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很難論, 因為中和庸都很難講。
先說中吧,“中”這個字是指示字,最先的意思應該是方位的中,不偏不倚的意思。
問題在於這個字被借來表示思想和精神的時候, 就不好講了。為什麽呢?因為方位的中有參照物,精神和思想的參考係卻不好找。
這個問題成為中庸思想的第一個難題。
《中庸》第一章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這個思想和道德經的思想一致,但是這個中的解釋很莫名其妙,在大眾文化中基本沒用過。
當然我們可以給它賦予點實用性。 譬如今天起床,稀裏糊塗的,伸了一個懶腰,心情很“中庸”。結果老婆不高興了,埋怨我沒有激情。 她本來要求的是樂,說著說著自己就不高興了。我就跟她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結果她一天沒跟我說話,不喜,不怒,不哀,不樂,倒是很“中庸的”樣子。
於是我隻能讓她從君子變成民:“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老婆啊,你這樣不陰不陽不理不睬確實很了不起,但是咱老百姓不能一直這樣啊。
結果老婆說了:“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你不是牛嗎?那麽我告訴你,我對你客氣的時候,你不能得意忘形;做到了的話才叫牛。我讓你站著不動,你不能靠牆偷懶;做到了的話你才牛。我高興自己的,和你什麽關係?你自己中庸去好了;做到了你才牛。我不高興了,你不要理我,最好一輩子不理我;你做到了就算你牛。
於是我隻能投降:“道其不行矣夫”--你既然不喜歡,我以後保證不這樣了行麽?
好說歹說,老婆終於原諒了我的中庸之道:“忠怒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這一次就原諒你一次。 以後不能再這樣的,看你呆頭呆腦傻裏傻氣死氣沉沉的樣子就來氣。我不開心你不願意,那麽你就不要惹我不開心。
大家看見了,中庸之道在這裏是行不通的。實際上《中庸》15章在這裏說得就很明白:“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老婆和孩子如果聽話呢,就應該敲鑼打鼓吹號彈琴。 這不是高興又是什麽呢?既然高興,當然也就不是“我今天心情很中庸,如枯井一樣平靜”啦。
中的意思還有合乎時宜的意思。但是這個問題更麻煩了。
《中庸》14章:“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如果富貴,那麽就猛吃猛喝;如果貧窮卑賤,也不要求上進;如果是蠻夷,就一直做個野蠻人;如果是處在水火之中,就不要掙紮。
這樣的中庸之道能不麻煩嗎?
特別是後麵一句:“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把自己封閉起來,除非有人來求你,否則就不要請求別人的幫助。 這樣既不讓別人怨恨,也不會怨恨別人。
所以中庸之道,大概隻能等著天上掉餡餅和林妹妹了。
那麽中庸的處世之道呢?
《中庸》4章:“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這個說法有什麽問題呢?好像挖隧道。 甲從東邊開挖,乙從西邊開挖,中庸之道說:“他們都不對,我從中間挖”。這是中庸的調和之道,結果就是出現了三個隧道或者一個隧道也沒有。
再接著說庸。庸這個詞也有歧義。一個就是儒家的解釋,不易之謂庸。所謂不易,就是守著教條不放。 儒家的思想真是莫名其妙,自己守著不放,不易不改,吹得天花亂墜。墨家積極守禦家園,居然被批評為“墨守成規”。 這裏的“中庸”又在哪裏?
庸的第二解釋就是平庸,庸常。中庸的意思就是捧殺高於自己的,排擠低於自己的。
庸的第三個解釋就是“用”。 莊子說:“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惋懦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已。”
那麽中庸的意思就是中用,可惜這個思想不是儒家思想。
中庸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佛家的“middle way ”。 我懷疑宋儒之所以把中庸捧為四書,跟這個是有關係的。但是佛家的“middle way”的意思和儒家的中庸並不一樣,它是連接過去和將來的中間之道。
原創文章,嚴禁剽竊,歡迎轉載,注明出處。
中庸對每個具體的事情, 很難有具體的指導。 是否它隻是強調維持一種整體的平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