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黃鸝四條腿

大家好,小黃鸝博客開通了。
個人資料
正文

【sifan/私販/稀飯/思凡兄的貼貼珠璣(跟貼集錦)】

(2007-06-02 18:42:09) 下一個
【sifan/私販/稀飯/思凡兄的貼貼珠璣(跟貼集錦)】

〖引子〗sifan/私販/稀飯/思凡兄很少寫主貼,但跟貼裏有很多寶貝。我知道他自
己懶,就挑了些做了個集錦,有好東西漏了的概不負責,嘻嘻

<<為自己正名>>
前幾天饒舌君跟偶開玩笑說偶的名字太溫柔, 所以管偶叫四方缺g. 嗬嗬, 聽起來還
是太秀氣, 於是索性叫偶私販得了.

偶當時就覺得這名字不俗, 緊跟時代潮流: 商業的私有化. 所以也就欣然受之.可惜
饒舌君不信, 以為偶跟伊開玩笑呢.

後來翻翻了說文, 發現這個私字大有講究. 私居然是禾的意思. 偶一直想用禾起個
名字, 沒想到還是饒舍君妙手偶得. 不過這個私字是西雞切, 好象該讀"西".

那就稀飯吧, 聽著滿象回事的. 嗬嗬.

<<文化類言論>>

1。文化的兩條道路
一條就是原創,以生活寫文字.

農村題材不是不值得寫,而是需要忍耐更大的寂寞. 因為在成功之前, 了解得人是很
少的. 如果你想堅持, 可以適當地加一些第二條路的寫作.

第二條就是評論, 以文字寫文字或者以文字營造生活. 由於金庸的成功,現在以文字
營造生活的人很多.

為什麽江湖是自由主義的? 經拿撒拉的妓女審判實在是一種非常滑稽的說法,其實也
是一種烏脫邦.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開始並沒有非得問心有愧,他們也不定會預計到將來會受到道德審
判.

那麽上帝呢? 他是否問心無愧呢? 是不是說他是道德的神所以他就可以審判別人呢
?

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判斷善惡並且控製自己的行為, 那麽我們又是如何確定社會生活
中的善惡呢?那些人又為什麽去嘲笑妓女呢?

還是說人是有善惡標準的,但是我們定了善惡標準以後就隻能束手無策,隻能等一個
超力量的神來審判?

最後的審判又是什麽呢?天堂和地獄? 既然我們沒有力量決定的善惡標準,那麽天堂
和地獄之間又有何區別呢?

如果隻有上帝才知道天堂和地獄的區別,人無法區分天堂和地獄,我們為什麽要在意
呢?

喜歡伊甸原的故事,不太喜歡這個妓女的故事當然就象你說的,西方已經在這個基礎
上發展出一整套理論了,他們的神逐漸由人心對未知力量的崇拜和恐懼轉化成遊離個
人之外的一種客觀.

中國古代其實也有類似的思想.人對天有一種自然的崇拜和恐懼, 天通過某種方式來
向人表達善惡的區分.

但是老莊把這一套打亂了. 老莊提出的命題就是善惡是相對的, 每個人心中的善惡
是不同的.既然如此,那麽我們每個人當然也就有不同的神,不同的天堂. 你認為是天
堂的地方我不見得認為是天堂,你認為地獄的地方我不一定認為是地獄. 所以你可以
追求你的天堂,我可以追求我的天堂.

從這裏來看, 中國古代在信仰上其實比西方自由.但是西方的宗教最後和蘇格拉底的
自由精神變成了兩條並行的路,而不象中國那樣互相滲透. 也許是因為西方沒有出現
向呂不韋劉向那樣的大雜家, 把什麽東西都攪在一起了.

2。文化和禮教
封建製度是家庭血緣關係的延伸. 為了保證家族關係的持續穩定發展, 家長
們就必須占有多個婦女. 而為了保證後代的等級製度, 就必然建立妻妾製度.

孔子的禮教基礎是維護這整套係統的穩定, 但是問題就是他無法解決:王後將相, 寧
有種乎?這個問題. 在封建社會, 這永遠是難以協調的矛盾:一方麵必須上下有別,
另一方麵又不能把這個差別拉得太開.

但是怎樣考差這個差別是恰如其分的呢? 中國的舊文化是不管這個問題的, 到了後
來就變成了朝庭的反複.

如果偶們考察這個問題, 那麽就必須研究人跟資源的關係. 因為正如太史公所說,
開國皇帝總是希望自己的開國元勳們能夠世代相傳的. 但是這些元勳們既然因為封
建禮教製度合法地占有更多的資料, 他們繁衍後代子孫的能力也遠超過那些農民們
. 供養他們的農民就不堪負擔, 最後隻能進行新的分配.


所以儒教不考慮人和資源的關係或者忽略這個關係而隻講人情練達最後是永遠沒有
出路的.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這個問題,也沒有提出反封建反儒家的口號,
但是他用現實主義的筆力完全象偶們顯示了這個問題的存在.

當然當時中國的文化是非儒即道佛, 所以他還是在那兒用好了歌勸世, 就象三言兩
拍一樣多多少少有著風月寶鑒的味道.

一直到西方文化的介入, 偶們才真正發現了這個問題的存在.

