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寶
李公尚
姚春玲退休不久丈夫去世,女兒又遠嫁美國,眨眼淪為“孤寡老人”。她想去美國和女兒同住,女兒顧影言他。逢人問及此事,她不便責備女兒薄情寡義,惟罵中國計劃生育讓她成為“失獨家庭”。
及至輾轉到了美國,聽說女婿身無積蓄,她惶恐不安。當年女兒遠嫁,全因女婿長有一幅高鼻深目,可提攜女兒脫亞入歐,便不計其他。甚至喜不[
閱讀全文]
母性
李公尚
那天夜裏,地下室傳來嬰兒啼哭聲,我心中詫異,下樓察看。借著暗燈的微光,打開一間房門,驚恐地發現:高出地麵的窗外,一雙圓睜的眼睛炯炯發光,一個嬰兒的臉貼在窗外紗窗上。我毛骨悚然,趕緊按亮室內的大燈。
一隻貓趴在窗外,正鼓著嘴呼呼吹氣。見我進屋,它“喵喵”叫個不停。我踩著凳子,站到窗邊,隔窗察看,它生氣地朝我吹胡[
閱讀全文]
徹悟
李公尚
那天晚上,我接到普林斯威廉姆醫院傑斐遜醫生的電話,說我的一位叫詹森的朋友病危,希望我在他彌留之際去看望他。我努力回憶著詹森是誰,懷疑是不是醫院打錯了電話。
我把車開出車庫的瞬間,終於確定:詹森是那位參加過阿富汗戰爭,把雙腿留在了坎大哈的傷殘老兵。沒錯!是那位謀過兩次麵的詹森,詹森•若萊斯。我匆匆趕到醫院,傑[
閱讀全文]
回家
李公尚
我們“上山下鄉”的第一年冬天,縣裏利用農閑興修水利。各公社派伕出役參加“水利會戰。”趙莊大隊派出四十名民工。當時出伕一天,大隊記一個工,公社補助一斤糧食,縣裏補助一斤糧食。這對靠掙工分分糧,糧食不夠吃的知青們來說,吸引力很大,許多知青報名出伕。
臘月初一那天,我和三名男知青、四名女知青被大隊選拔參加了出[
閱讀全文]
蹭金時代
李公尚
高瑾如願以償地收到清華大學碩博連讀研究生的錄取通知,興奮得一夜沒睡著覺。假如她奶奶健在,定會把她摟在懷裏,用老命和她媽拚個你死我活。從高瑾記事兒起,奶奶就一直為讚助她的快樂,和她媽勢不兩立。隻惜她奶奶常被她媽氣個半死,最終無可奈何地消盡了氣數,被她爸爸和她,當然還有她媽媽及其他親友,眼淚鼻涕地掩護進了火葬場,[
閱讀全文]
微笑
李公尚
元旦在一位朋友家聚會,下午分手時,朋友堅持開車分別送所有喝過酒的人回家。他的旅行車載七個人,我坐在他旁邊的位置,其他幾位坐在後麵。他的職業是經濟分析師,有兩位上車後抱怨他的分析出了問題:用一輛車分別送大家回家,明天大家還要坐出租車到他家來取車,投入產出比不合理。
在一個路口,紅燈亮了,朋友距離停車線還有十多米就停[
閱讀全文]
少女的情書
李公尚
聖誕節前一周,廖東陽和幾個同學利用寒假去阿帕拉契亞山脈滑雪,這是他從小到大唯一的一次奢侈。幾天前,他的名字出現在耶魯大學的首批入學通知上,喜極而泣的父母希望他出去放鬆一下,竭盡全力為他購置了滑雪所需的一切裝備。
聖誕節前三天的晚上,廖東陽的父母下班後回到家,聽到門鈴聲前去開門,兩名警察和一名與兒子一起去滑雪[
閱讀全文]
窯上
李公尚
一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下鄉當“知青”的趙莊大隊有一座磚窯廠,是大隊的重要副業。附近大隊和公社前去買磚的人很多,日夜開工。一天,窯場記帳員在窯裏點數,被突然坍塌的磚窯砸死了,隊裏讓我去窯場當記帳員。
磚窯廠離村子一公裏遠。我扛著鋪蓋從“知青宿舍”走出村,早已等候在村外的窯廠會計趙惠,熱情地跑過來接[
閱讀全文]
那年的音樂會
李公尚
我第一次“聽音樂會”,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在此之前,都是“看文藝演出”。那天,總部機關發票,要求晚飯後各處室盡量都去觀看美國一個樂團的訪華演出,屬於政治任務,是中美建交後,中美開展文化交流的項目之一。
在食堂吃晚飯時,我問另一個處室的熟人去不去看音樂會,鄰桌文化處的幾位女幹部聽後,以別人都能聽[
閱讀全文]
良子
李公尚
二十多年來,每年都收到良子的來信。盡管信中多是些問候和祝願,但相互通信卻似彼此心中的祭典,一直延續著忘卻的紀念。每次拆開她的信,信紙都散發著久違的溫馨,手寫的字體始終如一的秀潔工整,滿目莊嚴和恭敬。
認識良子,是二十多年前。那時,我被派往日本,在位於東京霞關街的一個日本官廳工作,當地人稱我是“霞關族”[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