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觀賞了 F 女士收藏的九龍端硯以後,引起了我對硯台的興趣。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無意間讀得幾篇名人與硯台的故事,特收集轉錄於下,以饗收藏同好。
一、毛澤東與端硯
到韶山旅遊,在參觀毛澤東紀念館時,在陳列的眾多毛澤東遺物中,你會發現有一方雕琢得十分精致的端硯。你再細看,硯上還刻有一行小字:“片真老坑石也,是吾子孫不得與人。乙酉八十五歲,齊白石記於京華鐵柵屋。”這顯然是硯台的主人齊白石親手刻上的。
齊白石,一代藝術大師。
齊白石本名純芝,晚年號白石老人。生於 1864 年。是著名的現代畫家篆刻家。他的畫造型簡練淳樸,色彩鮮明熱烈。他所畫的魚蝦,更是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令人愛不惜手。他所作的篆刻,布局奇特,刀法潑辣有力。這方經他親自刻字題名的端硯,更是一件難得的珍品。這麽一件“子孫不得與人”的傳世珍品,現在怎麽成了毛澤東的遺物呢?
說起來,這裏麵還有一段“古”。
毛澤東與齊白石同為湖南湘潭人,兩人老家相距不遠。建國前兩人雖無緣晤麵,但他們兩人都是當代名人(一個是名震遐邇的革命家,另一個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家),他們互相都早聞對方大名。
1949 年北平 ( 北京 ) 和平解放後,毛澤東便主動給當時正住在北平的齊白石寫信,熱情地邀請他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參加政協,共商國事。當時齊已年近九旬,接信後激動不已,為了表達對革命領袖的敬意,他精心鐫刻了毛澤東的紅、白兩枚名章,托當時任文化部門軍代表的艾青,轉送給毛澤東。
轉眼到了 1950 年初夏,毛澤東派人把齊白石接到中南海作客,還特意請朱總司令作陪,與齊共進晚餐。席間毛澤東告訴齊,政務院 ( 國務院 ) 聘請他擔任文史館館員。
齊十分高興,事後常對人談及當時會麵情景,並從自己珍藏的字畫精品中,選出最珍愛的三幅,連同自己視為至寶的端硯,一起贈送給毛澤東。爾後他還送過一些國畫,但所有這些字畫,毛澤東都交給了國庫,唯獨把這方端硯留在身邊。毛澤東辦公和平時寫字都喜用毛筆,這方端硯也就成為建國後他常用的文具之一。
二、蕭軍收藏的古端硯
在中國現代文學館 " 作家文庫展覽 " 的展櫃中,陳列著一方珍貴的紫石端硯。這方硯原為現代著名作家蕭軍先生生前所藏。它曾經潤澤過曆代多位文化名人的手跡,並刻有清代大學士紀曉嵐的銘文。
此硯石呈赭紅色,長方形,長 31.3 厘米,寬 18.8 厘米.厚 4 厘米.重有 10 斤餘。體積碩大,雕工精美.石質極佳,叩之鏗鏘有聲。硯的正麵下方為一圓型硯池,上方浮雕為降龍羅漢圖。隻見一羅漢右手持金環。左手托寶缽.騎幹一條巨龍背之上,五爪巨龍口噴海水、騰雲駕霧於山水之間。雕刻刀法嫻熟,造型非常生動。在左上方還有兩隻硯 " 眼 " 。在硯的背麵,浮雕一幅山居圖。圖案為山間樹木掩映中一所廳合,周圍溪水環繞水上架有小橋圍欄,有一老者在廊前散步,還有一童子憑欄觀望溪水中相伴而遊的一對野鴨。山間美景充滿恬淡情趣。左上角有細字: " 元豐壬戌清明前三日仿唐人畫法友石老人 " 。另有一小印 " 臣大昕 " 鐫於右上方畫麵中。元豐壬戌是北宋神宗元豐五年( 1082 年),可見此硯乃北宋時物。如此一方端莊精美的古端硯,曆經近千年流傳至今,實屬不易。隻可惜因年代久遠,硯石背麵上方有一處小殘缺。
在硯的左側麵及右側麵鐫刻有紀曉嵐先生的行書銘文: " 石庵以此現見贈,左側有友石字,是宋人故物矣。然餘頗疑其依托。石庵日:專諸巷所依托不過蘇、黃、米、蔡數家耳,彼烏知來有魏了翁哉?是或一說歟。偶與門生話及,因再為之銘日:厚重少年,無薄繹侯如驚蛺蝶也。曉嵐 " 。落款下鈐一 " 紀 " 字小印。
