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黃鸝四條腿

大家好,小黃鸝博客開通了。
個人資料
正文

性格就是命運--胡適的婚姻和衰性

(2007-11-17 10:07:18) 下一個
中國的曆史大致有這樣的一個規律,大凡朝代更替的時候,“流氓土匪”執政的時代,總是英才輩出, 正應了一句“時勢造英雄”的老話。在這樣的時代,新的文化和思想昌盛,往往把一貫是心肝寶貝的儒家正統擠到了“邊緣”的地位。 儒家們因此肝火正旺,覺得“流氓土匪”實在是該殺,不自覺地就撕下了仁慈的麵目,把修身齊家兩個字忘得幹幹淨淨,隻希望把天下的人都給平了,隻剩下自個在輕舞飛揚,專橫地跋扈著。

願望歸願望,風頭卻總是被別家的孩子搶了去。當年的胡適在美國農學院,文學哲學院轉了一圈以後,拿了一個學士學位,通過了博士論文的考試,給當時的北大校長蔡元培寫了一封信, 表示要回國進行文學革命。蔡元培看了信大喜,覺得中國當時的文壇正需要新鮮空氣,就答應了胡適的要求,胡適就回國當了北大的教授。

寫到這兒,我就忍不住羨慕胡適。不需要論文,不需要學位,隻要知道幾個概念給北大的校長寫一封信,就可以回去當北大的教授,這樣的好事現在哪裏去找啊?真是今非昔比阿。

胡適剛回去的時候,是一個熱血青年,也是一個愣頭。回去以後就把他在國外的一份作業出寫在報紙上了,說要提倡白話文。 沒想到這樣一來捅了一個馬蜂窩。

當時的中國,所謂的大儒們都喜歡吟詩誦詞,覺得小說這樣的白話是下裏巴人的文化, 是根本瞧不在眼裏的。胡適在國外轉了一圈回來,卻告訴大家,外國現在是白話文吃香, 中國一直也是白話文吃香。這個事情在當時看來簡直匪夷所思, 大概也讓那些大儒們一時沒有轉過氣來,就開始罵胡適和白話文。

可惜得很, 罵人這樣的事情從來都是白話文好使。等到一個人湊足了韻和調再來罵人,心中的那股氣恐怕早就沒有了。 就算心中的氣火大, 真正憋足了勁籌足了韻調的罵人話,別人讀起來就不一定再是罵人話,而是不知所雲的天書了。

這樣一來,老先生們的生氣和罵反而幫了胡適的大忙,等於承認了白話文的優點。胡適一下子就成了明星,收獲了不少崇拜他的粉絲。

當然當時的胡適還是很英俊的小夥子,很有風度,人又善良,頗有幾個紅粉喜歡他。 胡適因為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非常推崇自由戀愛。 但是他這個願望卻碰了壁。

胡適有一個童養媳,等胡適讀書回來的時候27歲了還沒有嫁人,說起來是等了他十幾年。 胡適的母親覺得胡適應該娶了他,胡適答應了。

胡適娶了江東秀以後寫信給朋友說:“吾選擇了不自由”。

寫到這裏, 我們不妨提提魯迅。 魯迅和胡適有很多相似點,他在日本留學期間,家裏幫他找了一個老婆,要他回去完婚。魯迅拒絕多次,最後母親以病危的假電報騙他回去。魯迅在家裏的安排下界了婚,但魯迅卻始終沒有和朱安同房。假期四天結束以後回到日本,一去三年, 回來以後依然不理睬朱安。他同意母親的安排,承認朱安是他的老婆,卻一直不履行丈夫的義務。

後來胡適碰到了心目中比較喜歡的女孩,並且向他寫了情信,回家跟江東秀商量離婚。 江東秀以自殺要協,胡適隻能作罷。後來一旦胡適有了什麽苗頭,江東秀就抓住了胡適的弱點,揚言要砍死他的兩個兒子,並且四處宣揚胡適的不端。 這一招對胡適屢試不爽,胡適後來就跟江東秀過了一輩子。

魯迅後來碰到了許廣平,他也猶豫了很長時間,到了最後終於走了出來,跟許廣平回到上海同居,但是他一直沒有跟朱安離婚。

從他們的婚姻就可以看出他們的性格。胡適這個人性格太溫和,可以說他很善良,他寧願犧牲幸福也不願犧牲名聲, 他當初既沒有跟母親據理力爭,也沒有試圖說服母親,他隻是順從了母親的意願。 魯迅雖然在乎名聲,但是在幸福和愛情麵前,魯迅卻甘願承受了世人的白眼,直至放棄了在北京的工作。 魯迅大可以和胡適一樣,等到許廣平等人被抓起來以後才積極奔走營救,但是他選擇了和許廣平並肩作戰。大概就是這個原因,許廣平才最後死心塌地嫁給了一個四十多歲,相貌平平的有婦之夫。

