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與外地人-------中國版的“傲慢與偏見”
乙迷
某次開會時,一名廣州的代表對我說過這樣一段話:“北京人管外地人叫外地人,我們廣州人管外地人叫內地人,你們上海人最絕(她以為我是上海人),管外地人叫鄉下人。”我聽了覺得很有趣,算起來我在上海做鄉下人也做了十幾年,對這種稱謂的激憤早已平淡。還記得大學的心理學老師上課時曾打趣地說,他每次放假回杭州,門房大爺都會衝著他喊回鄉下去哪,他說是的;等他開學返校,門房大爺看見又會老遠地嚷道從鄉下回來哪,他說嗯,從鄉下回來了。上海話裏的外地人和鄉下人確實經常表達同一個意思。
很慶幸我出生在南京,那是一座沒有地域歧視的城市,從小學到中學我從來沒感覺到自己和班上農村來的同學有什麽不同,城裏同學對他們都很熱情,生活上也經常幫助他們,因此我一直以為同學之間隻有成績的好壞,沒有地域的差別。不過這一切在到上海讀大學之後就完全顛覆了,因為我怎麽都沒想到自己居然淪為被歧視對象,原因僅僅在於我是個外地人。
很長時間我都無法理解上海人為什麽要歧視外地人,因為這在南京是不存在的,以至於最初幾年我對上海人的印象極為惡劣。事實上中國大部分地區對上海人的印象都不好,上海人也知道這一點,但上海人大多很奇怪地將原因歸結於外地人對上海人的嫉妒,實在是自我感覺良好得冒泡。我父母從小對我的教育就是上海人小氣,吃飯用小碗,客人都吃不飽;親情冷漠,夾生,對親戚甚至是對出生在外地的知青子女也漠不關心,還有點虐待的傾向(讓寄居的人睡地板),這些不良印象都能找出一係列的實例,似乎證據確鑿。總之不管怎樣,與嫉妒無關。其實沒在上海生活過的人並不知道上海的好,自然談不上嫉妒,而且上海在小平南巡前也是贓亂差的典型,除了考大學容易外,沒什麽值得讓人嫉妒的。
很有意思的是,在美國我又碰到一次相似的情形。某次閑聊中,我對我的一位美國同事說,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對美國都很憎恨,你知道為什麽嗎?她想了一會說因為他們嫉妒我們。我哈哈大笑,告訴她因為美國在國際上幹了不少壞事(當然,對美國應該算好事),所以別人反對你們。看來發達地區的人自我感覺都很好。不過和中國不同的是,美國沒有地域歧視。美國沒有戶口,人口自由流動,大多數美國人都生活過好幾個地方,很難說清楚自己屬哪裏人,自然也沒有地域歧視。美國的問題是種族歧視,白人歧視黑人(有時包括黃種人),白人無論收入還是受教育程度都比黑人高得多,白人也許有一百的理由歧視黑人,但美國人知道歧視是不對的,因此白人從來不敢在黑人麵前將內心的歧視流露出來。但上海人恰恰相反,上海人麵對外地人時,從不掩飾那份歧視,似乎隻有將那種鄙夷的神情和輕蔑的語調一絲不漏地流露出來,才能顯現出自己出生的高貴。問題在於上海根本就是一座移民城市,上海人歧視外地人某種意義上就是歧視自己的父母或者祖父母,而且上海的成功人士一直都以外地人為主,各單位的頭頭腦腦,各行業的拔尖人物相當一 部分甚至大多數是外地人,因此上海人對外地人的歧視總有那麽點不合情理。
有趣的是,上海歧視外地人最厲害的不是平頭百姓,而恰恰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級知識分子,當然他們不光歧視外地人,也歧視上海的市井百姓。歧視似乎是海派文化最中堅的一個部分,浸淫得越深,影響越大。外地男孩與上海姑娘相愛,若女方出生平民,事情還好商量,若女方有一定的家庭背景,這份感情將接受極端嚴峻的考驗,很可能半途夭折。
