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麵具的舞者

隻想寫寫玩玩,找點兒樂,心情日記,隨意塗丫。
正文

走馬觀花BELFAST

(2006-06-15 08:50:05) 下一個
會議在DUBLIN結束後,我立即北上去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從都柏林機場乘巴士來回票價僅18歐元,上車後我習慣性地靠右坐,結果車子一上路,就有些不適應,因為愛爾蘭和英國都是靠左行駛的,所以向右窗望出,隻見一排排車迎麵駛過來,開始有種錯覺是我們正在逆行,有點怕。馬上觀注過往車輛的型號轉移注意力,馬路上較多的是在北美難得一見的法國產的雷鳥和標致。觀注一下高速路旁的路牌,發現除了圖形之外還附上文字說明,比如一個讓行的標誌下寫著YIELD,後來當車子從愛爾蘭駛入北愛爾蘭時,發現讓行標誌下的英文改成GIVE WAY,這才反應過來,原來已經算是踏上英國領土了。
高速上車輛不多,但因為這輛巴士沿途要停靠幾個城鎮,不得不駛入城中心,我看到不止一個中餐館,這讓我想起在美國的沙漠地帶的小得不能再小的小鎮上看到那家上海飯店,真是所有在海外漂著的中國人吼一吼,洋鬼子們一定會嚇一跳,不知當年老毛的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否從全球著眼,這邊正胡思亂想著,車子已離開小城再回高速了,一路的印象是外觀上幾個小城都差不多,有哥特式風格的教堂,有繞來繞去的小河,有整齊的紅磚小房,大門仍保留著英式風格,再次遺憾相機壞了,不能讓大家一享。往往事情是這樣,在一切都很完美的時候,讓你發現缺個什麽,讓你有所遺憾,以致於現在我一遇到看似完美的事情時,就惴惴不安,不知馬上要發生什麽會讓我難受一下,又扯遠了。
長話短說,在晃來晃去近三個半小時之後,巴士駛入BELFAST市中心,停靠在GREAT VICTORIA街邊的JURYS INN門前。下車後先去旅館安頓好行李,就又出來了。因為沒了相機,就十分認真地看著街上的一景一物,知道不能用照片帶走回憶,隻有練練本人的記憶力了。因為到這裏時已是下午六點多,直接先去餐館林立的DUBLIN 路,發現這裏中餐館非常之多,名字也起得雅俗共賞,如漢國小廚,翠亨村等等,一家中餐館門旁還掛著一幅對聯,大概記得上有竹林七賢之一劉伶的名句“聞香下馬,知味停車”,雖然這幅對聯被用的很多,但他鄉看到仍備感親切。不過因為隻在這兒住兩個晚上,不得不充分利用下這裏的優勢,那就是大吃印度馬來餐,所以沒有去吃中餐,抱歉了。盡管這裏已是英國領土,但是人仍是樂天知命及時行樂的愛爾蘭人,路邊上仍是酒吧多多,因為當天正好是六月九號,世界杯開賽的頭一天,許多酒吧門前立著牌子上曰看世界杯喝啤酒。
說到酒吧,BELFAST有世界聞名的CROWN BAR,位於GREAT VICTORIA街上。外觀上它是一個三層高的街角房子,正門有點象中國的廟門,二根圓柱立在中間,外牆的磚上有精心雕琢的圖案,走進去最顯眼的是天花板滿是花的浮雕,我也注意到雖然其外觀是暖色調,但裏麵是極暗的色調,彷佛在提醒人們其沉甸甸的文化底蘊,再一看,左邊吧台,右邊是幾排半隔離的高靠背的桌椅,若一群朋友坐在裏麵,可以鬧中取靜,但從店家的角度來看就不是很經濟合算,但這樣的格局或許與其悠久的曆史有關,據稱CROWN吧的曆史可以上溯至1826年,而現在保存的內部裝飾是大約在1885年左右初具雛形,整個吧的裝飾極其注重細節,象是工藝品,據傳1885年左右有大批的意大利能工巧匠來此修建天主教堂,所以人們認為這些工匠中必有人也參與了CROWN吧的裝修。但遺憾的是這裏沒有現代的電視轉播世界杯,所以顧客並不多,我也沒有停留太久就離開了,看一下表已10點多了,天還未全黑下來,但人已倦了,乖乖回去睡覺。
第二天起來是周六,我首要去看當然是最具BELFAST特色的景點了,那就是找到BELFAST當年市民與英國政府對抗的最亂的地區。首先沿著CLIFTON街向西走,不久路名變為CRUMLIN路,然後可以看到MATER INFIRMORUM醫院,單從外表就可以看出這家醫院曆史非常悠久,幾幢雄偉的房子都是紅磚建成的,房頂是聖母瑪麗亞的神像。當走到和TENNENT交界時向左拐,再沿著TENNENT街向南走,因為是從市中心的繁華地帶走過來的,對比已經很明顯了,這裏展現著這個城市陰暗落後的一麵,許多房子正處於被施工維修階段,常能看到閑置的空地上散亂地有碎瓦礫,路經一個警察局,三個高達三四米的大鐵門攔在正門之前,開出來的警車仍象是裝甲車,不是說BELFAST已經和英國當局握手言和十多年了嗎,怎麽還是這陣仗,大概是懶得換了。
當走到和SHANKILL路交接時,終於可以輕而易舉看到我向往已久的牆畫了。於是我沿著SHANKILL路向東走,一路上幾乎每個街口都能看到一兩幅有內容有形式的牆畫,哎,這時真是痛恨那個不爭氣的相機,沒辦法隻有停下來一幅一幅慢慢看過去,發現我所見的主要有二大類,一類以愛為主題,直接從聖經上抄錄幾句話,或者直接控訴問哪裏有正義,哪裏有真理等。