婚姻這個事情隻是兩人性格的一個縮影。魯迅的率性和執著同樣表現在他待人處世方麵, 這為他贏了不少朋友,也惹了不少敵人。胡適則一直很溫和,即使在民族和立場這樣的問題上,他也經常最後選擇不自由, 甘願受別人的支配。

我們離開政治和道德,看看胡適離開大陸以後的表現,就可以體會到他這種性格和他的命運確實密切相關。 這個事情多少也影響了台灣現在的文化政治現象。

現在有不少人一說起大陸的文革,就說的多麽的可怕,其實這是非常容易明白的一件事情。這裏麵有兩層的原因。第一就是國民黨的有意妖魔化,第二就是大陸本身的個人恩怨。

先說後一個原因,這個原因主要的是指追名奪利的過程。也許有人會覺得一群人為了名利名爭暗都成那樣非常好笑。其實縱觀中國的曆史,從李斯和趙高的故事,到三國誌的孫曹劉,再到李世民殺兄弟逼父親, 再到宋太祖的斧鉞燭影,再到明朝的永樂殺建文,再到清朝雍正皇朝的各種宮廷秘事,我們完全可以說建國後中國大陸發生的一係列事件不但不是獨無僅有,更不是最不可思議。 從現在的狀況來看,文化大革命不但不值得妖魔化,反而孕育了不少值得提倡值得懷念的東西。

再說前一個原因。國民黨失敗退守台灣以後,蔣介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檢討得失成敗。 他們得出一個結論中有一個就是妖魔化大陸的文化,堅持儒家文化。

文學革命是胡適起先提出來的,但是蔣介石的命令下,台灣開始研究大陸文化,認為社會主義文化以及革命文化或者文化革命是非人性的。直到今天,很多人依然念念不忘這樣的話。

而其中胡適也是一個積極分子。


當然,胡適這樣的身份是不會跑到第一陣線的,屬於穩坐中軍帳遙控指揮的所謂“功人”。但“功狗”做的事情經常還是最後要讓胡適拍板的。 可以說,胡適開始還是比較溫和的,對於革命文化到社會主義文化到文化革命的討論還存有一些客觀的態度,對魯迅等人的評價還頗顯公平,但後來他就控製不住了。

魯迅曾經也是製度中的人物,他是因為北師大事件才被邊緣化的。魯迅從製度中走到邊緣化,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的選擇。

胡適呢?雖然他提倡自由, 但是他卻從來不敢麵對被邊緣化,最後他隻好半推半就地選擇了“不自由”,並且不時地露出了一些無可奈何的溫和勁來。就象大陸的郭沫若一樣,他也是不管麵對被邊緣化,隻好聽任自己的兒子被折磨也不敢求助於毛澤東。

這種無可奈何是有相通的地方的,而且可以說非常相似的經曆。

因為無可奈何,胡適從一個提倡文化革命的熱血青年變成了一個宣稱儒家是產生科學溫床的結論。

因為無可奈何, 郭沫若從魯迅的對手變成了同誌。

胡適是講究證據的實證主義者。因為無可奈何,為了妖魔化大陸文化,胡適抱怨台灣無法進口大陸雜誌。

郭沫若是考古學家,詩人。因為無可奈何,郭沫若不得不寫詩去讚江青去罵麻雀。

因為無可奈何,胡適最後無法抵抗台灣激進派的攻勢,因為曾經提倡文學革命被徐複關罵為不懂中國文化,不懂西方文化。

因為無可奈何,郭沫若被大陸的激進派姚文元等人取代,受了不少同僚的嘲笑和白眼。

所以, 大陸的文化革命和台灣的儒家文化過程在很多問題上是半斤八倆,誰也不比誰更文明更高尚。

惟一不同的是,30年過後,大陸已經可以討論文革,台灣卻依然無法討論他們那一段曆史。換句話說,台灣那段隻注重了妖魔化大陸文化,卻無法正視自己的曆史。 最後隻能發展色情文化和考據文化,離開胡適當出的文學革命的主張是越來越遠了。

不知道晚年的胡適有沒有夢中醒來,回憶過青年時代曾經的熱血沒有?如果有的話,大概他隻好哆哆嗦嗦地說,我選擇了不自由。
原創文章,嚴禁剽竊,歡迎轉載,注明出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兩隻黃鸝 回複 悄悄話 You too!

艾麗思筆記 回複 悄悄話 好玩,胡適讓別人尋找自由,自己甘心束縛,這比讓自己充分自由,卻去束縛他人要好多著呢.

至於郭沫若嘛,我覺得他是個文人,沒資格做知識分子,討厭他.

明天是感恩節,祝小黃鸝節日快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