不過話說回來,外地人對上海的看法也不符實際,大多數為偏見。比如很多外地人尤其是北京人認為上海這兩年的崛起靠的是優惠政策。實際上上海並沒有什麽優惠政策,恰恰相反,上海一直是國家政策貫徹度最高的省市,上海曆年來向國家上交的利稅可以建設8個新加坡。上海近幾年的發展僅僅是國家放鬆了對這個資本主義大本營的鉗製,讓她發展而已。上海成功的原因在於上海人的素質,素質中最關鍵的一點是“規矩”,用德國人的話叫“秩序”。
中國是一個缺乏規矩的國家,在中國人的觀念裏隻要你有關係,有錢,沒什麽事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家整天想著請客送禮,拉幫結派,不練真功夫,天天琢磨走捷徑,最後什麽事都做不好。上海則是一個例外,受吳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響,上海的裙帶關係相對較少,做事更多的是憑實力而不是背景。外地人眼中的“人情冷漠”恰恰是上海成功的第一要素,上海人不愛串門,也不喜歡結黨營私,份內的事情很認真,做事比較講規矩,管理機構的工作效率較高,該怎麽樣就怎麽樣,不象外地許多地方,衙門氣很重,明明可以公事公辦的,也要托關係走後門,搞得烏煙瘴氣。
至於上海人的小氣,可能也是一種誤解。我在上海十多年,到別人家吃飯的經曆屈指可數,不過有限的幾次也是飯飽菜足,上海人到飯店裏吃飯,和全國其它地方一樣吃一半扔一半,浪費得很。上海人的小氣僅僅是自顧自,不習慣請客而已。上海人的小氣還可能是“認真”的另一種解讀。一個朋友曾對我說,跟上海人做生意,簽合同很難,上海人會對合同字斟句酌,不過一旦簽下,上海人一般都會按合同不折不扣地執行;跟北方人做生意,簽合同很容易,但要他執行合同卻很難,每次都跟討債似的。舉個例子,伊泰集團是中國第一家上市的煤炭股,我去內蒙“三下鄉”時碰到他們集團的老總,他對我說,是上海人救了他們伊泰。原來,九十年代中期,煤炭業很不景氣,那時候很多客戶乘機壓價,甚至不付貨款,唯有寶鋼按時轉帳,一分錢不少,因此是寶鋼救了他們的命。後來煤炭又火了,他們為了表示謝意,願意低價向寶鋼供媒,但寶鋼依然以原價付款,因此,他們總是將最好的煤優先供應給寶鋼。
不過,上海人雖然有不少優點,但這決不是歧視外地人的理由。歧視說白了,就是狗眼看人低,勢利。外地人到上海幾年之後,往往比上海人更守規矩,做事更加勤奮認真,再加上上海人所缺乏的大氣,這就是為什麽外地人在上海能成功的原因。如果上海人因為外地人窮,粗俗就鄙視外地人,那上海的洋人們還有獲得成功的外地人士是不是也因為上海本地人的窮酸,小市民氣而鄙視上海人?那歧視還有個頭嗎?
上海人與外地人,活脫脫一部中國版的“傲慢與偏見”,同在一個國門內,卻仿佛相隔萬水千山。歸根到底,都是戶口惹的禍,明明全是中國人,卻硬要分為三六九等。馬丁路德金說,我有一個夢,夢想有一天前奴隸的兒子和前奴隸主的兒子能象兄弟一樣坐在一起。我要說,我有一個夢,夢想有一天中國不再分上海人,北京人,外地人或鄉下人,中國的土地上隻有一種人,那就是中國人。
另,回“左牽黃右擎蒼”,俺96年就“shopping時背著laptop”,怎麽沒被人問過?上海人反應敏銳的恐怕不僅僅是新鮮事物吧。
上海人對新鮮事物確實反應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