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黃鸝四條腿

大家好,小黃鸝博客開通了。
個人資料
正文

論人民公社和承包責任田的PK

(2006-12-05 10:06:40) 下一個
人民公社是毛澤東時代的產物,承包責任田是鄧小平時代的產物,這兩種經濟組織形式因為牽扯到兩位中國曆史上的偉大人物而向來屬於評論的雷區--客觀評論的雷區。

即使到了今天,因為這兩個時代搖筆杆的師爺或者有關人員的存在,評論這個依然純屬找死。但是無論如何,我們不能讓這個領域成為永久的雷區,所以我今天就準備先探一探,看看自己能夠死得多難看。

因為純屬找死,所以也就沒有想到要評論的如何仔細,算是拋磚引玉吧。

人民公社是毛澤東時代的產物,那麽我們還是用毛澤東時代的術語來評價:優點講夠,缺點講透。

當時人認為,人民公社能夠節約勞動力,所以就一定具有足夠的優越性。
這種理論在現實中有一定的體現。

從曆史來看,人民公社的集體主義,確實也產生了巨大的作用。毛澤東時代對於農村的一些基本建設,譬如水利工程和鄉辦小學等等,這些工程在鄧小平時代甚至現在起了巨大的作用,人民公社對於鄧小平時代的鄉鎮企業也起著至關重大的決定作用。

我們可以這樣說,農村的經濟騰飛雖然在鄧小平時代得以實現,但是如果沒有毛澤東時代的人民公社,這種騰飛是不可能的。

換句話說,如果毛澤東時代就實現責任田承包,鄧小平上台繼續沿襲這個經濟形勢的話,農村的經濟形勢未必比現在更好。

為什麽呢?一般來說,要把一群人組織起來是非常困難的。譬如現在一個人如果能夠組織起成百上千個人一起勞動的話,我相信這個人肯定是個大牛人。而毛澤東時代的政治宣傳,卻把這種本來需要很高成本的工作變得非常簡單。在毛澤東時代,組織一個龐大的勞動隊伍簡直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因為這樣的熱情,全國各地興起了龐大無比的水利網,這些水利網在後來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人民公社的熱情,後來農民才能夠積極集資辦起了鄉鎮企業,這些鄉鎮企業在後來的全國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那時的鄉鎮小學,培養了大批的大中小學學生。 沒有毛澤東時代的人民公社,全國人民的教育水平要降低很大的一個檔次,而沒有這個教育打下的基礎,中國後來的經濟發展也要打很大的折扣。

人民公社對後來的經濟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為什麽在當時卻沒有成效呢?

這在理論上也是有根據的。

簡單說來,按照毛澤東時代的口號,“財富是勞動創造的”,“勞動最光榮”, 這個口號並沒有錯誤,上至老邁之徒,下至垂口小輩,顯至高官貴族,窮至落魄餓夫,都能夠理解這句話。但是這句話反過來就有問題了。

也就是說勞動並不一定創造財富。譬如我現在努力敲鍵盤,就沒有創造財富。不但沒有給國家和人民創造財富,也沒有給個人創造財富。

那麽人民公社呢?當時的領導,譬如毛澤東劉少奇,他們都看到了人民公社可以節省勞力,但是很多時候他們做的是“拔苗助長”的事。

什麽是拔苗助長呢?

這個成語是孟子所創。孟子說有一個農民看到自己的莊稼長得太慢,因此就跑地裏把禾苗拔高了。這樣的結果當然不行。 怎樣才行呢?應該像他那樣每天練氣,這樣才會有很大的好處。

這個成語看起來不錯,毛澤東也覺得不錯。現在沒有毛澤東了,大多數人還是覺得這個成語寓意不錯。

但是大家沒有想到的是,世界上隻有農民才不會拔苗助長,世界上隻有孟子這樣的人才會拔苗助長--他們以為是勤奮,以為是練“浩然之氣”呢?

