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黃鸝四條腿

大家好,小黃鸝博客開通了。
個人資料
正文

zt坐在陽台上讀的中國曆史——秦朝一夢 4

(2007-04-03 14:50:33) 下一個
第二章 劉季原本不讀書 一  

 公元前256年,戰國時代,秦趙邯鄲大戰完後的第二年,有兩個重要人物的生死,振動了和將振動了中國的曆史舞台。

一個是為國八百年的赫赫大周王朝最後一任天子——號稱羞赧之王的周赧王,因為年歲太大,在這一年很羞赧地駕崩了,姬姓周王族徹底終結。

而另一個劉姓的英豪,卻呱呱地在這一年一個泗水郡豐邑農民劉執嘉家中降生了。由於已經有了三個很能吃飯的男孩,喜添新口的劉老爹根本沒有興趣給新生的兒子取一個正式名字,索性就叫他劉季,也就是劉老四的意思。

這個劉老四比秦始皇小三歲,長著龍的鼻子(龍準),左大腿上有七十二個黑痣(龍鱗?),若幹年後,他和長著馬蜂鼻子(蜂準)的秦始皇還在鹹陽城裏曾一度邂逅。

當時,秦始皇正在萬眾矚目的七彩雲端接受群眾們的山呼和舞拜,而劉老四則手持電焊槍像建築工地的民工那樣,揚著頭在人縫中傻傻地觀望——他當時正按法律規定在鹹陽城裏服徭役,秦始皇很炫很炫的排場深深振動了他。他丟掉了電焊槍,用鼻音很重的龍鼻子喟然太息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這位地位低賤的劉老四,不久即扔下電焊槍,換上三尺劍,提劍以取天下,革了秦王朝的命,這是後話不提。

協助他完成這一曆史任務的,還有其他一些混世魔王。這些人多是在公元前256年秦趙邯鄲大戰前後,哇哇墮地,紛紛來到這波瀾壯闊但卻人煙越發稀少的人間舞台的。   

劉老四的學名叫做劉邦,不過這是他當了皇帝以後才取的,以前他就叫劉季,所謂“伯仲叔季”,意思是劉老四,但也不排除是劉老三——因為有時候第三也叫季——比如“季軍”是比賽中的第三名。不管怎麽樣,我們還是按照曆史習慣,叫他劉邦吧。

劉邦長著一副美髯,性格樂天,常喜歡欺負人(他後來去衙門裏當吏,衙門裏的官吏們,他無不嘻嘻哈哈地狎侮涮開玩笑,有時候他也往儒者的帽子裏尿尿)。

劉邦對酒和女同誌尤其感冒,平時也愛施舍。

至於念書,據他事後講則是非常頭痛,而讀書以外的一般憑力氣吃飯的生產作業,他又拚命地瞧不起,所以這樣的人隻好去縣政府裏吃飯了。

劉邦當了個小官,可以混工資。

當時的官我們需要好好說說。
韓非子說:“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作為韓非子的fans,秦始皇杜絕了春秋時代依靠血緣關係而當官的悠久傳統,采取了推擇和考試兩種從基層布衣選拔官吏的偉大程序,從而從技術上實踐著韓非子的學說。  

官和吏,其實還不一樣,得祿多的叫做官,得祿少的叫做吏,而不得祿的叫做士。士和農工商一起,都是白身了。   

要想當官,先得當吏。吏這裏又有個別號,叫做“親民之官”,意思是直接和廣大人民群眾相接觸,比如夾著包收電費的。總的來講,吏是給官當跑腿的。

當吏的第一個辦法是被“推擇”,也就是薦舉。如果你家裏比較有門麵,又認識政府裏的人,就有可能被推舉到縣裏當吏了——我有幾個高中同學,最不好好念書的,畢業後沒有太大出息(也許這麽說不太合適),但家裏麵還行,爹媽是政府裏的人,終於經過“推擇”,都進了縣裏各個局裏養起來——當吏了,負責填表啊、蓋章什麽的。當然也頗有權。   

秦王朝被“推擇”為吏,條件要求跟現在差不多,首先要有“善行”,另外“家貧”也不行。不過這兩條其實是一條,隻要家裏不貧,招待得起當時的“媒體”(就是一些嘴巴很大很能吃也能說的人),經過這些人一嚷嚷,也就有了“善行”了!   
有了“善行”,就可以被“推擇”了。

譬如,離劉邦老家不遠向東南,在江蘇淮陰有一個叫韓信的年輕人,由於“貧”而“無行”——既窮又沒有善行,終於沒能被推薦當吏,隻好在大街上閑晃,餓得不行的時候就找洗衣公司的“漂母”蹭飯吃。   

劉邦比較幸運,因為家裏還屬於準的中產階級,於是很爽地經過運動,被推擇為吏了。有人說劉邦是流氓,這是不對的。他從成人起,一直在“縣政府”工作。   

除了被“推擇”以外,秦王朝還有考試一徑也可以入選作吏——這有點類似現在考公務員。

考試之前有輔導班可以上,叫做“學室”,裏麵的老師都是現任的吏們。吏們教得都是國家的法令的詳細條款以及實施時的各種解釋,所謂“以法為教”。

這樣,大家隻學習法令而不學習《詩》《書》,就能腦子裏清晰幹淨、簡直劃一,也叫統一思想。

本朝的統治者認為民眾腦子裏越簡單——所謂“民弱”,那麽就好管理,國家就會“強”。相反,“民強”了,國家就會“弱”。這早在本朝所奉行的法家學說的先驅者商鞅先生的著作裏就鮮明論述過了。   

不管怎麽樣,在“學室”裏聽吏們這些老師講授國家法令,如果學得好,能背誦九千字以上,品格各方麵又沒有太大問題,就可以去縣各政府裏當吏了。   

吏當久了,就可以當官了,就意味著可以領到幾百石、幾千石的俸祿(一半給付糧食,一半折合成錢來給)。那麽,如何由吏而變成官呢?有個成語叫做“積勞成疾”,在秦王朝,“積勞”可以“升官”!   

“勞”,是考核吏們的一個得分表。每次縣內作考核,完成指標最好的人(比如某個吏負責收電費,他收的電費非常多,一年把五年的電費都收上來了!),那麽他就叫作“最”,就可以得到若幹“勞”。如果他收的電費少的可憐,一年隻收上來一個月的,成績相比同事排在最後,那就叫做“殿”(所以你明白殿後是什麽意思了),那就要扣他若幹勞。  

 積“勞”就可以成“官”,從而實現了吏到官的轉換。而一再扣“勞”,那就沒有前程了。   看得出來,兩千年前法家政府的這個職業官僚體係,雖然是剛剛肇始,但其精密科學,已經不比現代外企差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