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黃鸝四條腿

大家好,小黃鸝博客開通了。
個人資料
正文

《紅樓夢》裏的精致假話5

(2006-12-08 22:57:25) 下一個
精彩假話第5名, 賈代儒的"則歸墨".
     我們還是先看看《紅樓夢》怎麽描寫這個精致的假話的吧。

     82回:第三藝是《則歸墨》,賈政看了題目,自己揚著頭想了一想,因問寶玉道:"你的書講到這裏了麽?"寶玉道:"師父說,《孟子》好懂些, 所以倒先講《孟子》,大前日才講完了.如今講`上論語'呢."賈政因看這個破承倒沒大改.破題雲:"言於舍楊之外,若別無所歸者焉."賈政道:"第二句倒難為你."'夫墨,非欲歸者也,而墨之言已半天下矣,則舍楊之欲不歸於墨,得乎?"賈政道:"這是你做的麽?"寶玉答應道:"是."賈政點點頭兒,因說道:"這也並沒有什麽出色處,但初試筆能如此,還算不離.前年我在任上時,還出過《惟士為能》這個題目。。。

    賈寶玉的出題老師是賈代儒,賈政卻把這個題目和《惟士為能》連在了一起, 作者這一招可謂聰明, 一下子就讓人看到了精致假話的本質。 各位讀者, 賈代儒者, 假儒,呆儒,假呆也;賈代善者, 假善,呆善,假呆也;賈代化者, 假化,呆化,假呆也;賈敏,賈政,賈赦者, 假文也。 賈代儒出這個“則歸墨”的八股文題目給賈寶玉作, 賈寶玉靠這種八股文體現《惟士為能》,這一段深刻地揭示了儒家幾千年保民為王的假話本質。

     何為假儒?因為隻會死記硬搬, 所以假儒。 何為呆儒?因為閉著眼睛說瞎話, 所以呆儒。 何為假呆?因為他們知道拍皇帝的馬屁來打擊對手所以假呆。 何為假善?因為他們動不動就人身攻擊,破口大罵,所以假善。何為呆善?因為他們以為別人會被他們的假話欺瞞, 所以呆善。 何為假呆?因為他們閉著眼睛幹掩耳盜鈴的勾當, 所以假呆。 何為假化, 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真正教給學生真話, 所以假化。 何為呆化?因為他們隻知道訓斥,所以呆化。 何為假呆?因為他們通過訓斥人來填補自己失落的快感和成就感, 所以假呆。 一句話,《紅樓夢》的“則歸墨”挑開了儒家假文化的真正麵目,撕開了儒家偽善的假麵具。

      有讀者可能要生氣了,說偶穿鑿附會。 穿鑿附會的人和事實有,《紅樓夢》第3回,寶玉笑道:"除《四書》外,杜撰的太多,偏隻我是杜撰不成?"所以穿鑿附會實有,儒家假文化的實質就是穿鑿附會。

      孟子《藤文公下。第九章》:
     「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不能也。 為長者折枝, 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 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哽墩啤?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 。’言舉斯心加 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 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 ,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 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關於這一段評論, 我不妨一試再抄一段墨子的言論於此以便比較。

    《墨子。兼愛》: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也,猶未止也.曰:‘兼即仁矣,義矣.雖然,豈可為哉?吾譬兼之不可為也,猶挈泰山以超江河也.故兼者直願之也,夫豈可為之物哉?’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 自古之 及今,生民而來未嘗有也.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自先聖六王者親之.’何知先聖六王之親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與之並世同時,親聞其聲 ,見其色也.以其所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槃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於四方於西土.’即此言文王之兼愛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無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文王取法焉。
   
     孟子應該晚於墨子, 所以孟子後來推銷的那一番話基本上是照搬墨子思想是很明顯的。 不同的地方是, 墨子在引用先人的話時, 非常注意其合理性,孟子卻閉上眼睛不如不信書。 他的不信書不是為了對錯是非, 而是因為他喜歡不喜歡。 儒家的假文化偽善的本質應該一清二楚了吧。

