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0)
2010 (4)
2011 (4)
2014 (1)
我愛北京人還是愛上海人?
有關北京人和上海人的話題到此暫時告一段落。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管是北京人還是上海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是活生生的、有靈有肉、食人間煙火、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如同他們有最突出的優點和亮點一樣,也有著顯見的缺點和疵點。但是這無損於他們真善美的本質,更何況隻有這些優點和缺點的碰撞、長處和短處的互補,才能組成這色彩斑斕的生活長卷,奏出這激越昂揚的生活樂章。
我在上海和北京分別生活了多年,如果說上海是我的第一故鄉,那麽北京是我的第二故鄉,對這兩個地方有著深厚的感情。盡管我不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和北京人,但是他們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了我,並給與我許許多多的關愛,使我深切地感受到真情、友情、親情、愛情是我們生活的主旋律。海派文化使我心靈的窗扉朝四方洞開,燕趙文化則使我承受著八麵來風,由此我非常自豪於我既是上海人,又是北京人。
在飄流歐洲的日子裏,我遇到許許多多的北京人,漂到美國以後我接觸到更多更多的上海人,一種他鄉遇故知的情感,使我情不自禁地融入他們當中,和他們一起侃大山,耍貧嘴,搗漿糊,嘎三五。使我感奮的是,我的這些北京哥兒們、上海姐妹們,在異國他鄉,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拚搏奮鬥,打造出一片嶄新的天地,構築了一個博大的舞台,導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壯、波瀾壯闊的活劇,以令人矚目的業績證明了自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因為我們是凡夫俗子,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既精彩又無奈的世界上,所以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性格的兩重性,對上海人和北京人的議論也因此而不可避免,而且還將會繼續。對此,我從不煩惱,其實隻要作理性地審視和思考,一切都能寬容、化解。
有人問我:是愛北京人還是愛上海人?我都愛!在異國他鄉,更是如此。這種感情將在後麵的雜壇中敘述。
我愛你們,北京人!
我愛你們,上海人!
(附注:在前麵的雜談中,許多上海和北京朋友作了熱情的點評,並發來了悄悄話,在此一並鳴謝。)
今日之北京和上海,處在改革開放的風口浪尖,但是在這裏弄潮的勇士絕大多數是來自五湖四海的英雄,少有本地出身的豪傑。其原因如P4朋友分析的兩點:一是優秀人才的外流,二是為留京滬而不惜“自貶三級”——寧願上本地的中專、大專,也不願上外地的重點大學(特別是在上海出現倒三角的錄取分數線),由此在中國注重學曆的大背景下,他們失去了本來應有的優勢。使持有高學曆的外地英豪打進北京,登陸上海。所以在言及人才的走向和流向上,可以這麽說:北京是主動讓出了通道,而上海是自己騰出了位置。
時間悠閑地流走,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平庸與無奈間旋轉。有時歇下來想想,不免羨慕起鴿子來。鴿子過著與世無爭的一生,把生活的內容濃縮於消耗生命,用長長的哨音歌唱平凡。人的悲哀就是老想當黃鸝,鳴翠柳,上青天,不甘於平凡。
蓮花你好,可是有兩天沒看到你的文章了.
就是閣老一文中說到的“全國半數以上的名人皆在北京,北京卻罕出本土名人;無數豪傑聚會上海,但上海卻鮮有自己的豪傑”。
首先名人之於北京、豪傑於上海,實為合拍、恰當!
如果進一步探尋其緣由的話,我想閣老闡述的這些城市文化曆史特征是一部分,還有一點現實中原因,是我在上海時所感受體會到的。
如果中國每一個城市都作為一個足球隊比賽的話,應該看到北京上海的賽場上,不能說上場的都是替補隊員,至少也可以說是些少了球星的球隊。作為中國前沿城市的北京上海,精英層早早就出國了,並且回歸的很少,根本沒有參與角逐。當我還在隨波逐流、不知不覺中耽誤時間虛度生命的時候,很多北京上海人就已經清醒地知道要去國外讀大學、甚至讀高中了。
而一些作為第二梯隊的留守人員呢,例如七十年代出生的同輩們中,很多的上海人由於擔心大學畢業分配離開了上海,寧願讀個技校中專,就在上海工作了,而由此失去了一批學業上的優勢。這也是為什麽一大批外省人可以湧入上海,或憑其踏實吃苦、或資金優勢或者高學曆站穩腳跟的原因吧。
時代都是發展的,所做的選擇也都在現實的實踐中加以修改和校正。現在上海的孩子早已普遍讀大學研究生了,而且越來越多的海外精英層挾其已有的所聚集的優勢,回流北京、上海。
每一個商品經濟社會充分發展的時期,都有著一大批有實力的大企業、集團產生、壯大,並轉而在其中起到推動作用,這一點在中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相信這也是外人所說的“大把機會在中國”吧。新一輪的角逐序幕早已拉開,相信會有一大批的北京上海人會抓住這個機會,一大批的北京名人、上海豪傑出現。
閣老很厲害,5年就把上海話搞定了。我在上海呆了八年,嫁給一個上海人,也就是聽得懂的水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