行跪拜禮,感謝新大夫的就任。上麵說的都是國君主動行跪拜禮,而臣下向國君跪拜時,國君一般也要還拜一次“空首”,就是雙手拱地,叩頭至手不觸地的磕頭。

先秦時君主禮讓臣下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降階,即下台階相迎或相送;撫席或撇席,用手象征性撣一下灰再請大臣就坐;離席,即離開坐席行揖禮或跪拜禮,齊桓公向曾帶領他逃亡並多年輔佐他的鮑叔牙表示感激時,就曾離席再拜(跪拜兩次);興席,即會宴結束,臣下告退時,君主起立示別。另外,還有一項重要的禮節就是“國君不名卿老”,君主隻能稱呼高級官員的字,不能直呼其名。

從上麵的介紹可以看出,先秦的禮儀總結四個字就是“禮賢下士”。俗話說:“三歲看到老。”從先秦這個華夏文明源頭的禮製就能一眼相出,這是一個人類頂級文明的構架。秦昭王五跪範睢,某種意義上就是權勢階層向知識分子低頭,先秦如此的尊知重教,哪有不燦爛的道理?

先秦的君王有如此謙遜的禮儀與當時的社會結構密不可分。先秦是中國曆史上跨度時間最長的分裂和自由競爭時期。諸侯將相麵對空前的社會變革和競爭壓力,表現出來的更像是市場經濟下大集團的董事長,到處招賢納士為自己求生存和發展。與此同時,忠君思想在先秦還未定型,能人異士普遍的想法是“士為知己者死”,而非“精忠報國”,於是但凡有些能耐的都周遊列國尋找與自己誌同道合的上位者,謀個“CEO”的位子施展抱負,合不攏就跳槽,毫不勉強。先秦就在這樣一種君臣的互相尋覓和碰撞中產生出“燦若星河”的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自由競爭的封建時代落下帷幕,以壟斷和大一統為特征的帝國時代終於到來。新時代的君王還需要對下屬那麽彬彬有禮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乙迷 回複 悄悄話 感謝轉貼。
我已在搜狐博客上貼出全文。
現在國內的網管太可怕,稍不留神就會被封,貼文章如履薄冰,寫文章也不痛快。這樣的中國猴年馬月能夠崛起?
schoenlee 回複 悄悄話 很冒昧地給先生發這個消息。

我讀到先生的《漢殤》,喜歡至極。於是將文章轉到了百度的“漢服文化吧”,可惜很多內容被和諧了。有的朋友在讀了僅被顯示的兩節以後,說希望能看到全文。我在網上搜索以後,看到先生在搜狐也有一個博客。不知先生能否將文章也貼到國內的論壇上呢?這樣會有更多的人能後有機會看到先生的作品。

不勝感謝!

漢服文化吧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kw=%BA%BA%B7%FE%CE%C4%BB%AF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