此段銘文乃紀曉嵐為石硯賞鑒辨真的文字,其中所提蘇、黃、米、蔡指北宋時著名書法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四人。魏了翁,字華父,乃南宋寧宗年間( 1195 年一 1200 年)進士,曾築室白鶴山下,講學授徒,從者甚眾。然此硯上並無魏了翁題刻,不知石庵所言與此硯有何關係。從紀曉嵐的銘文中可知。此硯是石庵送給他的。紀曉嵐本名紀購,字曉嵐,直隸獻縣人。清雍正二年( 172 年)生,嘉慶十年( 1805 年)卒。乾隆十九年進士,曆任編修、侍讀學士、兵部侍郎、左都禦史、禮、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他曾奉乾隆皇帝之命主持《四庫全書》的器修工作,並著有《閱微草堂筆記》流傳於世。紀曉嵐與奸臣和珅鬥智的故事廣泛流傳於民間。石庵,姓劉名墉( 1719 年 --1804 年),號石庵,山東諸城人,即前兩年熱播幹熒屏的宰相劉羅鍋。乾隆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其書法渾厚雄勁,一時名噪天下。據史書記載,紀曉嵐酷愛收藏各式硯台,其書房就叫 " 九十九硯齋 " ,不知此現是否其收藏的九十九塊硯中的一塊?
此硯尚有一副老紅木硯盒,硯盒蓋上刻有錢大聽題字: " 組織仁義,琢磨道德,啟發篇章,校理秘文 " ,落款: " 甲寅秋七月錢大聽 " 。盒蓋右側針有 " 臣大聽 " 及 " 辛楣 " 兩枚印章。錢大聽( 172 年一 1804 年),字曉征,號辛楣,又號竹汀居土。與紀曉嵐同為乾隆十九年進士,曆任編修、侍講學士、少詹事、廣東學政等職。他是清代著名學者,兼通經、史、金石等學,尤以史學名世。
以此可見,此現傳承久遠,僅在清乾隆一代,即經過劉墉、紀購、錢大聽等文化名人之手,彌足珍貴。那此硯又怎樣流傳到了現代著名作家蕭軍之手呢?據蕭軍的女兒蕭耘講,此硯乃其父在德外曉市購得。當年的德外曉市(後迂於後海邊),每日拂曉天還黑著即開市,天亮就收。貨主不外乎幾種人:有的是打小鼓兒收破爛兒的;有的是八旗子弟,滿清滅亡後家道敗落,隻好變賣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糊口,他們怕熟人看見丟人,常在頭上蒙塊布;還有的就是小偷兒,趁天黑銷贓。蕭軍先生生前十分喜好文物,五、六十年代常常留連於古玩舊貨攤前,節衣縮食陸續購買了不少文玩字畫。 " 文革 " 中蕭軍收藏的文物均被抄家抄走, " 文革 " 後落實政策歸還了一部分,所幸這方珍貴的硯台完璧歸趙。蕭軍先生十分感慨,在硯的下側麵又刻了一段銘文: " 厚重少文,用葆其貞;渾渾噩噩,孰可與倫?得此益友,終生是欣。蕭軍一九八二、十一月十三日於北京團結湖之濱。 " 蕭軍先生去世後,其夫人王德芬女士率子女將此硯及蕭軍生前用過的大量文物都捐贈給了中國現代文學館。
三、曹雪芹的“鴝鵒眼”
《紅樓夢》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名著。曹雪芹為寫好這部作品,動筆前曾收藏到一方珍貴的端硯。我國墨硯 , 以廣東肇慶出產的端硯最為有名,它石質細嫩,石色美觀,研磨的墨汁及其滑嫰,光澤煤亮。其中又以有“眼”者最為珍貴。所謂“眼”,就是斷石經過長期風化,形成類似某些動物或自然界某種形狀的花紋圖案,如“羊肝暗紫”,“鴝鵒金星”等等。
曹雪芹是個大文人,對端硯十分愛慕。他千方百計搞到一個有鴝鵒眼的紫裏透紅的端硯,就顯得特別珍貴。他結合“怡紅公子”和自己失意時的情況,先給這個端硯取名為“怡紅冷翠”,再高高興興地給這個硯台又刻上自己編寫的一幅對聯:高山流失詩千首 明峽秋風酒一船 這首對聯言簡意賅,情景交融,概括地寫出了古代文人與壯麗山河,古代詩人與醇香美酒,都有密切關係。曹雪芹在硯台上刻下精美的聯語,容易使人窺見他以大觀園為奇特的背景,正在醉心於為《紅樓夢》編寫詩文的動人情景。
