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批評儒家文化啦,衛道士們不要傷心生氣。
事有湊巧,昨天我剛好想到了“事實”這個詞。 大家都知道“實事求是”這個成語,據說出自漢書。 這個成語本來沒有寓意,就是字麵的意思,剛好四個字也就成為了所謂的成語。
也就是說,實事求是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說從具體的事物中尋求是非(或真假)。
到了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實事求是這個成語並不強調事實。
後來毛澤東把這個成語的解釋稍微修改了一下,把最後一個“是”解釋成了“規律”,實事求是這個成語就成了“從具體的事情中尋求規律”, 這樣的解釋引入了西方科學的思想,不再是簡單的“是非”判斷。
但不幸的是,毛澤東的解釋並不等於眾人的理解。 絕大多數人對這個成語的理解依然是字麵的理解,就是從具體事情中判斷是非。
這個不求規律的是非判斷就是爭論之泉。
我現在明白中國為什麽好爭論了,因為無論儒佛都不強調“真”和“事實”。也許有人說了,你為什麽非得把問題都歸為儒家?我隻能回答說“因為這是事實, 不是不得已,不是我個人的愛好!”
在佛家思想裏麵,“色即是空”,他們很難回答簡單問題,最後的佛理隻能靠個人經曆積累去體會。有了個人經曆,就有了對事實的了解,也才能理解佛理。
在儒家思想裏麵,他們同樣不講究事實,他們用信譽--社會輿論代替事實,這也是為什麽儒家總是喜歡八卦的原因。美國的娛樂文化,新聞和流言分開,新聞就是比較權威證實,流言就是小道消息,很有可能是訛傳, 在這樣的體係下,他們的新聞效率很高。而中國卻把八卦和新聞混合,效率很低,爭論很多。
佛家接近草根,不講事實,儒家作為主流文化, 居然也不講事實,中國人不好爭論是不可能的。
謠言的傳播和流傳,是儒家影響政治穩定的一種手段。如果皇帝對他們有利,他們就扼殺謠言;如果皇帝不討他們喜歡,他們就製造謠言。
儒家文化能夠影響政治,但是他們犧牲了對事實的追求。譬如誰說到的信陵君的結局,最主要的原因是謠言,而不是事實。 信陵君手下門客眾多,在諸侯之間具有很高的威信,甚至比魏安厘王的威望還高,這些都是事實, 但這個事實並不能導致信陵君有野心的事實。後麵一個不過是儒家文化的道德是非判斷。根據儒家文化的道德,信陵君威望太高,這是不忠不義。
信陵君自己的門客造了他的謠,是他的不幸,也是他政治手腕的巨大缺點。 但是信陵君受到儒家道德的束縛,為了證明自己的忠義犧牲功名的追求,也可以說是求仁的仁了。這就是儒家最後的安慰,具體的做法就是把他死後封為“信”。
我後來看了一點書,才知道事實一詞在古代諸子之中也不是沒有提到,韓非子在說難中就提到了“事實”這個詞。
但韓非子因為說難而遭到“死難”, “事實”在中國文化中的影響可想而知。
沒有事實,談什麽誠實,所以儒家的信隻好是“三人成虎”的所謂信譽了。
原創文章,嚴禁剽竊,歡迎轉載,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