   孟子同一篇文章: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誌,明以教我。我雖不敏, 請 嘗試之。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 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 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製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製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 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 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 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評者說, 孟子的雙重道德評價應該是一清二楚了吧。 民到底是否人?孟子沒有直接回答, 但是根據他的邏輯, 民大概是不算人的。 否則的話,民如果也是善良的話, 那麽民是否也能成聖王啊。 孟子的馬屁絕對不會去拍賈芸這樣的民,他絕對不會對賈芸說,你也有一顆善良的心, 因此也能成聖王,那樣孟子就變成了無君無父的畜牲。 按照孟子儒家假文化的偽善本質, 孟子這樣做是可以因為沒被看見而當作替罪羊的(當然那也是為了高尚的目的, 所謂的隆禮厚葬)。所以評者說,儒家如果還是中國文化的主流, 那麽中國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民主, 因為儒家本質上是為王服務的假文化偽道德。
    
    我們再抄一段墨家思想加以比較。《墨子。尚賢》:
    今王公大人中實將欲治其國家,欲脩保而勿失,胡不察尚賢為政之本也?且以尚賢為政之本者,亦豈獨子墨子之言哉!此聖王之道,先王之書距年之言也.傳曰:‘ 求聖君哲人,以裨輔而身’,湯誓雲:‘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則此言聖之不失以尚賢使能為政也.故古者聖王唯能審以尚賢使能為政,無異物雜焉,天下皆得其利.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 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伊摯,有莘氏女 之私臣,親為庖人,湯得之,舉以為己相,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傅說被褐帶索.庸築乎傅巖,武丁得之,舉以為三公,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此何故始賤卒而貴,始貧卒而富?則王公大人明乎以尚賢使能為政,是以民無“飢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勞而不得息,亂而不得治者”.
      故古聖王以審以尚賢使能為政,而取法於天.雖天亦不辯貧富、貴賤、遠邇、親疏、賢者舉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廢之.然則富貴為賢,以得其賞者也?

  
      墨子提出了王應該做到“沒有“飢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勞而不得息,亂而不得治者。 孟子不過把他的思想用另外一種方式向王兜售而已。 墨子這一套理論是為民而爭的, 所以他要求尚賢,所以墨子也不向王推銷他的理論。 不知道這個理論怎麽觸犯了孟子的利益, 大概是害怕王者起用賢者而不偏向小儒吧, 終於破口大罵, 說出了所謂的“無君無父是畜牲”之類的有辱斯文的假文化。 到了清朝, 高鄂寫出的現實就是儒家依然利用這種理論顯示他們“撥亂反正”的豐功偉績以謀求廟堂之位, 儒家的偽善還不黑白分明嗎?
     所以曹雪芹才終於寫出了假作真來真亦假的假語存現象, 才讓襲人說出了所謂儒家的小人樣。 為了他們的偽善, 他們是不憚於閉上眼睛說胡話的; 他們也不憚於編造謊言, 製造千紅一哭,萬豔同悲的假道德;更純熟於寫出滿紙荒唐言的所謂曆史書。 所以評者說, 儒家道德一日不去,中國的文化就隻能永遠是謊言, 民本主義隻能是精致的淘氣!

      前麵說過, 孟子是非常幽默的窮儒, 梁惠王被他拍得暈頭轉向, 兩人倒是度過了君臣相得的蜜月.梁惠王以王侯的身份向孟子求教, 孟子應該得以施展抱負了吧. 可惜風雲變幻不以個人的YY改變, 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用易經講述永恒不變的道理. 好花不常開, 好景不常在,信乎?不信乎?各位自己去體會吧. 

   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奕綣訝酥?眯惱擼渙詮??癲患由伲?訝酥?癲患傭啵漢我玻?BR>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評者說:梁惠王確實謙虛請教, 並且覺得自己幹得很辛苦,對於孟子的說教也開始產生了懷疑。 評者進一步認為, 梁惠王還算一個為民辛苦的合格王侯, 他的懷疑是符合人情的。 但是孟子開始推委責任了, 他認為他的說教沒錯, 原因在於王做得不夠。 各位看觀, 這句評論肯定正確,但是怎樣算夠?孟子沒說, 所以他的評價就是廢話。 現在十運會在召開, 咱們再用十運會作個比方。 譬如說吧,我是教練, 我先跑過去對劉翔說:“小夥子, 你身材不錯, 隻要聽我的就肯定拿冠軍。” 劉翔很高興, 謙虛聽我指揮,覺得自己練得很辛苦,但是後來沒有拿冠軍。他於是說了: “我覺得練得不錯啊, 怎麽成績沒長啊!”於是我就說了:“人家是逃兵逃了一百步, 你是逃了五十步, 你怎麽可能拿冠軍?”。這裏麵的是非大家評說吧。(我先祝劉翔拿到冠軍, 這裏隻是打比方, 沒有什麽微言大義)。
    
