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禪的博客

體悟人生真理,通達智慧覺悟。自覺覺他,自利利他。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4fjoWGlYx4&list=PLXXuRYOXx2fKoL33puVNg_m7JH9th7Wu4
博文
虛雲老和尚《鼓山佛學院學生請題牧牛頌十一首》 一、撥草尋牛
欲將白棒碎虛空,借比牧牛吼六通。
逐澗沿山尋覓去,不知行跡遍西東。
二、驀然見跡
尋遍山邊與水邊,東西南北亦徒然。
誰知隻在此山內,仿佛低頭自在眠。
三、逐步見牛
野性疏慵恣懶眠,溪邊林下露尖尖。
徽痕一線知尋覓,尋到無尋頭角全。
四、得牛貫鼻
驀直當前把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那溜走了的佛性》作者:逍遙禪
色相來了,是因為我們眼睛見到了;聲音來了,是因為我們耳朵聽到了;香味來了,是因為我們鼻子聞到了;酸甜苦辣來了,是因為我們舌頭嚐到了;脹麻酸痛來了,是因為我們身體覺受到了;善惡想法來了,是因為我們意識知覺到了。親愛的你,告訴我,為什麽我們的佛性溜走了卻沒人覺知?人人皆有佛性,這個佛性又在哪裏呢?他是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見與見性作者:逍遙禪達摩血脈論上說:“見即見性”。其實佛菩薩共有的六性一體的佛性,在凡夫無明妄想中就變成六種分別功用:見聞嗅嚐覺知。也就是說,佛性本身“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但因為凡夫無明妄想或者說五蘊十八界的束縛障礙變成了凡夫地的六種功用。凡夫與聖人的差距是:凡夫是無明妄想心性,聖人是光明智慧的心性。
因此,釋迦牟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無明不覺出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作者:逍遙禪無明不覺生三細,出自馬鳴菩薩的《起信論》,原文如下:‘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雲何為三?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逍遙:無明不覺生三細:一是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如何鑒定自己是否明心見性? 作者:逍遙禪 我罵人時,佛性從我舌根溜走了,不算本事;我指責別人時,佛性從我指責別人的分別心溜走了,更不算本事;我六根才動就被雲遮,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真的不是什麽本事,隻是一個攀緣妄想執著分別的妄想執著漢。。。。。。。我罵人時,能夠返照到不二佛性了,是真本事;我打人時,覺用同時,照顧到不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如何遠離塵垢? 作者:逍遙禪 《楞嚴經》: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實際上塵垢汙染就自心是著相後產生的七情六欲,不同的根性是用不同的修行方法的!
1、人天善法根性:是用戒法。戒惡行善,大公無私,破除自私自利的妄想執著,降伏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六即佛》解 作者:逍遙禪 【六即】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師,立六即佛義,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
一、理即佛,一切眾生,雖輪回六道,日處塵勞煩惱中,與覺體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或從知識處,或由經典中,得聞即心本具不生不滅的佛性,於名字中,通達了解,知一切法,皆為佛法,一切眾生,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一隻手的聲音 作者:逍遙禪 峨山慈棹禪師在月船禪慧禪師處得到印可,月船就對他說道:“你是大器,至今終能成就,從今以後,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應發心再參善知識,不要忘記行腳雲遊是禪者的任務。” 有一年,峨山聽說白隱禪師在江戶的地方開講《碧岩錄》,便到江戶參訪白隱禪師,並呈上自己的見解,誰知白隱禪師卻說道:“你從惡知識處得來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答疑:如何實修禪宗見性法,提升心行覺照力? 指導人:逍遙禪 生:老師說的心法和見性法,我還是不太知道具體怎麽契入。老師給重點說說見性法。
師:心法是按照十法界十種不同心性境界修行。可以看看我做的這表。
生:謝謝,表格很清晰。(注:表格參看逍遙禪《佛教理論體係》開頭部分)
師:見性法是認識不生滅的見聞覺知性開始修行。
生:那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佛教的基本教義 作者:逍遙禪 總的來說,佛教教義是最完備的,心性境界的劃分也是最細致的,對於修行來說也是最方便的。但因為人的心性境界不同,造成的對佛法的誤解也是最為嚴重的!因此修行佛法必須有明師帶領,誌公禪師曾經說過:“不遇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
佛教的基本教義按照“十法界”十種不同的心性來劃分的,總的來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06]
[107]
[108]
[109]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