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
2016 (86)
2017 (154)
2019 (79)
2021 (73)
2022 (129)
2023 (263)
2025 (1)
首先,太極拳是武術,先不談武字,談術,既然是術,就是一門技藝,進一步說,是手工技藝,是靠人來實施的,所以她不是科學(注意,不是科學,並不是說她不科學),就像修鞋的,補鍋的一樣,完全靠技術吃飯,武術的英文是martial arts,這裏的arts,並不是指藝術,也就是技藝的意思(當然你理解成藝術也不大錯)。
再談武字,最簡單地說,武就是打,說的好聽點,可以說技擊,搏擊,散打,等等,都是一回事(區別還是有的,比如有規則,沒有規則的打,賽場上,與街頭的打,乃至戰場上的打)。
所以,當我們談太極拳時,會有很多層次含義,具體說,這幾天,因為一位太極拳手被練現代搏擊的人打倒了,於是太極拳成了話題。太極拳的這次失敗,時機非常好,因為就在不久前,中國乒乓球敗給了日本,連乒乒球都敗了,中國武術敗了一個又有什麽驚奇的呢?更何況,中國人的民族心理承受能力已經比較成熟了,雖然中國武術有打外國大力士的功用,但是東亞病夫已經不提了,我們的心態已經向平常心回歸了。另一方麵,說敗的好,因為對中國武術本身也是一件好事,這是狠狠地推了整個武術界一把,不單單是太極拳,所有拳種都應該借此機會審視一下自己,尤其是在實戰這個問題上,武術界太注重對練,也就是多多少少安排好的打,而不是真正的格鬥。
事情的另一麵是,很多人因此說中國武術就是會吹牛,但是你能說這次乒乓球輸了,中國乒乓球就不行嗎?過去的乒乓球的輝煌都是吹牛?嘴上功夫?不說別的武術門派,就說太極拳,太極拳的曆史跟其它門派曆史一樣,都沒有正史的記載,都是各門派自己的記錄,很多還是口頭的傳說,所以很難判別,比如有說太極拳是張三豐創的,不管如何,太極拳在社會上露麵,是清末的事,我們最常見的太極拳,就是公園裏老頭老太慢慢劃圈的,一般都是楊氏(式)太極拳,她也是流傳最廣的。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蟬能夠在北京站住腳,絕不可能是靠嘴上功夫,因為那個年代,一個武術門派拳種,要想在北京揚名立萬,立即就會有各家各派的拳師--徐曉冬們--上門挑戰,你打不過人家,自己卷鋪蓋走人。楊露蟬的太極拳站住了腳,而且流傳得越來越廣,就憑這,絕不會是隻說不能打的主。而且,可以肯定的說,楊露蟬手上的太極,也不是今天公園裏見到的老頭老太的“摸魚”,今天的楊氏太極,是楊露蟬的孫子楊澄甫根據現代人的生活狀態,加以改編的,他強調一個“鬆”字,由鬆引出了慢,於是世人多以為太極拳就是慢。至於楊澄甫對他自己的入室弟子是怎麽教的,我們一般人不知道。
1949年以來,傳統武術的環境消失了,然後隨著老一輩武術家的老去,武術的練法,打法都變了,所以當我們今天說太極,我們說的,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太極拳,或者中國武術了。當然,說有易,言無難,更不用說武術這種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技藝,中國人都知道(或者說期待著),最不起眼的人,很可能就是一鳴驚人的絕世高手。但是最基本的事實是,這一仗,應該把中國武術界打醒了,再吃老本已經不行了。
實際上,武術裏麵有很多非常值得研究的東西,她是與現代社會非常不一樣的另一個社會,她的價值觀,她的生活方式,她的運行模式,都是中國文化的一麵鏡子,可惜,今天有人能進入性生活工作者圈子作研究,卻還沒有人深入武術界去作調查,武術界自己,似乎也沒有出現一些專業的現代社會科學研究者為武術界說話。當然,肯定有,但是還沒有讓社會聽到他們的聲音。
武術的唯一推手是武俠小說和武俠片,但是這些除了商業,文學效應之外,對武術界本身是利少弊多,把武術推到一個虛無的高度,當武術從高空墜落的時候,估計文藝界不會有人去接盤。近來的武俠片還有一個趨勢,可能是從王家衛的《一代宗師》開始,就是武術家們都哲學化了,各個都是滿嘴的哲理,你哲理到了罷了,邊打鬥還能邊滔滔不絕地說至理名言,這就讓人很不舒服了,什麽“看天下,看眾生”之類的。導演徐皓峰,寫過一本引起中國武術界劃時代轟動的書《逝去的武林》,本來對他拍武俠片期望極大,武術,影視都是內行(他的電影分析也寫得極好看),可惜的是他的影片,幾年前的《倭寇的蹤跡》可能是他導演的第一部,不成熟也說的過去,近來的《師傅》,別的不說,裏麵的武術家們也是一個個都滿嘴的哲理,就讓人看著總覺得不是那麽個味。看樣子,電影有自己的規律,你武術再懂,入了影視,還是得從影視業界的規則走。
拭目以待太極對搏擊的後續,還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