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
2016 (86)
2017 (154)
2019 (79)
2021 (73)
2022 (129)
2023 (263)
張幼儀,自然就是徐誌摩前妻。她的侄孫女張邦梅(Pang Mei Natasha Chang)寫了一本書記錄張幼儀的生活。
張邦梅爺爺是張幼儀弟弟,比幼儀小2歲。這本書以英文寫成,1996年在美國出版,書名是Bound Feet and Western Dress,小腳和西服。張邦梅第一次見到張幼儀是1974年,張幼儀從香港到美國。
上麵是張幼儀父母,父親是醫生,母親有一種大家氣質。下麵是1927年張家兄弟姐妹們聚在上海參加父母葬禮,坐者左起,大女,四女,幼儀,立者,三女,二兒媳,男的,坐者,大男,二男,八男,五男,三男,立者,七男,四男和六男。
上,徐張在西方的第一張照片,1921年,第二年離婚;中,幼儀大姐大姐夫與幼儀的婆家人,大姐從小與徐家很近,徐家甚至想把她嫁給徐誌摩(可以想象,徐誌摩肯定不喜歡,大姐還是小腳);下,二哥張家森(君勱)和徐誌摩,日期未知,應該是在離婚(1922)前。
上,張幼儀1924年在德國,她說一位女士在街上應該戴帽子,否則會被人當作用人;下,二哥,劉太太,幼儀,劉先生在巴黎大學。劉家讓當時懷孕的幼儀住在他們家,當時徐誌摩已經離開了。
張幼儀二子Peter,(怎麽看著像女的?),二歲,1925年,第二年他就去世了。他生於柏林,與父親隻見過一麵;下麵,張幼儀在柏林的唯一朋友Bora Berger非常喜歡Peter,在他死後,把他的照片掛在桌子上方。
張幼儀自德國回國後與母親和姐妹合影,她穿西方衣服,其她人全是傳統服裝。
上,張幼儀八哥張家鑄,盛裝去參加徐誌摩的第二次婚禮(與陸小曼?),他對徐誌摩很崇拜,乃至要求自己死後,在葬禮要讀一首徐的詩;中,18歲的張幼儀與兒子,徐家的驕傲;下,張幼儀大兒子,徐積鍇,小名阿歡,跟奶奶在硤石。
張幼儀與少年阿歡(看上去似青年)
作者爺爺張家鑄,立者,與二兄張君勱和四兄張家敖,1945年美國。
上,張幼儀與孫輩在上海的Avenue Hague(是哪條街?),下麵是作者一家,作者是右起第二,美國康州。
1986年聖誕,張幼儀與作者張邦梅在張幼儀的紐約公寓。
張幼儀在上海,1937年前後,是上海婦女儲蓄銀行副總裁,為了拍照,她穿上了黑色的絲旗袍。
謝謝觀看!
2) Avenue Joffre, 中文名 霞飛路, 是1915年時為表示尊崇一次大戰中西線法軍總司令的霞飛元帥(Marshal Joseph Jacques Césaire Joffre)而改名的。 二戰中1943年經中國政府交涉,將租界正式收回。改名為 林森路。 至 1949年,因為林森 擔任過國民政府主席,又改名為 淮海中路。
3) Avenue Petain,中文名 貝當路, 1922年築成,為尊崇一次大戰中在 凡兒登 血戰抗敵的法軍將領貝當元帥(Marshall Philippe Pétain)而命名。二戰中中國政府將租界收回後,改名為 衡山路,沿用至今。
附帶照片中的第九幀 (數張小照片合並一處的都算為一幀),下麵有說明:
“上,張幼儀與孫輩在上海的Avenue Hague(是哪條街?),下麵是作者一家,作者是右起第二,美國康州。”
所提到的 Avenue Haig (注意,原文的拚音是錯誤的) 是原來法租界的幾條幹道之一。在1910前後,法租界的工部局越界築路,往外擴展。其中有幾條在一次大戰之後改了名稱,用以紀念一戰中英、法軍隊的將領。
1) Avenue Haig, 中文名 海格路。 紀念英軍將領海格元帥(Field Marshal Douglas Haig) 。 二戰中1943年經中國政府交涉,將租界正式收回。改名為 華山路,沿用至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