我們再看人民公社,看看農民的種田。

大家都知道,一塊田的產量由很多因素決定,絕對不是跟勞動量的多少成正比。簡單的說,如果勞動量嚴重缺乏,那麽產量確實會降低。但是勞動量增達到一定的程度以後,產量就不可能再往上升了。

財富是勞動創造的,但是勞動不一定創造財富。這是毛澤東恐怕一輩子也沒有弄明白的邏輯推理。這種明顯的邏輯推理的錯誤根本在於中國文化中名辨思維的缺乏。

在人民公社的製度下,全國人民付出了過剩的勞動力,他們成天跟草鬥,跟鳥鬥,似乎非得做到盡善盡美,非得要讓天地對得自己的良心。

但是老子說得好:天地不仁,以聖人為芻狗。天地才不管對得起對不起聖人的良心呢,它隻知道按自己的自然之道運行。

再具體地說吧,一塊一畝地的田,一年隻需要一定的勞動量以及一定的化肥量,再多了不但未見得有好處甚至會出現負麵影響。這樣簡單的道理農民基本都懂,但是在毛澤東思想的號召下,大家隻能跟著瞎折騰。 到了最後,全國人民特別是勞動人民是為了勞動而勞動,而不是為了糧食利益而勞動。稍不服從,還得批鬥, 弄不好就成了反對社會主義的典型了。 這樣的理論指導下,怎麽可能不犯錯呢?

農村的勞動力本來就過剩了,結果還要號召知識分子上山下鄉,雖然當時的全民勞動確實創造了很大的社會財富,雖然當時的少數上山下鄉的知識分子給當時的農村帶去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但是從整體來說這完全是對於勞動力分配的反動行為,很多知識分子上山下鄉以及很多人的勞動完全是一個浪費。

不幸的是,毛澤東似乎特別喜歡幹這樣的事情。這個錯誤確實是毛澤東一個人造成的,因此也可以理解很多知識青年對毛澤東的反感。

那麽在仔細考察具體的政策執行和操作細節呢?毛澤東時代的錯誤就完全不是毛澤東一個人可以承擔的了。這個問題涉及到對於更多政策更多人的具體評價,不是這篇泛泛而談的文章可以覆蓋,這是題外話了。

那麽承包責任製的好處呢?實際上的最根本的好處就是解放勞動力。勞動人民從此不再成為一塊田的奴隸,而成為田地的主人。他們在操勞完田裏的活以外,把多餘的精力花在漁林桑牧手工業的發展上;他們在空閑的時間內把精力更多地花在了對子女的教育上;他們搞起了簡單的手工作坊,他們集資搞起了鄉鎮企業,他們中的大部分,最後逐漸走出田地,走出農村,看著自己的勤奮、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聰明才智走遍全國各地。

一句話,他們把自己的勞動轉化成了有形的資產,對全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了更大的貢獻,而不再僅僅是當年的人民公社工本上抽象的“勞動”兩個字。

但是沒有組織的農民,他們中很多的人行為是盲目的,這點也是後來農村經濟改革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

因此看來,如果國家一定要對農村實行宏觀調控的話,實行一定時間內的輪換體製才是最好的政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peterpan1668 回複 悄悄話 就那我曾經插隊過的潛山青樓地區來說,當地的老農訴苦道:大煉鋼鐵前人·可以從樹上走由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大煉鋼鐵後,這些森林鬥消失了。我所看到的青樓已僅剩了光禿禿的山崗和一些稀稀拉拉,瘦不拉幾的馬尾鬆了。。。
兩隻黃鸝 回複 悄悄話 對北方不太熟,所以我覺得大躍進的影響跟區域有關。

這個區域性,突出了人禍的影響。不過這些跟文化大革命沒有關係。

你說的森林的事,能否再仔細講講?

peterpan1668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不是出生在那個年代,也沒有上山下鄉的體念,能有這樣的分析已經不容易了。事實上,三年自然災害大部分還是人為造成的。

五八年的大豐收令人們衝昏了頭腦:大鍋飯,衛星田,浮誇風,前蘇聯的逼債;毛澤東關於中國是世界革命的大後方的理念,一直千千萬萬的農民掙紮在饑餓的死亡線上;

大煉鋼鐵令大量的森林毀於一旦,由此帶來的水土流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鏈,想不到人們仍未從中真正醒來。文革期間盲目的農業學大寨便是又一佐證。

不過我以為樓下的那位 ROARFORWARD 有點太悲觀了。中國在改進,這是不爭的事實;當然她有許多不足之處。不過即便經濟發達的超級大國,又何尚沒有它們各自的不足和弊病?對於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超級龐大的大國,我們應該有點耐心。中國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作為中國人的一分之,我們都應該為此感到慶幸。
兩隻黃鸝 回複 悄悄話 好像第一次來啊,歡迎!