    當然, 孟子後麵還推銷了一大堆理論, 和前麵大同小異, 偶這裏就不抄書了。 梁惠王沒有再說話, 不知道儒家的史學家為什麽不寫下文。 既然如此, 偶就大膽猜測梁惠王的心理感受, 大概是感到後悔請了這麽一個老師。至於合不合情理, 讀者自己感覺吧。
  
   孟子《梁惠王第一章》:
    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各位讀者, 偶想你們可以體會到梁惠王態度的變化和心情的不愉快吧。 當然, 《孟子》章節的次序跟偶講述得次序有所不同。非常可惜,《論語》和《孟子》沒有編年, 我們不能了解孔孟思想轉變的過程。 但是偶想大家肯定能感覺孔孟的思想並非是固定不變的,從某種意義上講, 這種變化過程對於評價一個人是非常至關重要的。因為每個人都是逐漸長大懂得人情世故, 至少我沒見過一生下來就能坐而談道的人, 也沒見過一個七八十歲的老頭還精力充沛得能夠拿個十運會遊泳冠軍。 各位讀者, 偶也相信你們能看到原來次序有著非常不合理的地方,明顯《梁惠王上第七章》的故事應該發生在《梁惠王上第三章》的前麵。 孟子如果認為梁惠王不值得教誨, 又何必說那些哄人的話?梁惠王既然不太欣賞孟子了, 孟子的結局大家應該能想象得到。

   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公孫醜問曰:何謂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複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據說君子斷交不聞惡聲,偶不知道孟子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到底想說明什麽。 梁惠王從一個能夠成為聖人的人變成了一個不仁的人,偶不太明白梁惠王其間做了什麽錯事。 梁惠王好戰, 據孟子說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 既然如此, 孟子當初講不忍之仁的時候又怎麽沒想到這茬呢?各位看官,我耳邊分明依稀聽到了襲人的話, 也許是偶的錯覺?也許這就是襲人“可惡”的根本原因吧?

     

     什麽是永恒?偶曾經在黑夜中驚醒哭泣, 為一個偶像的轟然倒地。 也許我們需要偶像, 需要一個神靈指引我們的靈魂, 但是我們最後總是發現,真正能夠解救自己的卻是自己和親人,偶像的消逝仿佛流星劃過天空,我們看到的是那個不甘心的尾巴。
    人人都有苦難, 人人也能成佛, 不過生下來就是佛的偶沒有看見。釋迦摩尼用了大半個人生解脫人生的苦難, 拋妻離子, 在西方,阿拉伯,東南亞以及中國都留下了他的影子。 也許他用苦行來消除了他的痛苦, 但是苦行本身對於常人來說就是折磨。 所以沒有必要自尋煩惱, 等到苦難來臨, 它會不經意地宣告它的獰笑, 等到戰勝了它,佛就誕生了。 所以佛法無善惡。那麽善良呢?真善會有回報,但是和富貴無關, 既不見得是因, 也不見得是果。 那麽富貴呢?和幸福有關但不成正比。  
      各位聽偶講孟子,不妨把他當作一個普通人, 就不會自尋煩惱。偶曾經說過, 王聖的形成是需要大眾犧牲自己去塑造--這也不是我的發明, 明明確確寫在漢儒的書裏--等到有一天有很多人願意犧牲自己為你服務, 你就成了王聖。如果你願意去做其中的一個支撐,去吧。等到有一天你支撐不住了,離開和堅持也在於你的選擇。去吧,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如果你享受孤獨,你可以看到直的美麗。 如果你欣賞熱鬧, 就不要忘了粉飾自己。當然你也可以穿上你全部的盛裝,旗袍/鎧甲、香水/鮮花, 然後一個人坐在那裏看風景。
    我們再回到精致的假話,看看孟子的幽默, 看看聖人平凡的一麵。

