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黃鸝四條腿

大家好,小黃鸝博客開通了。
個人資料
正文

到底什麽是政治(3)?

(2008-01-21 11:54:29) 下一個
大家已經看到,“儒表法裏”的政治管理方式是“人性惡”的邏輯和曆史的統一,但“人性惡”這個說法在詞義上是有缺點的。隨著曆史的演變,“惡”已經走到了“善”的對立麵。 在現代來說,說人都是有需求的,絕大多數人都能接受;說人性惡,不少人不願意接受。 人達到“耳順”的境界畢竟很不容易, 對年輕人來說,總是某名奇妙有一種特別高尚的需求,或者說,特別自戀。

自戀不是壞事,是人保護自己的本能。 但是人不能意識到人性惡,是一種悲哀。 小人物不能意識到這點,往往會碰得頭破血流;大人物不能意識到這點,就可能產生戰爭,最後受到上天的懲罰。

意識到人性惡,從而建立一種好的政治,這是荀子的理想主義。好和惡不是對立的兩個概念,這個問題是荀子“人性惡”的困境。人的需求是有不同層次的, 不同層次需求的人對於好壞的認識是不同的,教育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顯得特別的蒼白。

古代的那些政治學家,譬如商鞅吳起李斯,他們的結局並不怎麽好,問題就在於他們沒有對好壞的相對性引起足夠的認識。在封建主義國家,權貴的力量往往是不穩定的因素,他們有足夠的力量導致局部甚至整個國家的動亂,但是他們又往往是一個王朝得以鞏固的原因。 因為這個原因,古代的那些政治學家,他們的政治命運一直就不安全。 譬如《紅樓夢》裏麵的賈雨村, 剛開始因為得罪權貴而被罷免,後來又因為過於巴結權貴而得罪了皇帝,隻好出家去了。

封建還是官僚集權,是中國封建社會一直爭論的問題,這個問題也可以歸結為“儒法鬥爭”。


吳起商鞅李斯這些人,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依靠中低下群眾。他們要建立一種製度,使得中低下群眾得益,從而起來保護這種製度。 但是他們不研究政的起點, 所以必須依靠一個值得信任的皇帝幫助他們實行這個計劃。

商鞅碰到了秦孝公, 當時的秦國頗受山東諸侯國的冷落, 特別有一種受到尊重的需要,因此特別需要人才幫助他實行這個計劃, 所以當他聽說商鞅的計劃以後,大力扶持,終於使得秦國人變得強悍起來,上下一心開拓國土,經過幾代的努力,終於並吞了山東六國,實現了統一。但商鞅自己的結局並不好,因為他的法律得罪人很多,秦孝公死後,繼任的惠文王對他並不信任,受那些人挑撥而遭誣告,被車裂而死。


吳起呢,他當初投奔的是魯國人,當初魯國老受齊國的欺付,需要一個人幫助他們給齊國一點color see see, 吳起於是利用這個呼聲實現了他聞達諸侯的要求。 但是吳起勝利以後,他沒有辦法解決魯國的封建製度,或者說他沒有辦法躋身於權貴階層,受到排擠隻好跑到了魏國。 當時的魏國剛從晉國分開來,外麵的壓力很大,於是廣招人才,譬如孔子的學生子夏,莊子非常稱道的田子方,還有與他們並列為“河東三賢”的段幹木等等, 因為這個招賢的名聲在外,很多人就投奔去了,譬如樂羊子李悝吳起西門豹等等,在他們的努力下,魏國終於強大起來。 魏文侯死後,吳起又受到了封建魏國貴族的排擠,隻好跑到了楚國,最後死在了楚國憤怒的貴族手下。

李斯跟他們有相似之處,受到了前一代皇帝的信任,受到了繼任者的排擠。 不同的是,李斯扶植的秦國是統一的國家,排擠他的並非是封建貴族,而是另一個熟知法律特別能鑽法律空子的權臣趙高。


原創文章,嚴禁剽竊,歡迎轉載,注明出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