據有關資料記載,《紅樓夢》前七十回手稿,就是用這個硯台磨墨寫成的。現在,這個硯台被保存在國家博物館內。
四、名人曆來喜端硯
近讀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對其中談到他喜愛端硯的事頗有感慨。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被迫出國,所藏的書籍和文稿大都散失,友人唐瀏陽所贈、江建霞刻銘的一方菊花端硯已同時失去,他對此殊為婉惜。他寫道:“今贈者、銘者皆已沒矣,而此硯也複飛沉塵海,消息杳然,恐今生未有合並時矣。念之淒咽。”
梁啟超對端硯有如此特殊的感情,好友黃遵憲獲悉,便又送他一方端硯。這方硯台雕刻精良,黃遵憲並附上拓本:《媵一銘》,銘曰:“殺汝亡壁,況此片石。銜石補天,後死之責。還君明珠,為汝淚滴。石到磨穿,花終得寶。”字裏行間,道出了黃遵憲對梁啟超的期望。
而梁啟超得此硯後,“狂喜幾忘寢餐”,便把從“失硯”到“得硯”的心境寫人《飲冰室詩話》這一名著裏。其中有句雲:“今則此硯亦一塊寶矣。自是人間有兩菊花硯。”
其實名人之喜端硯自古皆然。筆者在早年曾見一端硯,乃南宋民族英雄嶽飛所用,背麵鐫刻有銘文:“堅持、守白、不磷、不緇。”旁邊還鐫刻有南宋名人謝枋得的題記和另一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題記。文天祥題記是:嶽忠武端州石硯,向為君直 ( 謝枋得字君直 ) 同年所藏,成淳九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贈天祥。銘之曰:硯雖非鐵磨難守,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弗失道自全。
關於嶽飛銘文,竊以為,“堅”乃堅實,“磷”即薄也,“白”為潔白純淨,“淄”與緇同義,黑也。這段銘文看來是引自《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嶽飛引此作銘,寄寓自己“精忠報國”誌如磐石之堅也。
據著名竹刻家徐孝穆 ( 即柳亞子先生的外甥 ) 雲,民族英雄林則徐亦藏有端硯,該硯存於李宇趨先生家中,曾經著名花鳥畫家唐雲及徐孝穆先生過目,徐孝穆鐫刻題記:“硯為清代文忠公遺物,石為端硯上品,原有銘跋,遭人磨毀,將運出國被阻留而流落羊城,為趙品三先生收藏,辛醜夏贈王世英轉贈於北京。壬寅春季,李宇趨記於滬上大石齋。”
附注:
端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首,這是曆史所賦予又為現實所認可的。端硯產於肇慶市東郊羚羊峽斧柯山(亦稱爛柯山)端溪水一帶,因而又稱端溪硯。肇慶古稱端州,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始立高要縣治,至隋開皇九年(公元 589 年)改置端州,轄高要等九縣,宋紹聖二年,趙佶受封於端州為端王,元符三年趙佶繼承皇位稱徽宗,重和元年宋徽宗禦書“肇慶府”賜守臣,自始端州更名為肇慶。
硯,不僅有其實用功能,而且還有一種天人合一的美感,這就是硯的欣賞價值。《西清硯譜》雲:“古今佳硯,因質美工良,而鑒賞品題,因人增貴。”的確,硯台在其製作過程中,不斷融入各個時代的藝術特征,形製式樣、題材內容、構圖紋飾及雕刻風格都非常講究,並與文學、曆史、繪畫、金石和雕刻匯為一體,所以為曆代(包括現代)文人雅士的鍾愛。
清計楠《石隱硯談》記載:“東坡雲,端溪石,始於唐武德之世。”武德為唐高祖年號,武德元年是公元 618 年。根據此說,端硯問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曆史了。
我喜歡這篇,知識性,趣味性並存。你提到現代文學館,我已去參拜了兩次,每次都有驚喜,都有新收獲。
謝謝你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