    孟子《梁惠王下第五章》:
    (齊宣)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孟子)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雲:‘乃積乃食,乃裹□糧;於橐於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幹戈戚揚:爰方啟行。』故居者有積食,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雲:‘古公□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薑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評者說, 孟子確實非常熱心地追求聖王塑造聖王。為了聖王的出現, 好色好財又算得了什麽?這樣一來,論證就又回到了起點。 那麽孟子的所謂道德批評究竟是什麽?聖王不妨好色好財,小人呢?民呢?所以評者說, 不過是成則為王敗為賊罷了。
     當然孟子也許真得很有名氣, 齊宣王早就知道孟子會拍他的馬屁的,所以故意用好色好財來刁難孟子。孟子倒真的麵不改色,隻要是王, 做什麽不可?問題是你要坐穩了,不然就免不了淪為畜牲了。
    
     所以孟子的幽默是很了得的。隻要是王, 那麽你就是善良的, 做什麽也是善良的;孟子不但可以從古書上給予證明, 必要時還可以閉上眼睛沒有看到。 怎樣才能做王?隻要保持足夠的民就可以了?怎樣可以保民?孟子不知道。 不過這種幽默好象不適用於現在的社會,孟子恐怕終會走下神壇。當然啦, 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去包裝打點,畢竟假得也比沒有好啊。 
     最後再抄一段荀子的話, 作為孟子精致假話的終結, 荀子《非十二子》: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誌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遊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時間過得很快,曆史翻過了一頁又一頁。 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 帝王的夢繼續在做,世世代代的夢繼續在做, 不過無論是祖還是宗, 都逃不過夢的最終破滅.司馬遷如果複活於此時此地, 也許就不會為一個皇朝的破滅那麽感慨.
     中國的曆史終於走進了宋朝. 那是一個古怪的時代. 在那個時代,造紙印刷際醮蟠蠓⒄沽?當然也就造成文字的繁榮. 但是文化或者文明呢? 以評者看來是遠遠落後於技術的發展.
    新事物新現象新技術的出現對有些人來說不如采取冷落的眼光, 對有些人來說則是洪水野獸.但是士人對政治的關心啊,熱情依舊.

    說到宋朝的政治, 皇帝和大忠大奸不妨放在後麵, 他們的影響遠遠不如一個叫趙普的人. 宋太祖趙匡胤和趙普是哥們, 趙匡胤得到皇位比起別人輕鬆得多, 結果他的顧慮也就特別得多,趙普就給哥們出了一個主意:腐敗. 武將腐敗就不會再拚命,根據趙普的理解, 文臣不會那麽團結, 當然也就不會去搶奪皇帝的位置.
    這一招也許真得很高, 不但保證了宋朝三百年的江山還影響了明清的政治格局. 不過這一招的代價也很高, 宋朝的軟弱和這不無關係. 儒家始終把問題集中在所謂的忠奸上卻沒有能夠能力正視自己. 所以儒家的所謂三身乎己恐怕也是一種精致的淘氣而已.
    文人(現在的文科和當時的文人不是一回事,文科生不要太過敏)固然沒有能力團結很多人去搶皇帝的位置, 但是討厭起來也是層出不窮. 從宋朝以後中國的皇帝越做越沒勁, 和這也不無關係.下麵 我們就說說理氣排行榜上的另外一個著名人物, 朱熹. 
    評價朱熹很難。 一是因為宋史是爭議最多的史書,二是因為宋朝紙張的發達造成了資料無比豐富. 理學評價人喜歡用忠奸兩個字評價, 在這基礎上敷衍的文字實在不少, 偶們還是簡單舉幾個例子來看看他精致的淘氣.
    朱熹這人真的很淘氣,據說他一輩子都盡量模仿孔子行事, 他的思想基本也是照抄的二程兄弟的思想. 既然他模仿孔子, 孔夫子的繼承者當然就不能說他奸吧, 所以他隻能是忠.但是他的淘氣很讓人頭疼,偶想網友也可以想象.譬如你喜歡林黛玉或者賈寶玉, 你怎麽可能容忍一個人成天以林賈二位的身份對你指手畫腳?特別是那些位高的人?所以當時的宰相就稱他為"偽"學, 這個偽還是恰如其分的, 但是這個宰相韓侂胄就變成了"奸"相, 他的所做所為就都有點奸樣.

