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也可重彈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揣支毛筆漂四海.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愛北京人還是上海人?(京海雜壇之十一)

(2006-07-11 00:52:56) 下一個

我愛北京人還是愛上海人?

有關北京人和上海人的話題到此暫時告一段落。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管是北京人還是上海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是活生生的、有靈有肉、食人間煙火、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如同他們有最突出的優點和亮點一樣,也有著顯見的缺點和疵點。但是這無損於他們真善美的本質,更何況隻有這些優點和缺點的碰撞、長處和短處的互補,才能組成這色彩斑斕的生活長卷,奏出這激越昂揚的生活樂章。

我在上海和北京分別生活了多年,如果說上海是我的第一故鄉,那麽北京是我的第二故鄉,對這兩個地方有著深厚的感情。盡管我不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和北京人,但是他們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了我,並給與我許許多多的關愛,使我深切地感受到真情、友情、親情、愛情是我們生活的主旋律。海派文化使我心靈的窗扉朝四方洞開,燕趙文化則使我承受著八麵來風,由此我非常自豪於我既是上海人,又是北京人。

在飄流歐洲的日子裏,我遇到許許多多的北京人,漂到美國以後我接觸到更多更多的上海人,一種他鄉遇故知的情感,使我情不自禁地融入他們當中,和他們一起侃大山,耍貧嘴,搗漿糊,嘎三五。使我感奮的是,我的這些北京哥兒們、上海姐妹們,在異國他鄉,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拚搏奮鬥,打造出一片嶄新的天地,構築了一個博大的舞台,導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壯、波瀾壯闊的活劇,以令人矚目的業績證明了自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因為我們是凡夫俗子,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既精彩又無奈的世界上,所以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性格的兩重性,對上海人和北京人的議論也因此而不可避免,而且還將會繼續。對此,我從不煩惱,其實隻要作理性地審視和思考,一切都能寬容、化解。

有人問我:是愛北京人還是愛上海人?我都愛!在異國他鄉,更是如此。這種感情將在後麵的雜壇中敘述。

我愛你們,北京人!

我愛你們,上海人!

(附注:在前麵的雜談中,許多上海和北京朋友作了熱情的點評,並發來了悄悄話,在此一並鳴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閣老 回複 悄悄話 罷了朋友說得好,並點出了一個環境能改變人的經典性老話題。優越的條件往往使人不思進取,玩物喪誌,如八旗子弟。而艱苦的條件反而催人奮發,勵精圖治。如回歸前的香港能出現《屈原》這樣的優秀影片,日寇占領京滬時,出現梅蘭芳蓄須明誌的佳話、齊白石掛筆罷畫的美談。今天漂流到海外的上海人和北京人,都是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打天下,改變著自己的命運。由此可見在不同的環境下,性格中的兩麵性一覽無遺,又發揮得淋漓盡致。
今日之北京和上海,處在改革開放的風口浪尖,但是在這裏弄潮的勇士絕大多數是來自五湖四海的英雄,少有本地出身的豪傑。其原因如P4朋友分析的兩點:一是優秀人才的外流,二是為留京滬而不惜“自貶三級”——寧願上本地的中專、大專,也不願上外地的重點大學(特別是在上海出現倒三角的錄取分數線),由此在中國注重學曆的大背景下,他們失去了本來應有的優勢。使持有高學曆的外地英豪打進北京,登陸上海。所以在言及人才的走向和流向上,可以這麽說:北京是主動讓出了通道,而上海是自己騰出了位置。
罷了 回複 悄悄話 我同意p4兄的觀點。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一個人的品行、思維和表現方式絕對和他從小生長的地區文化有關。香港和上海曾受殖民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影響,上海人的洋氣和張揚中不免帶上一點畏畏縮縮,由於人口密度高,居住麵積小,又不免落下斤斤計較,自私自利,愛貪小便宜的壞毛病。而北京人在天子底下討生活,口裏出來氣都要比別人粗一些。常常是脖子比腰粗,口氣比力氣大。絕對是個說你白你不洗臉,說你胖你就喘,給你臉你就上炕的主,活得挺誇張的。然而外國眼中的中國人又是一種樣子(大部分指在國內的中國人):聰明,勤奮,自我,自私,愛貪小便宜,心胸狹隘,固執,喜鑽營,過河拆橋,愛說自己人壞話,缺乏社會公德等等,等等。聽起來雖有些偏激,但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其實人都有兩麵性,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麵,也有自私陰暗的一麵。不同的環境可以把人的不同麵帶出來,所以我非常慶幸自己的孩子能在一個把人好的一麵帶出來的環境下生長。

