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電影(1)
(2006-12-22 17:43:41)
下一個
可以說大部分人都喜歡看電影,隻是每個人喜歡的程度,喜歡的內容形式不一樣罷了,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已的關於他與電影之間的故事。就我來說,印象深刻的關於大小熒光屏的事可以追溯到小時候住在一層樓的鄰居擠在某一家,圍著他家的九寸黑白電視機看電視劇《加裏森敢死隊》(當然這個不算電影),夏天周末人們擠在公園看免費露天電影,小候印象很深的國產電影有解放前期初期的《七十二家房客》,《一江春水向東流》,《馬路天使》等等,以及後來新中國成立後的反特務題材的如《保密局裏的槍聲》,在這類題材裏,陳述等人總是演壞蛋,所以什麽念,記得後來有人把這個意見反映到長影廠,上影廠等領導,於是報紙開始介紹什麽下一部某某電影要打破臉譜化,結果事與願違,因為事先我們知道某某電影要革新,所以一開始大家就猜長得最象壞人的一定是好人,反之則一定是壞人,結果仍是念。當時還記得國內的喜劇片還是挺逗的,我最喜歡《大李,老李和小李》,大李被關在冰窖裏幾個小時之後發現敲打自已胸脯的聲音和拍打吊著的凍豬一個聲音時,我都笑翻了,當時陳斯陳強父子還是挺活躍的,雖然我一直不是很喜歡他們的喜劇的風格,但覺得陳斯這麽多年一直堅持自已的風格真是挺不容易的。八十年代初的中國電影還是有完全脫離文革的影響,喜歡說教,記得有部電影叫《愛情與遺產》,裏麵韓月喬扮演的莎莎嫌貧愛富,簡直就是壞蛋典型,可能是批的太厲害,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慶幸自已不叫莎莎。或許八十年代初,文化娛樂活動有限,幾乎每部拍的不錯的電影都讓人津津樂道很長一段時間,例如《小街》,《喜盈門》,《許茂和她的女兒們》,《青春萬歲》,《牧馬人》,《大橋下麵》等,而象《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小花》等電影的插曲更是風行全國。當時的明星有雪,李秀明,劉曉慶,斯琴高娃,林芳兵,張瑜,陳衝,朱時茂,周裏星,唐國強等等,而今事隔多年,這些人世界各處漂著的,上演著真實的人生悲喜劇。
還記得八十年代初的時候挺流行訂雜誌的,我一直訂《讀者文摘》和《大眾電影》,後來訂什麽《海外星雲》,《海外文摘》,《環球》,《世界博覽》,《世界知識畫報》,《故事會》等,總之《大眾電影》是我最喜歡看的,還做了幾個大本子把喜歡的文章剪下來在大本子裏分類粘,幾乎所有關於電影的知識都是從這本雜誌裏獲得的,比如電影的起源,從《園丁》,《工廠大門》等無聲影片到卓林時代,中國電影左翼聯盟的代表人物和事,意識流的興起,希區柯克時代,好萊塢明星包括克拉克蓋博,洛揚,英格利褒曼,貝蒂戴維斯,格裏高利派克,雯莉,伊莎白泰勒,瑟琳赫本,奧黛莉赫本,加裏格蘭特,秀蘭登波等等如數家珍,從《亂世佳人》到《摩登時代》,《東方快謀殺案》,《埃及豔後》,《羅馬假日》,《卡薩布蘭卡》,《殺死知更鳥》,《後窗》,《太陽浴血記》,《簡愛》等等都讓人印象深刻。
就象任何一種興趣一樣,如果在始的時候缺少誌同道合的朋友也不會堅持多久。當時在中學同學中有兩個好友,一個叫秋,一個叫梅。秋有兩個哥哥,他們兄妹三人的關係一直是我羨慕的,因為她兩個哥哥出去玩的時候的很喜歡她去,不象我兩個哥哥,當然我大哥從小一直住在上海祖母家,不在我身邊,我二哥卻不喜歡我玩,所以我很羨慕秋。秋的性格多多少少受哥哥的影響,有男孩子般的獨立,這也是我所欣賞的,所以愛屋及,我也挺喜歡跟在秋的後麵做她喜歡的事,碰巧的是她也很喜歡看電影,而且喜歡去電影院看,而且喜歡坐電影院左側第五六排的位置上。如果不是包場,或是晚上或周日時間,日場看電影的人很少,所以不用對票入座,每次我和秋去看電影,她挑她喜歡的位置,我有時挨著她,有時坐她附近,有時坐得遠,電影散場的時候我們默契地走在一起評論電影。當時我們所在的中學離電影院(也叫文化宮)隻有步行五分鍾的距離,我們倆後來常常逃掉下午的自修課去看電影,那段時光很美好,也很值得懷念。與其說是電影讓人懷念,不如說是我們在電影院象大人一樣的氣氛和獨享自已的“專座”時驕傲更讓人留戀,那就是很想快快長大的少女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