      韓被殺後, 繼任史彌遠很推崇朱熹, 理宗皇帝更是把他送進了文廟.既然如此,那麽朱熹應該能夠一展所長了吧。 可惜他也碰到了孟子類似的問題。 大家知道,南宋政府一直受北方武裝的壓力, 政局緊張。 在這樣的緊要關頭, 朱熹給皇帝出了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主意。 當然嘍, 這樣說也許不太確切, 隻能說對於普通人來說是難以想象的主意, 對於朱熹這樣精於格物致知修身齊家平天下的人來說, 也許這個主意實在最符合邏輯不過的了。 是的,朱熹當時建議理宗要每天晨昏兩次問侯太後以示孝道. 各位看官, 不知道你們對這建議有何感想,但是偶認為皇帝肯定感到鬱悶無比。每個人處理鬱悶的方法可能不同, 對於皇帝來說, 最有效的當然是利用手中的權利罷免朱熹。 當然嘍, 大家也一定可以想見, 罷免朱熹這樣的人是肯定會引起爭議的。 當時就有一個大臣對理宗說了:朱熹這麽有學問的人, 皇帝不能對他有始有終, 恐怕會象當年孔子事情一樣引起別人非議.  各位網友,你們對此有何評價?有何想法?依偶看來, 皇帝肯定感到非常頭疼。 是啊, 朱熹這樣的人, 留著吧, 他會給你成天嘮叨一些莫名其妙的大道理;罷免吧, 居然連以前所做的一切全打水漂了。不過理宗還沒有被氣暈頭, 他就對那個大臣說了:我本來不過請他來搞搞教育, 沒想到他什麽都要插嘴, 所以不得不罷免他. 各位看官,這個解釋應該很清楚吧。 但是儒家的傳人想象力卻與眾不同, 照搬背書的能力確實非凡, 於是那個大臣就說了:皇上這樣做恐言者心寒. 這下皇帝不知道是被氣糊塗了呢還是一下子沒轉過彎來, 就反問到:他言什麽了? 各位看官, 偶想理宗的話實在不難理解, 他的意思大概是指朱熹根本就不是言官, 朱熹也沒有進言什麽有價值的東西.不過寫曆史的人不知理解力值得懷疑呢還是因為被偏愛蒙蔽了理智, 於是在宋史裏下了這樣一個結論:皇帝不知道朱熹說了什麽就聽信讒言罷免朱熹,可見昏庸之至。理宗真得不知道為什麽罷免朱熹嗎?真的有小人進讒了嗎?他是怎樣進讒的?寫曆史的人恐怕已經懶得回答了。 各位看官, 這段記載在宋史裏麵有,雖然跟偶寫得有出入, 但是你可以把它跟偶的理解對照了看, 誰是誰非, 你自己去判斷吧。 如果感興趣的話, 偶可以提供資料的詳細出處。
    所以說小人惹不起, 朱熹這樣的人連躲也躲不起, 否則就會撈個"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評價. 到時候就不得不“假做真來真亦假, 無為有時有還無”了.
    中國人很勤勞嗎?
    恐怕很難說, 一個把孟子捧為偶像的民族不配稱為勤勞的, 最多隻能稱為勤於討好皇帝打擊對手。

    中國人很勇敢嗎?
    不!一個把墨子比作畜牲的民族是無法稱作勇敢的, 除非是勇敢於說假話。

    中國人很聰明嗎?
    不!中國人也許有點小智慧, 但是決不聰明。知人為智, 自知為明。 中國人也許善於尋找別人的“破綻”而沾沾自喜, 但是從來沒有能夠睜開眼睛正視自己。 孫子曰, 知彼知己, 百戰百勝。 但是中國人很少有能力批判自己, 也缺乏接受批評的勇氣。 既然自己不能認清自己, 所謂的推己及人, 隻能是一種荒謬的錯覺。