時間悠閑地流走,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平庸與無奈間旋轉。有時歇下來想想,不免羨慕起鴿子來。鴿子過著與世無爭的一生,把生活的內容濃縮於消耗生命,用長長的哨音歌唱平凡。人的悲哀就是老想當黃鸝,鳴翠柳,上青天,不甘於平凡。
閣老 回複 悄悄話 歡迎水門汀,你的文章寫的好啊.

蓮花你好,可是有兩天沒看到你的文章了.
閣老 回複 悄悄話 P4朋友說得很對,我也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八十年代第一次出國潮,走的都是精英人物,學成回國的甚少,要不然他們絕對是京海改革開放舞台上的主角和中堅.後來的學成回國的不少,但很快"海歸"派不那麽吃香了(北京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堪稱風向標)於是現在回去的又少了,這裏麵涉及到國內許多政策性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的.完全同意你最後一段話的觀點.
P4503A4 回複 悄悄話 閣老好!前邊在“大氣和洋氣”裏說過幾句,但有一點沒說,在係列暫告一段落時再說幾句。

就是閣老一文中說到的“全國半數以上的名人皆在北京,北京卻罕出本土名人;無數豪傑聚會上海,但上海卻鮮有自己的豪傑”。

首先名人之於北京、豪傑於上海,實為合拍、恰當!

如果進一步探尋其緣由的話,我想閣老闡述的這些城市文化曆史特征是一部分,還有一點現實中原因,是我在上海時所感受體會到的。

如果中國每一個城市都作為一個足球隊比賽的話,應該看到北京上海的賽場上,不能說上場的都是替補隊員,至少也可以說是些少了球星的球隊。作為中國前沿城市的北京上海,精英層早早就出國了,並且回歸的很少,根本沒有參與角逐。當我還在隨波逐流、不知不覺中耽誤時間虛度生命的時候,很多北京上海人就已經清醒地知道要去國外讀大學、甚至讀高中了。

而一些作為第二梯隊的留守人員呢,例如七十年代出生的同輩們中,很多的上海人由於擔心大學畢業分配離開了上海,寧願讀個技校中專,就在上海工作了,而由此失去了一批學業上的優勢。這也是為什麽一大批外省人可以湧入上海,或憑其踏實吃苦、或資金優勢或者高學曆站穩腳跟的原因吧。

時代都是發展的,所做的選擇也都在現實的實踐中加以修改和校正。現在上海的孩子早已普遍讀大學研究生了,而且越來越多的海外精英層挾其已有的所聚集的優勢,回流北京、上海。

每一個商品經濟社會充分發展的時期,都有著一大批有實力的大企業、集團產生、壯大,並轉而在其中起到推動作用,這一點在中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相信這也是外人所說的“大把機會在中國”吧。新一輪的角逐序幕早已拉開,相信會有一大批的北京上海人會抓住這個機會,一大批的北京名人、上海豪傑出現。
清靜蓮花 回複 悄悄話 嗬嗬,閣老的的人生態度極為達觀,到哪兒都能融入當地生活,和當地人打成一片,非常佩服!
水門汀 回複 悄悄話 想不到,二位都和上海淵源不淺。

閣老很厲害,5年就把上海話搞定了。我在上海呆了八年,嫁給一個上海人,也就是聽得懂的水平而已。
閣老 回複 悄悄話 哈哈,金老,歡迎大駕光臨。何以如此自貶,這不是你的本色。你成功過,輝煌過。祝你再展雄風,再鑄輝煌!
金重陽 回複 悄悄話 閣老是成功人士是成功的北京上海人,美國中國人。 我是失敗的加拿大中國上海人。那裏不重要,成功重要。祝賀您閣老,老金。成功人士,老要寫在後麵,不然老就寫在前麵。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