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六欲、感受(覺受和覺知)、覺、覺性的區別
作者:逍遙禪
凡夫因為屬於業報身,業識在六根的作用同時就會產生欲望(六欲),在五髒六腑作用的同時就有七情,因此凡夫基本上都是被七情六欲驅使,執著於六塵假象貪嗔癡慢疑(俱生我執)。。。。。同時由於完全依賴於身體六根(五髒六腑)作用,就會產生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五種法執,我執法執也叫見思惑。其實就是煩惱障。
這些妄想執著來自於哪裏呢?來自於我們的感受,單純的身心感受其實已經是無明障礙了,再加上我們的喜怒憂思悲驚恐七情的演化,就變成了貪嗔癡慢疑的妄想我執。。。。因此身心“覺受、覺知”還屬於自性迷,而不能稱之為“自性覺”!
隻有擺脫了著相妄想(我執和法執)和無明業識(解脫了十八界),這時候的清淨心覺、覺清淨心,才是破迷而覺的自性覺。。。。。這時候的自性覺,能夠清清楚楚的觀察到自己清淨心的見聞嗅嚐覺知六種清淨作用,能夠清清楚楚的觀察到六種清淨作用出入六根六塵而不攀緣染著,也叫心清淨、六根清淨,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但這時候還不能稱之為覺性佛性,因為這還屬於個體清淨心的作用,還有五蘊十八界的障礙沒有徹底破除(僅僅是解脫),並不是佛菩薩共有的如來覺性、如來覺海!需要接如來法流(連接佛心智慧),用智慧破除五蘊十八界,“照徹內外即見本心(六祖壇經)”,或者說“照見五蘊皆空(心經)”,這時候才是“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圓覺經)”的覺性,因為覺性本就是空性,因此也叫空覺一體性,也叫不二佛性。也叫正等正覺。
這就是明心見性的過程。。。。。。因此祖師說:“不是見聞覺知,不離見聞覺知”。又說:“離能所覺有無。”
逍遙禪作於2021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