對於上山下鄉我沒有親身體會,所以隻能從外麵看。
peterpan1668 回複 悄悄話 不失為一篇好文。我也是上山下鄉過來的--知識分子上山下鄉可能是屬於某種政治的需要;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相信隻是毛澤東時代政府因無法解決龐大的就業,由此顧慮引發的社會危機隱患的一個不得已的手段。

由於高中、技校及大學均不開放,事實上,當時已存在著諸多的社會隱患,大批的待業青年的不安因素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危機,上山下鄉分散了待業青年的人群,將城市的危機轉嫁給了農民。當然這是一個很失策的一個國策。

劉少奇的“三自一包”的確為農民帶來了實惠,令深受大躍進浮誇的農民獲得了喘氣的機會;可惜好景不長,文革便開始了--而劉本人亦成了被打倒的對象。

你說你敲鍵盤沒有為國家人民及你個人創造財富,其實並不是這樣。在這商品社會,財富隻以金錢衡量,這隻不過是物質財富;但是你創造的精神財富,隻不是僅僅以金錢可以衡量的。是嗎?

因此,繼續敲你的鍵盤^_^
兩隻黃鸝 回複 悄悄話 我沒有覺得你的觀點和我有所不同。

我覺得你不過重複了我的觀點,最後說你你比我高。


你比我層次高是有可能的,但是我的文章本來就是照顧了不同層次的人才這樣寫的。


不管如何,謝謝你的評點,我高興你和我有類似的觀點,希望看到你的大作。

roarforward 回複 悄悄話 一枝獨秀不是春。搞幾個大城市裝裝門麵,不難!
按今天這個樣子下去,即使過了一千年,中國社會、包括人類社會的本質、模式都不會有本質的突破,人類將永遠掙紮在物欲的大泥坑中,永遠是一種高級動物。
實際上現在看來,永遠成為高級動物都不可的,環境汙染就是人類滅亡了!
事務反戰的曆史,就是從初級到高級的曆史。任何個人(包括人類)的曆史,都是從物質第一、在晉升都精神第一的過程。初期表現為物質第一性、後期表現為精神迪一行。
明白了嗎?
人類的唯一出路,必然是共產主義。
毛澤東隻不過進行了極為初級的探索,失敗是必然的。但是,幾千年後必將證明:毛的路是極其正確的,他的錯誤卻是在於:“拔苗助長”,也就是說,給小孩子穿大人的鞋。 但是,這正是任何高層次東西的精髓:“變不能為可能”。無論佛家修煉,還是共產主義,在這方麵是相通的。
想一想舊社會中國的情況,再看一看中國人今天的精神麵貌,曆時將無情的告訴我們說:毛澤東從來就沒錯過(有點絕對化了,是不是?)謝謝!!!
roarforward 回複 悄悄話 你說的不對,你還處於淺層次,理解不了!
兩隻黃鸝 回複 悄悄話 六十年代初,正是三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安徽農業嚴重減產,糧食非常緊缺。為了扭轉當時的困難局麵,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安徽省委根據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於1961年3月6日決定在全省試行“定產到田,責任到人”的田間管理責任製。3月7日,曾希聖赴廣州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會議,他向毛主席匯報請示了試行責任田辦法的意見。當時毛主席對安徽試行責任田辦法很感興趣,答複說:“你們試驗嘛,搞壞了檢討就是了,能增產10億斤糧食,那就是一件大事。”當晚,曾希聖打電話給省委,傳達了毛主席的這一指示。於是,責任田在安徽很快試行起來。當年7月,毛主席在蚌埠火車站又聽到了曾希聖的有關匯報,他聽了後說:“你們認為沒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廣。”“如果責任田確有好處,可以多搞一點。”根據毛主席的這一指示,安徽省委立即部署各地,廣泛推行責任田。安徽責任田是在毛主席親自關懷與支持下得以試驗並推廣實行的,雖然不久後夭折,但它畢竟是人民群眾的一個偉大創舉,而且它為後來安徽率先實行“大包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提供了最初的成功經驗。

  1965年11月14日,毛主席停車蚌埠,約召我和李葆華、李任之等向他匯報工作。

  毛主席對安徽的礦產資源十分關心,他問我們:“安徽有多少煤?據說睢溪煤礦很大,儲量多少?”我和李任之將沿江及淮北地區的煤炭儲量向他作了詳細匯報。

  當李葆華介紹到安徽黨政機關幹部下基層情況時,毛澤東接過話題說:“機關可以留1/3,2/3下基層。機關人越多事情越難辦。”

  毛主席在和大家談到工作方法時說:“隻有一般號召,沒有具體指導;隻有領導核心,不與群眾結合;隻到群眾中去,不從群眾中來,是不行的!隻剩光杆,怎麽能領導呢?幹什麽事情都要走群眾路線。”

  在談到糧食征購問題時,毛主席又關切地說:“你們不要調出8.5億斤,給中央少調一點嘛。要穩重,不要冒失,要藏糧於民。”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