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美的螞蟻

一位愛好藝術、文學、攝影和旅遊的海外遊子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2018-12-21 18:16:25)

在一個沒有月亮也沒有白蓮花雲朵的普普通通的晚上,前來加拿大看望我們的嶽母講起了她老家的故事。 1.勤儉的老姥姥 嶽母的老姥爺家是濰縣東鄉的王家莊,距濰縣城六十裏路左右。這個莊的多數人姓“王”,她們家在莊裏比較富有的大戶。其實,成為富戶的過程也是異常艱苦的;她的老姥爺(姥姥的爺爺)是家裏的老大,還有一個弟弟,他們兄弟二人大約在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2018-12-21 18:02:30)

夫人從中國探親歸來,帶回了大包小包的東西。她興高采烈地向我展示那些花花哨哨的服裝和禮品,我卻注意到一件非常特別的東西:兩塊繡花藍布。一副繡花鞋麵“這是什麽?”我的眼裏充滿了疑惑。她說:“是姥姥早年繡的一副小腳鞋麵,在媽媽的包袱裏放了多年。媽媽知道你喜歡研究文物,讓我把它帶來,你看看有用嗎?”我把那塊藍布放在手上仔細觀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文革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文革中的許多政治觀點,戲曲,文學,美術等作品,早已經成為過眼煙雲,風光不再。然而,有一類現象卻反其道而行之,這就是曾經紅透中國舞台的“樣板戲”中的許多唱腔及其音樂作品,不僅沒有隨著文革的被否定和批判而銷聲匿跡,而是頑強地存在於人們心目中,並經常不斷地出現在海內外廣大舞台上,深受不同層次的觀眾所喜愛。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為紀念下鄉四十周年,特別寫了一首詩登在我們的知青微信群裏,全文如下: 尊敬的大官莊知青組的兄弟姐妹們: 1975年的8月18日是個特殊的日子,我們18位兄弟姐妹相應國家的號召,告別了父母和家鄉,先後來到了原安丘縣牛沐公社馬疃大隊下鄉插隊,開始了長達兩年多的農村生活。後來,馬疃知青組遷到了大官莊,1976年9月1日和1977年8月28日,又陸續增添了更多的兄弟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上山下鄉運動曾經牽扯到千家萬戶,其中許多家庭中還不止有一位子女下鄉。在整理大官莊曆屆知青名錄時,我們也不難看到這種現象。從1975年這屆知青起,前後有53名知青來到馬疃村和大官莊下鄉,其中男知青28人,女知青25人(詳細名單附後)來到了大官莊大隊(部分先到過馬疃)插隊鍛煉。在這三批知青中,牽扯到兄弟姐妹關係的就有15人,分別來自9個不同的家庭。他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回,把營回。。。”,這是我們那個時代的人耳熟能詳的一首歌曲,幾乎人人都能哼上兩句,不過,真正能體會這首歌意境的人卻不多,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當兵或者摸槍打靶的機會。 我在中學最後一年曾參加過一次軍訓,還在軍人的指導下認真地練過一段時間的瞄準,每天趴在冰冷的土地上滾的跟土驢似的,無數次地重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的童年生活在一個物質匱乏的時代,由於家裏兄弟姐妹多,父母收入低,生活狀態更是低於一般水平。全家人除了吃飯外,很少能有錢去享受豐富的水果。記得小的時候看到別人啃蘋果,忍不住饞蟲暗暗蠕動,兩眼發直,心想:“什麽時候才能想吃蘋果的有蘋果,想吃梨的時候有梨呢?” 1976年初我們知青組搬來到了大官莊,聽說村裏有一個蘋果園,很希望能分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每一位在大官莊待過的知青都記得後院的那口手壓水井,別看它結構簡單,可我們每天打洗臉水,刷牙水,洗衣服的地方都離不開它,幹夥房的那就每天不知要跑多少次水井了。由於它的存在,讓大家免去了到村裏的井裏去挑水的麻煩,而且由於水是直接從地下抽上來的,肯定是比那些露天的井水幹淨的多了。 可是,有多少人注意到它的來曆呢? 1976年春天我們75年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下麵要說一下後一任知青組長的事;講知青組的故事不提到組長顯得不全麵。第二,他是我多年的好友,說別人不說自己的朋友顯得不公正,於公於私都應該寫這一篇。第四任組長大江這一批知青是在1976年的9月1日來到大官莊的(這批知青13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7人,詳細名單附後)。他們的到來不僅給知青組增添了新生力量,更打破了知青組裏沉悶已久的空氣。首先是組委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栽地瓜秧1976年的春天來到了,天氣漸漸地暖和了起來,田野裏泛出了一片翠綠,汶河邊上的森林中不斷傳出布穀鳥的鳴唱:“布-穀-,布-穀-”,春播春種的季節來到了。大官莊雖然位於汶河邊上,可它的許多地卻位於南邊的坡嶺上,水上不去,因此需要種一些比較耐旱的作物,比如地瓜,玉米,還有經濟作物煙葉等。播種這幾種作物都是很麻煩的事,最麻煩的就是需要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