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參學93: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十品付囑品: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師雲。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已上七佛今以釋迦文佛首傳第一摩訶迦葉尊者 第二阿難尊者 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優[
閱讀全文]
《六祖壇經》參學92: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十品付囑品: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
閱讀全文]
《六祖壇經》參學91: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十品付囑品: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逍遙禪:六祖大師說完了這個偈子,還說:“其法無二(所有法都是唯心所現的法),其心亦然(一切心性的本體本源,是本心本性的本體,也叫不二佛性[
閱讀全文]
《六祖壇經》參學90: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十品付囑品: 師複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
閱讀全文]
《六祖壇經》參學89: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十品付囑品: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
閱讀全文]
《六祖壇經》參學88: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十品付囑品:偈曰一切無有真 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 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 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 無真何處真有情即解動 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 同無情不動若覓真不動 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 無情無佛種能善分別相 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 即是真如用報諸學道人 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
閱讀全文]
《六祖壇經》參學87: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十品付囑品: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是年五月改延和。八月玄宗即位。方改元先天。次年遂改開元。他本作先天者非)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
閱讀全文]
《六祖壇經》參學86: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十品付囑品: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
閱讀全文]
《六祖壇經》參學85: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十品付囑品:又雲。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
閱讀全文]
《六祖壇經》參學84: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十品付囑品: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隻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逍遙禪:覺悟真心本性的自性後的體用,或者跟人說話,就要做到“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如果執著於六塵假象[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