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也可重彈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揣支毛筆漂四海.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加河之子》(1)

(2009-04-26 11:45:27) 下一個

  

20089月,金秋時節。

北京,藍天高遠,秋風浩蕩。

2008抗震救災主題展覽》,在軍事博物館隆重開幕.

在展廳的中央,一幅高2米、長120米,題名為《2008中國汶川》的抗震救災巨幅長卷,吸引了所有觀眾的目光。這幅由上千個人物組成的百米長卷,以磅礴的氣勢、恢宏的場麵,再現了全國人民對災區民眾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愛,全國軍民眾誌成城、氣壯山河的大無畏精神,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偉大力量。

長卷卷首,一行“謹以此祭奠汶川地震的死難者,並獻給所有為抗震救災付出愛心的人們”的主題詞,使每一個駐足於畫卷之前的觀眾,心靈上莫不受到強烈的感染和巨大的震撼!

2008512日,一場突發的八級地震災難降落在中國汶川,十萬生靈毀於一旦。消息傳出,舉國震驚!世界震驚!

地震發生以後的不幾天,一個瘦小的中年漢子從北京星夜奔赴汶川,加入了抗震救災的誌願者隊伍,冒著餘震的危險,奔走在救災一線,搬運物資,搭建帳篷。在揮汗如雨的忙碌中,他用那雙不大、但是極為敏銳的眼睛,攝下了一個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場麵。一個星期以後他返回北京,把自己關進工作室。餓了泡一包方便麵,困了在沙發上打會兒盹。28天以後,一幅蔚為壯觀的百米長卷展現在首都麵前!中國麵前!世界麵前!

畫麵上凸現的人性主題和人文關懷感動了無數觀校?o處在抗震救災一線的社會各界和汶川人民極大的鼓舞。中國各大主流媒體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網絡,迅速向海內外作了報道,引起了強烈的國際反響。一幅百米畫卷遠遠超出了藝術的層麵,而走向更爲廣闊的社會和國際空間。

這個中年漢子就是活躍在中國畫壇上的書畫藝術家張清智。他是汶川地震以後,在中國畫界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反映這一重大事件的第一人!

此刻,他靜靜地站在長卷前麵,輕輕地撫摸著溢滿他心智和心力的畫麵,一股巨大的激情在他的胸中熊熊燃燒,融進畫上的千軍萬馬。他的眼睛透過畫麵射向自己一路走來的足跡,往事的記憶像潮水般地湧來,一浪高過一浪,撞擊著他心靈的礁石。

第一章  遊過童年的河

加河之子

齊魯沂蒙,秀山麗水。

瀕臨東海之濱,於水天連接處,有一方慧土,古稱東夷,後為蘭陵郡。

蘭陵,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多雄才名士。

春秋戰國,群雄逐鹿,百家爭鳴。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荀子兩度主政蘭陵郡,他以儒家為本,集道、法、名、墨諸家之長,煉於一爐,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唯物主義觀。荀子死後,他的思想經其弟子韓非子、李斯發揚光大,穿越漫漫時空,綿延至今。

荀子之後的260年,在蘭陵郡西50裏的匡王村,出了一個傳為千古佳話、“鑿壁偷光”的匡衡。六經讀畢才拈筆,腹滿詩書氣自華。腹羅萬象的匡衡,後來名動海內,官拜宰相。

此後150年,在這片熱土上又出現了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就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的諸葛亮。諸葛亮生於斯長於斯,9歲隨乃叔到中原躬耕南陽。被劉備慧眼識中,走出茅廬,三分天下,而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00年後,又出現了書聖王羲之,他用點和線組成的書法藝術,給巍巍華夏帶來了嶄新的氣象,一篇《蘭亭集序》至今閃耀著熠熠光輝。

詩仙加酒仙的李白去過時為“酒都”的蘭陵,他被蘭陵的美酒所傾倒,留下了“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的千古名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及至清朝末年,一位姓宋的進士路過蘭陵西加河,河岸一片茂密的蒼鬆翠柏使他斷言:此地靈秀,必出貴人!進士飄然而去,他的話卻被鐫刻在西加河石橋邊的石碑上,雖然曆經滄桑卻至今清晰可辨。