其中一個畫上寫著IN THE NAME OF LOVE,並請閱者參考聖經約翰福音第三章16-18節等。這讓我想起丹尼爾裏維斯(Daniel Day-Lewis)主演的電影"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1993),幾年前我是因為很喜歡DANIEL在純真年代裏的表演而看的這部影片,影片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個在BELFAST長大的遊手好閑的年輕人GERRY CONLON去倫敦走親戚,結果涉嫌倫敦發生的一個酒吧的爆炸案,盡管他是無辜的,但是IRA仍將他和他的朋友,親戚和家人投入監獄,而他的父親最後也老死在獄中,最後他終於被證明是無辜的而放出,但已是十四年之後了。因為電影裏的很多場麵仍很生動是再現在我腦海裏,所以看到這些牆畫時心裏不禁有所觸動。
印象較深的有一幅畫是四幅小圖圍著一幅大圖,一幅圖上有類似消防員模樣的人在抱著傷者或死者,旁邊的字注明哪一年哪裏發生的爆炸有幾個無辜者死了,年代分散在1971,1975,1977甚至到1993年。還有一幅是一個墳地,在一個墓碑兩側站著士兵和劊子手,劊子手一身黑衣加黑麵具隻露出兩隻眼楮和嘴,一側的劊子手放下槍低頭悼念死者,另一側的一個劊子手仍持槍瞄準。
另一類是政治諷刺畫,有一幅是2002年畫的,畫麵上方畫一個伊麗莎白二世的母親的頭像,當然尊容不敢恭維,旁邊是她的生辰1900-2002.下麵是一首打油詩:
Salute Our Sovereign Now we part
To us Our Queen was dear
Because She Had A Soldier's Heart
And man she did not fear
Her soul forlorn She will not scorn
where her heart is known
No Rebel Hate will harm this state
the bible and the crown
從SHANKILL路走回市中心是已是中午了。下午是主要景點走馬觀花半日遊。值得提有二個,一個是在LAGAN河邊海關大樓前麵的廣場上的噴泉,順便提一句,到這裏才知道原來泰坦尼克號船是在BELFAST建造的。另一個是BELFAST市政廳。
先說說噴泉,如果不注意或是經過時噴泉不工作,你根本不知道腳下的方磚上的小圓孔是泉眼,大大小小的有二十多個,直接噴水到廣場上,為此廣場的地麵是傾斜的,以防止水流到大馬路上去,當時噴泉開始工作時,我正坐在旁邊的長凳上休息,無聊就盯著噴泉看,發現這二十多個泉眼噴水不是簡單地變幻,慢慢就會發現它們簡直就是一個樂隊,象是演奏節奏鮮明的踢踏舞的曲子,最絕的是有一段一排泉眼依次向上噴出一個小水花,水花跳到半空再輕盈地落下,最後高潮部分是所有泉眼齊冒二米高的水注,水注再一起向上跳起,再一起摔下來,一聲幹脆的水花擊地的聲音之後,歸於沉寂,然後是齊冒隻有20多厘米高的小水柱,聲音轉輕,讓人不禁拍手叫絕。
參觀市政廳時我參加了一個TOUR,講解員聲音洪亮,吐字清晰,據稱這裏是於1906年開始使用的,今年正好是一百周年。一進大廳會發現這裏的地麵,樓梯,扶手都是大理石做的,窗戶是教堂式的彩繪,大廳的吊燈也富麗堂皇,更有大幅油畫垂掛四周。其實這些裝飾本身並不見得有多出奇,關鍵是我常常在參觀一些曆史的建築時聽到導遊說“您現在看到的這座樓是新建的,原來的已於某年毀於戰火”,這時我會覺得很失望,遊興也會大減,但BELFAST市政廳目前還是原裝的,這也許是我喜歡它的原因之一,另外參加TOUR你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了解這個城市的曆史政治,親曆一下市長辦公室,議會廳,記者招待室等地也是挺有意思的。
晚上我去看了場室內交響音樂會,這本不是我事先計劃好的,當時我剛好經過位於皇後大學的WHITLA HALL門口,見幾個女孩在分布傳單,其中一個很可愛的小女孩笑盈盈地衝到我麵前,遞給我一張,我一看,原來是當晚七點半的夏日音樂會,再一看表離演出還差五分鍾,想想走了一天了,正好可以放鬆一下,於是就買票進去看了。當晚有六個交響樂團穿插演出,現場氣氛活躍,整場演出除了中場休息,大約兩個小時,聽下來我比較喜歡的是由B. KING和B. LOWDEN作曲的STAND BY ME,由J.WILLIAMS和J.CURNOW作曲的THE COWBOYS,比較有喜劇味道的是由J.BOCOOK作曲的THE BLUES BROTHERS REVUE,由長號和薩克斯風對抗演奏,比較有特色的是全部由鼓手組成的JUST DRUMMERS樂隊,演奏了由D.ENGLISH指揮並作曲的三首曲子。隨著音樂會的結束,我的BELFAST之行也宣告結束,第二天一早就得離開這裏,去都柏林趕飛機回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