    是的, 孟子的則歸墨已經說明了孟子道德的虛偽本質。 在現今的中國, 在中國人的自信還沒有脆弱到需要自欺的時候, 我們應該能夠認識到儒家道德的假話本質, 我們應該能夠拋棄儒家孟子的道德傳統。
  
    四十年前的那場革命, 偶們看到了怎樣的現實?“惟士為能”?多麽精致的謊言,多麽動聽的偽善!偶無意於歌頌那場革命,但是偶想大家應該能夠從中看到一種真實 。那場革命中最能惹事是誰?恐怕是所謂的“士”而不是民, 最後哭得最起勁的是誰?恐怕也正是所謂的“士”而不是民。 時間會治愈傷口, 那麽經曆過洗禮的儒家偽文化,是否又該披上美麗的偽裝?是否又該把責任全部推給別人?所以中國的大丈夫, 沒有必要用精致的假話來意淫, 隻要能真正做到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就可以了。

    所以評者不平於儒家的假文化偽道德, 也常常為那些失落的文化歎息, 更為墨家的消逝而感到哀傷。

   墨子《尚同第十二》: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請將欲富其國家, 眾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當若尚同之不可不察, 此之本也。
   
    墨子《耕柱第四十六》:
     子夏子徒問於子墨子曰:君子有鬥乎? 子墨子曰:君子無鬥.子夏之徒 曰: 狗豨猶有鬥,惡有士而無鬥矣?子墨子曰:傷矣哉!言則稱於湯文,行則譬於狗豨,傷矣哉!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子兼愛天下,未雲利也;我不愛天下,未雲利也;功皆未至,子何獨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 今有燎者於此,一人奉水將灌之, 一人摻火將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貴於二人?巫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摻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子之為義也,人不見而耶,鬼而不見而富,而子為 之,有狂疾!子墨子曰:今使子有二臣於此,其一人者見子從事,不見子則不從事;其一人者見子亦從事,不見子亦從事,子誰貴於此二人?巫馬子曰:我貴其見我亦從事,不見我亦從事者。子墨子曰:然則,是子亦貴有狂疾也.

    
    葉公子高問政於仲尼曰:善為政者若之何?仲尼對曰:善為政者,遠者近之, 而舊者新之.子墨子聞之曰:葉公子高未得其問也,仲尼亦未得其所 以對也.葉公子高豈不知善為政者之遠者近也,而舊者新是哉?問所以為之若之何也.不以人之所不智告人,以所智告之,故葉公子高未得其問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對也.
    
   墨子《貴義第四十七》:
    子墨子自魯即齊,過故人,謂子墨子曰:今天下莫為義,子獨自苦而為 義,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於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處,則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則食者眾,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為義,則子如勸我者也,何故止我?
 
    
  
      篇後:這一篇評得有點雜,但今天美功夫改了。這是我兩年前在另一個地方的評論,今天看來可能需要大作改進。現在隻把它抄在這裏,大概因為“敝帚自珍”吧。

       韓非子後於孟子, 莊子和孟子差不多同時, 那麽誰在說假話?評者說, 孟子也。 也就是說, 墨子雖然因為他高尚的品德、卓越的辯論技巧和獨一無二的邏輯統一性獲得了不少跟隨者, 但是墨家因為為民而爭去王太遠,是不可能在當時獲得統治地位的。 孟子因為閉著眼睛說話慣了, 坐井觀天, 一不稱了他的心, 就破口大罵, 實現了中國文化思想辯論人身攻擊的又一個高度。 再加上孟子在後世中的影響, 儒家這種行為注定是要寫進曆史的恥辱榜的, 惟有儒家的後人能夠自覺地尊重對手, 尊重思想文化的自由, 儒家的恥辱才能稍微減輕。 當然孟子固然因為偏愛露出了小儒的偽善本質, 他似乎還隻是表示了一種他的個人愛好,他似乎沒有想到他這種小人行為居然被當作了儒家的經典,成為了宋明清以來儒家變本加厲的模範。朱熹等宋儒就更過分了, 一不順心就隨意改變前人的言行, 以此迎合他偽善的理論需求。
        孟子說過的精致假話不少, 我們不妨用來作為旁證。
   