果然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從蘭陵西加河的加頭村走出一條其貌不揚的漢子,隨著他漸行漸遠的身影,留下了一串堅實的腳印。

魯之南。

一條不知道流了多少年的古老的河,唱著不知道唱了多少年的古老的歌,卷著浪花,裹著泥沙,從上遊款款而來,在一個古老的村落西邊嫻靜而又優雅地打著旋,拐了個彎。

世世代代休養生息在這片土地上的村民們把這條河叫做西加河。

村因河名。

西加河從村頭往下,河麵豁然開朗,浩浩蕩蕩,水勢澹澹。沿河下遊的村民溯流而上,皆以為這裏就是西加河的源頭。於是,這個古老的村莊便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名字:加頭!

父親是山,母親是水。西加河像父親的動脈,以強勁的脈動使這片古老的土地勃發出旺盛的生機和活力。西加河像母親的乳腺,用甘甜的乳汁滋養著沿河兩岸的千萬兒女。

加頭村的東頭有一片鬱鬱蔥蔥的蒼鬆翠柏,枝鐵幹銅,虯須遒勁,冠蓋如雲,遮天蔽日。這就是當年宋進士斷言“靈秀之地,必出貴人”的地方。

    然而多少年過去了,這裏沒有出現貴人,隻有臉朝黃土背朝天,莊稼地裏刨食吃的農民。

19548月,一個蛙鼓齊鳴的清晨,從村子東頭傳出一聲響亮的嬰啼,一個男嬰降生在一個張姓的農家,父親給他起了個名字:清誌。希望這個清晨降臨人間的兒子,長大以後雲鶴浮昊,誌在高遠。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廣大農村,樸素而又清貧,加頭村也不例外。母親奶水少,就掏一把用西加河的水澆灌生長的旱稻米,放在砂罐裏熬成粥喂他。稠稠的粥,上麵飄著一層白如脂玉的米油,醇香撲鼻,滋補養人,清誌在母親的精心嗬護下日漸長大。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和所有在水邊長大的孩子一樣,清智愛水。西加河於他,就像生命之於水。西加河的清水組成了他的血液,西加河的浪花賦予了他的靈性,西加河的曉風晚月啟蒙了他的藝術靈感,西加河千年積澱的豐厚文化底蘊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石。 

1986年十月金秋,在北京西郊軍事博物館,張清智舉辦了首次個人畫展。《山韻》、《春融》、《江山無盡圖》、《傣族風情》、《祁連山下》、《橫斷山》,一幅幅浩氣盤旋、美輪美奐的畫圖和飄逸靈動的書法吸引了無數的觀小6?艄Α⒘鹺K凇⒒齊小⒗羈扇盡⒗顪R雲、何海霞、李苦禪等前輩藝術家的親臨畫展,更使首都畫壇為之矚目。國畫大師李可染行至清智的一幅山水力作前停住,凝神細看,佇立多時,對隨行人員説道:“要注意這個後生,年紀輕輕,頗見功力,日後必成大器。”中國畫研究院負責人、潑墨牡丹大家李淩雲教授在看過展覽後欣喜地說:“時下畫花鳥的畫家很多,能畫出力量來的,這是第一個”。 中國書協主席啓功先生乘興賦詩一首予以鼓勵:

陽回大地物逢春,畫筆圖來草木新;

百尺竿頭無限好,相期共作向前人。

1986年的中國畫壇,受到老一輩藝術家如此關注和厚愛,並得到如此讚揚和評價的畫家,恐怕就數張清智。

十年磨鑄一劍。他獲得了成功!

是夜,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了故鄉的西加河變成了一個白發銀須的老人策杖而來,拉住他的手,唱起了一首古老的加河之歌。

他猛地驚醒,窗外已經霞光萬丈,原來是夢!但他分明聽到了西加河水的喧嘩,看到了縹緲在西加河麵上的晨霧。他揉了揉眼睛,發現自己的雙眼已經濕潤。

他翻身下床,抽出一張宣紙,飽蘸濃墨,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落在紙上:

加河之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