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沙白湖

傳播芬芳,創作美麗,
正文

在美國聽古琴 一聽:古琴是啥玩意

(2006-05-14 03:21:28) 下一個

在美國聽古琴

一聽:古琴是啥玩意

在美國,您想見識古琴嗎?

我先給閣下一個網站去聽一下:http://www.guqin.org

您想親眼看、現場聽嗎?那就開車、坐飛機去舊金山灣區,西方最早、最大的古琴文化傳播中心——北美琴社,每月一次在佛利蒙圖書舘、海烏爾日本公園等舉辦古琴雅集,內容是古琴與中國文化。

諸位,我在美國為何為古琴呼之鼓之?

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117日在其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藝術名列其中。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遺產,是相對於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的概念。它包括各種類型的民間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族民間音樂、舞蹈、禮儀、手工藝、傳統醫學、建築及其他文化藝術。中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古琴藝術在中國音樂史、美學史、社會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麵具有廣泛影響,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麵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申遺”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了十幾個問題,考察古琴的資格。中國的報告,從琴的典故、曆史、音樂、記譜、製作等多個方麵闡述了琴是“具有成為人類創作天才代表作的突出價值”;為了表現琴與中國文化傳統之間的關係,報告從琴道、琴與文學、琴與中國人的哲學觀等各個方麵進行了細致的闡述;琴與中國文人的操守和追求之間的關係最能夠反映琴在中國社會中所起到的獨特作用。

 

二是:古琴是傳播中國文化、弘揚東方藝術、溝通中西交流的重要窗口。

古琴以其曆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有關古琴的記載最早見於《詩經》、《尚書》等文獻。《尚書》載:舜彈五弦之琴,歌南國之詩,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為五弦,周代時已有七弦。東漢應劭《風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國時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製已基本穩定,一直沿續到現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獨奏兩種。

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階層中流行,秦以後盛興於民間。

 春秋戰國時期,古琴的獨奏音樂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能力,如伯牙彈琴子期善聽的傳說。當時有名的琴師有衛國的師涓,晉國的師曠,鄭國的師文,魯國的師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飛》、《陽春》、《白雪》等。

<漢、魏、六朝時期,古琴藝術有了重大發展,除在《相和歌》、《清商樂》中作伴奏樂器外,還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現。如器樂曲《廣陵散》、《大胡笳鳴》、《小胡笳鳴》等,反映出古琴作為器樂演奏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

隋唐時期,西域音樂盛行,琵琶興起,古琴音樂的發展受到一定的抑製。但由於古琴譜的產生,推動了當時古琴音樂的傳播,使中國古代音樂曆史進人了一個具有音響可循的時期。

唐代詩人李嶠、李頎、李白、韓愈、白居易、張祜、元稹等,都為古琴寫下了不朽的詩篇。薛易簡在他著的《琴訣》中總結了古琴音樂的作用是:可以觀風教、攝心魂、辨喜怒、悅情思、靜神慮、壯膽勇、絕塵俗、格鬼神。並提出演奏者必須定神絕慮,情意專注,為後世琴家所重視,從而引伸出許多彈琴的規範。

晚唐曹柔鑒於文字譜"其文極繁",使用不便,而創造了減字譜。即在文字譜字的基礎上對漢字譜字加以減筆而成的一種譜式,近似演奏符號,是古琴減字譜的早期形式。

宋朝的古琴一方麵出現懷舊的複古主義傾向,另一方麵由於古琴在《相和歌》、《清商樂》演奏中的長期實踐,與民間音樂有著深遠的聯係,以及琴曲"楚漢舊聲"的曆史傳統,使古琴音樂 有起有伏曲折地發展著。     

  明、清時期由於印刷術的發展,大量琴譜得到刊刻流傳,見於記載的琴譜有一百四十多種,從中可知僅明代創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明初琴家冷謙的《琴聲十六法》,是對古琴的美學思想、演奏技巧和藝術表現提出的理論。

清末與民國年間由於戰亂和社會變遷,特別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樂瀕於絕滅。當時,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一些琴會組織,如北京的"嶽雲琴集"、濟南的"德音琴社"、上海的"今虞琴社"、長沙的"愔愔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揚州的"廣陵琴社",南京的"青豁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等。 

建國後,古琴音樂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搶救,調查、收集、整理了流失於民間中的各種傳譜,並錄製了一批音響;發掘一批失傳的琴曲,如《廣陵散》、《幽蘭》等;培養了一批古琴音樂人材,為今後古琴音樂的整理、研究、發展開辟了新的前景。著名的琴家有管平湖、吳景略、龍琴舫、查阜西、張子謙、夏一峰等。

琴派是具有共同藝術風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清代的廣陵派。同一地區的琴人,經常彼此交流,相互學習,同時又吸收當地民間音樂的影響,從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風格。後世的琴派多以地區劃分、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蘇常熟為中心,廣陵派以江蘇揚州為中心。著名的琴派有:浙派、鬆江派、金陵派、吳派、中州派、閩派、嶺南派、川派、九嶷派、諸城派、廣陵派、虞山派、紹興派、梅庵派等。

  古琴雖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琴棋書畫之首。但古琴曲高合寡。長期処於孤芳自賞、固步自封。知道古琴的人很少,很多人把古箏和古琴混為一談。可喜的是,金子總會發光。隋唐時期古琴傳入東亞諸國,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古琴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征。您瞧,矽穀的科技人聚會,研發軟件的華人彈一首古琴曲,立馬引起好奇;老美給鄰居彈一首古琴曲,話題自然是CAINA;音樂人為自己的家鄉創作一首古琴曲《波德蘭的春天》,別提多牛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