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事做起
(2006-07-15 22:06:25)
下一個
最近看到一則笑話,大致是說人最好是從老活到小。
年老的時候有錢,有房,有閱曆,卻不得不擔心死後進天堂下地獄的問題。
如果活轉回來,就沒有這樣的憂愁,那多好啊。
我們可以在老年時盡情享受生活,可以看子孫一堆向自己伸手要錢。
等享受夠了,就去工作。 那時工作全憑興趣,沒有壓力,也沒有必要擔心炒魷魚。 而且工作經驗豐富,工作也變成了一種享受。
工作夠了,找個知心的人結婚,用不著擔心離婚分手感情受傷害,也用不著擔心伴侶突然變得滿臉皺紋滿肚肥油越看越不舒服。
戀愛夠了,就去上學,不用擔心考試也不用擔心變態老師的刁難,可以盡情和同齡的小夥伴遊戲。
上學遊戲夠了,錢花光了,就再回到溫暖的子宮恣意漂浮著。
這樣的人生確實爽,但隻能是笑話,因為沒有一個是倒著活的。每一個人都是先做孫子,再做兒子再作丈夫再作父親再作爺爺,沒有一個人是先做奶奶再作母親再作妻子再作女兒再作孫女的。
所以每個人都是從小做起。
聯想起不久前有一個網友和我談起對《大學》的理解,他/她說那是說明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且不說這是不是朱熹的理解,至少這個解釋更簡單易懂,比所謂的“一貫”更加充滿了人生的智慧。
不幸的是,這個“真理”也有例外。我們中國曆史上還真有這麽一位,因為信奉“從小做起”飽受批評的。
這個人就是明武宗皇帝。
明武宗皇帝倒不是先做爺爺再作孫子,他是幼少年(14歲)就登基當了皇帝,先幹起了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沒有先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的小事。
既然這樣,問題就來啦。儒家的那些老冬烘老師們這個著急啊,就給他惡補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的知識。 沒想到明武宗少年心性,根本就聽不進這樣的教誨,本來還算老實的武宗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變得越發的貪玩。
明史說明武宗“少年老實,性聰穎,好騎射”。這樣說來明武宗是應該一個好學生啊,“好騎射”說明他誌向不錯,有英雄主義傾向。作為一個青少年,有這樣的誌向應該利於他成功。“性聰穎”說明它很容易掌握新的知識,理解別人的意思。“老實”說明他不是那種隻會頑皮的人。可是就這樣一個好苗子,在儒家老冬烘的教導下,把“聰穎”變成了想法子逃學頑皮,把“好騎射”發展成騎女人上癮, 變成了“英雄難過美人關”,風流成性。
這樣的轉變是誰之過呢?
曆史書當然隻會寫皇帝的糊塗,不會寫那些為君之師的不稱職。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想見,為什麽一個少年老實聰穎的人會變得如此不愛讀書貪玩?至少“因材施教”沒有做好吧。非得把一個年紀輕輕的人非得教育成死氣沉沉的書呆子,這個到底算是誰的責任?
不過老冬烘們的教育還是起了作用的。這個好做英雄夢的少年皇帝還真的就“從小做起來了”。
本來少年即位,從小做起已經不可能,但是這個聰明的皇帝為了迎合儒家死板的教誨, 還是想起了非常巧妙的辦法,居然逐漸給自己升官起來了。
明武宗先讓自己做將軍總兵,再接著升自己為國公,再升自己為“王”,再升自己為“太師”--也就是自己做自己的老師。。。
因為明武宗一味胡搞,當然就飽受批評,自己也很早就翹辮子了。
但是我們不妨再反思反思這段曆史,這個給自己升官的“異想天開”的創舉,竟然是因為我們神州大地的“氣場”出錯了?或者是因為我們“係統”儒家的“一貫”正確?
原創文章,嚴禁剽竊,歡迎轉載,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