所以偶們在文化底子上必須去尋找更多和西方文化的切合點.
譬如重新認識墨家思想和荀子思想, 使得偶們在外來文化麵前沒有完全矢重.

其實這一部分工作已經被胡適等新文化領袖涉及了, 但是後來被各種原因打斷了,
現在中國人的反思變成了對以前封建明君的懷舊.

3。高跟鞋和裹小腳
不過高跟鞋是為了迎合男人的審美價值嗎?偶還一直以為女孩子自己願意穿呢.

偶覺得女孩子也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標準, 很多東西不見得是為了迎合男人吧. 至少
在高跟鞋和小腳這個問題上, 它們是有很大區別的.

裹小腳不但是為了迎合某些男人的霹好,更多地是剝奪了女人從事社會經濟政治生活
的權力.

偶覺得你僅是從社會功能來探討某些東西的合理性,但是你覺得這種社會功能的賦予
本身就不是合理的.

而這種不合理, 其實也並不是必須的,所以後來自然而然地被廢除了.


4。知音並非愛情
知音並非愛情. 偶覺得這種想法很有實用價值.

看了別人的文章引為知己是可以的, 似乎也是正常的. 如果存在就是合理, 那麽偶
們應該研究這種合理, 解決這種合理現象給偶們生活帶來的矛盾和困惑.

照西風老師的話說, 友誼可有可無. 偶把它推廣一下, 知音也是可有可無. 永恒的
知己到達生死相許偶們不妨把它當作文學美來欣賞.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必要一定去
追求永恒的知己.

在某件事情上和人默契, 那是對自我的認同,自然而然的事情. 如果他的另外一些觀
點偶們無法接受, 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因為沒有人是完全的自我.

說實在的, 人在某些時候, 生自己的氣甚至厭惡自己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網絡提供了這樣的一種可能, 使得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接近了, 偶們必須調整自己適
應這種環境. 不要一感動就全部投入自己, 因為失望多了, 就越來越難與人共鳴,越
來越難與人相處.

把張愛玲的那種等待化為一瞬, 為一瞬而歡喜, 然後背上包袱, 毅然走向自己的生
活, 尋求新的一瞬.

有誼和知音可有可無,所以放棄那種利益的打算, 去愛別人, 同時也愛自己. 但是不
要束縛自己,也不要束縛對方. 因為友誼和知音並非愛情.

惟有愛情, 才會計較;惟有計較, 才有責任;惟有責任,才有壓力; 惟有壓力,才會空
虛;惟有空虛, 才會忘記愛情.惟有忘記愛情, 才有悲歡離合. 惟有悲歡離合才能讓
你知道你愛過,被愛過.

5。佛教、理智、感性、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佛祖說, 看破各種苦難,你才會達到佛的彼岸.

關於佛教的事情, 偶覺得說得了多了, 就很難說是對是錯了.如來佛是非常通用的說
法, 現在大夥兒都把他跟彌勒佛,燃燈佛,光明佛...諸如此類的佛並稱.

偶的印象之中佛本來是一種境界, 但是後來就被當作了某些人. 佛的世界到了中國
就變成了人的世界, 精神就直接轉換成了人的才能.

所以佛也終於有了等級,因為中國的儒家文化是禮教基礎上維持的等級社會.

道教就更有意思, 雖然頂著老子為祖師, 卻把儒家和佛教的思想照搬照抄, 然後就
在這基礎上稍加變化.人家有十八阿鼻地獄, 偶就有三十六地域. 你有上天, 偶有天
上天, 似乎等級的觀念更嚴重了, 和老莊的思想剛好是背道而馳.

偶想很多學者都有理智和感性的衝突.偶總以為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應該有一種方法
調和這種痛苦的掙紮. 結果西風老師告訴偶社會學家隻是在描述現象, 甚至自己也
被這種描述卷了進去.

如果真是這樣, 偶倒是更傾向於做個旁觀者,把那種創作的衝動積累起來, 因為自身
的迷惘不會讓讀者更清晰. 或者就索性用文人的筆直描那種衝突, 用感性直接去溝
通,去刺激讀者.

不好意思, 偶是學物理的.

根據亞裏士多德的學科分類方法, 他在(physics)之後跟了一個metaphysics,其中包
括宗教, 哲學和美學. (meta 就是after的意思)

根據易經和老子的思想, 形而上為道, 形而下為器. 那麽形上學的意思應該是研究
事物發生和存在的原因.它其實涵蓋了physics和metaphysics.用現在的話來說, 形
上學就是理論, 形下學為應用.

同時大家所說的形而上學也不是一門學科, 而隻是哲學中的一個概念. 它表示機械
唯物主義的意思,跟辯證法相對. 用物理學術語來說, 就是認為力是物質運動的原因
. (現代物理學認為力是物質改變運動的原因. )

辯證法的思想基礎就是物質的運動不僅僅由外力決定, 還有內在的原因.

唯心主義在中國也僅僅是一個哲學概念, 它和metaphysics應該是不同的, 因為後者
是一種學科.

說實在話, 偶覺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被中國搞成褒貶的對立是不合理的, 因為"存
在就是被感知"就無法歸結於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 或者嚴格的說, materialsm和
Physicalism是不同的概念, 不能把它們譯成同一個詞: 唯物主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