        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全信書, 則不如無書。 多麽好聽的話。 但是讀者不要被精致假話瞞過了。 孟子的不全信書, 推銷的可是他閉上眼睛說假話的小儒思想。 是啊, 為了證明偽善的存在, 孟子可以不相信曆史, 他的跟隨者因為不喜歡某個人, 當然也就可以任意雌黃。

       當然, 儒家的偽文化在於讀者怎麽理解, 如果學會了反看《風月寶鑒》,倒也可以看看孟子的幽默,看看儒家假文化是如何盡心地保民為王--拍皇帝的馬屁而保全自己的。

       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很多讀者一說到孟子的大丈夫就熱血骯髒。 可惜精致的假話終是經不起檢驗, 一下子就露出了小人隻能仗勢欺人的本來麵目。景春佩服一些猛哥, 雖然未見得有聖人樣,但是至少還有一點人情味。 不知道景春佩服張儀之流怎麽就傷了孟子的自尊心, 於是孟子就開始抬扛了。 大體的意思是說:“讓人家尊敬向往並不是大丈夫, 應該作個聽話的好孩子。 象我這樣, 從來沒有富貴過, 也從來沒有貧窮過, 更沒有被人欺負過, 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當然了, 孟子從來沒有富貴過, 所以他也不可能因為富貴而淫(YY是可能的,而且是顯然的);他也沒有真正貧窮過, 還知道嘲笑齊人有個叫化子娶了一妻一妾, 當然也不可能因為貧窮而移(因為不得意有沒有移過? 我想是肯定的, 他沒移他母親為什麽搬家,他自己也接連投奔了好幾個諸侯王);他也沒有為誰抗爭過,(罵罵墨子這樣的好脾氣是肯定有的, 可惜墨子是個平民,墨子的繼承者為了兼愛非攻到處奔走,沒功夫理睬他的謾罵)所以他也不可能因為威武而屈。 一句話, 讓人尊敬不是大丈夫,什麽事情也沒幹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這就是孟子大丈夫的精致假話本質。
   
    孟子《梁惠王上》: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觸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
    王笑曰:是蘸渦腦眨?我非愛其財。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 見牛未見羊也。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 也?


    評者以為, 孟子剛開始還是很善於拍馬屁的, 為了討好梁惠王, 不但打聽了王的生活細節, 還不時地奉承梁惠王會有大出息。 大概也是沾光,善騙人之類的口吻和行徑吧。所以曹雪芹未必需要親身經曆,讀《孟子》照樣能知道小人的樣子。 不過作者讀的時候可能不知到孟子是聖人, 一不小心讀成了沾光善騙人而已。 當然孟子即使拍馬屁, 也時時忘不了推銷他閉上眼睛的偽善。 照孟子的說法, 如果小人天天在王麵前蹦達, 王當然就不應該加罪於他們, 否則就沒有體現了君子的善心。 這難道不正是小儒偽善的本質嗎?
  
   莊子《內篇第十二》:
    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聖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離於天下,其去王也遠矣!。。。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滿苟得曰:“堯殺長子,舜流母弟,疏戚有倫乎?湯放桀,武王殺紂,貴賤有義乎?王季為適,周公殺兄,長幼有序乎?儒者偽辭,墨子兼愛,五紀六位,將有別乎?且子正為名,我正為利。名利之實,不順於理,不監於道。吾日與子訟於無約,曰‘小人殉財,君子殉名,其所以變其情、易其性則異矣;乃至於棄其所為而殉其所不為則一也。’故曰:無為小人,反殉而天;無為君子,從天之理。若枉若直,相而天極。麵觀四方,與時消息。若是若非,執而圓機。獨成而意,與道徘徊。無轉而行,無成而義,將失而所為。無赴而富,無殉而成,將棄而天。比幹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直躬證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鮑子立幹,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此上世之所傳、下世之所語以為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離其患也。”
    韓非子《顯學》:
    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裏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世之學乎?

原創文章,嚴禁剽竊,歡迎轉載,注明出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