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是否因為“需要上帝”而創造了上帝?zT

(2006-07-16 02:13:39) 下一個
人是否因為“需要上帝”而創造了上帝?

作者:羽毛亂飛

2004-8 [關天雜談]


問:“你覺得有沒有可能正是因為人們‘需要上帝’,所以就創造了上帝?”

羽毛亂飛答:
    
我曾經說過兩個故事,是這樣的:
      
故事一:
      
有一天,某甲和某乙打架,乙打不過,就咬了甲的鼻子一下,誰知甲不禁咬,鼻
子被咬掉了。甲氣憤不過,於是去告官。擊鼓鳴冤: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老爺:下跪何人?有何冤情?慢慢講來,自有本老爺為你做主~~~
某甲:(聲音不清楚地)回老爺的話,小的是某甲。小的命苦啊,自小父母雙亡,
隻和一個老祖母相依為命,……
老爺:咄,廢話少說,你丫什麽事吧?
某甲:小的知錯了,小的長話短說,小的跟某乙有過節,結果鼻子被某乙咬掉了。
老爺:啊?有這等事?把那個什麽某乙給我帶來!~~~
        
(某乙被帶上)
        
老爺:(拍驚堂木)大膽刁民!從實招來,你是怎麽把人家的鼻子咬掉的啊?
某乙:青天大老爺!小的冤枉啊!某甲的鼻子不是小的咬掉的,那是他自己咬的
……
老爺:我kao!你當本大老爺是小不濕啊?鼻子在哪兒?牙在哪兒?他自己的鼻子
自己咬得掉麽?
某乙:回老爺,您有所不知,他是站在椅子上咬的啊!
        
        
故事二:
      
當年西楚霸王項羽英雄蓋世,一把力氣天下第一。為什麽呢?因為啊,任是多麽英
勇神武,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拽著自己的頭發把自己提起來,可是呢,項羽可
以!
        
他和他女朋友虞姬是這樣認識的:項羽打仗,路過一個莊子,下人去要水喝,大概
沒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和村姑虞姬吵起來了。項羽聽見了,就過來,問明了情
況,批評了那個小戰士,還給虞姬道歉。
        
虞姬聽說這位就是項羽大英雄,就說:想喝水可以,你得拿出一點本事來。於是項
羽表演了一下這招絕技,一下子把自己從山這邊扔到山那邊去了,這有個名堂,叫:
“拔發過山”。
        
虞姬一看,一撇嘴說:這算什麽,我也會。隻見虞姬坐進一個木頭澡盆子一使勁,
把自己從門檻裏頭提到門檻外頭了。項羽的部下一看,都笑的不行,說咱們家大王
把自己從山這邊扔到山那邊,你這叫什麽啊?但是項羽不笑,他識貨,說:你們懂
什麽,這是高深功夫,叫個:“提盆過嶺”。
        
虞姬遇見了知音,就跟著項羽走了……
    
這兩個故事的結論如下:
    
1)人自己能咬下來的鼻子不是自己的鼻子
2)人自己能提起來的身體不是自己的身體
3)人自己能發現的規律不是自己所處的規律本身
    
自己回歸自己,這是一個無法完成的圓圈。
    
事實上,在我看來,人會思考這些問題本身就是上帝存在的證明。信仰被無神論解
釋為“人需要的投射”,就是說,人們需要一個上帝來作為自己精神的寄托,於是
人們“創造”了一個上帝。
    
但是問題是,我們為什麽“需要”一個上帝作為我們的精神寄托?
    
柏林洪堡大學裏麵,主樓大廳的牆壁上鐫刻著馬克思的那句名言:“哲學家們都試
圖用各種方式解釋世界,但問題是要改變世界”。我把這句話換一下,作為我的意
見:
          
“哲學家們都試圖用各種方式解釋世界,但問題是我們為什麽要解釋世界?”
    
一個基本事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包括哲學家們,都是從最基本最具體的人生經
曆的中觀察得出超出個人視野的一般性概念的。所以。我不會奇怪,麵對人的問題,
為什麽會有很多解釋,而且每一個解釋都可能“有效”。解釋的有效不是解釋為真
的憑證,隻是托住解釋暫時不掉到地上摔個粉碎的原因。而科學,不管是社會科學
還是自然科學,都不討論為什麽有解釋這個問題,這是一個無限後退的問題,注定
要退到哲學,最終退到宗教上去。既然對於宗教的科學解釋不能建立在宗教本身之
上。所以科學回避“為什麽會有解釋”這個問題。
            
可是,我們可以也正在用各種方式解釋世界,包括你所說的“終極規律”。但最終
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我們為什麽要解釋世界?
    
按照結構主義——比如人類學的列維·施特勞斯或者心理學的皮亞傑——的觀點,
是社會結構反映心理結構而不是相反,說得準確一點,社會物質文化結構反映了人
腦中“生成結構的內在能力”。從人的心理活動到社會是一個連續的視野後退,這
中間沒有跳躍,甚至,從社會是人心理對於人類行為結構性的的感知這個角度而言,
人的心理和社會沒有區別。
    
對於“為什麽我要喝水”這個問題,說“因為我渴”是可以的,我們承認這是一個
解釋;對於“為什麽雨後這塊地上有一灘水”這個問題,說“因為這裏有個坑凹”
是可以的,我們認可這就解答了我們的問題;對於“他為什麽得了非典”,說“因
為sars病毒感染了他的肌體”也是可以的,醫學上這是一個解釋。但是如果我們仔
細追尋,這些答案從來就不是真正的答案。我們會發現,“我要喝水”和“我渴”,
“有水”和“有坑”其實不過是同義反複。不接觸本質,現象解釋現象從來就不會
是真正的答案。
    
同樣,回答“為什麽人會有某種需要?”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需要”是什麽。
需要是人對某一種“匱乏”以及這種匱乏帶來的“不快”的切身感受,由於這種對
於匱乏的不快,人們產生彌補匱乏,消除不快的衝動,這就形成一種人的“需要”。
          
我們看見,人主動的“需要”,來自一種被動的“匱乏”。當然,這種匱乏不見得
是物質的,甚至也不見得是客觀的,他可以是主觀的。但是主觀的匱乏感受的產生
一定有客觀的基礎。我現在多多少少有一些“網絡綜合症”,每天不上網來看看,
就會不舒服,雖然也許看過以後還是不舒服(嗬嗬,會吵架,會挨罵,怎麽會舒服
呢?),但是第二天還是要上來看。我們每天對於網絡生活有一種“需要”。
          
可是,在電腦進入我們的生活之前,我們不會產生這種需要,因為我們之前沒有經
曆過網絡生活,這種“缺少”對於我們而言,不是一種會導致需要的“匱乏”。更
不用說千百年來沒有見過電腦的人們,一秒鍾也不會產生對於網絡生活的需要了。
          
所以不管人的“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是主觀的,它一定有客觀基礎。人對宗教的主
動主觀需求,必要來自於被動客觀的現實,“匱乏”的感受必要來自於“不匱乏”
的存在。
          
那是什麽呢?我們人類的心靈中間匱乏了什麽,以至於我們“需要”創造一個上帝
來嚐試滿足這種匱乏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