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美的螞蟻

一位愛好藝術、文學、攝影和旅遊的海外遊子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包袱裏珍藏的一段曆史

(2018-12-21 18:02:30) 下一個

夫人從中國探親歸來,帶回了大包小包的東西。她興高采烈地向我展示那些花花哨哨的服裝和禮品,我卻注意到一件非常特別的東西:兩塊繡花藍布。

一副繡花鞋麵

“這是什麽?”我的眼裏充滿了疑惑。她說:“是姥姥早年繡的一副小腳鞋麵,在媽媽的包袱裏放了多年。媽媽知道你喜歡研究文物,讓我把它帶來,你看看有用嗎?”

我把那塊藍布放在手上仔細觀察;這是兩塊10 X 20公分左右的普通藍布,前端剪成尖狀,後端平直,中間有一朵用淺藍和白色絲線繡成的類似蝴蝶的花。將這兩塊布圍起來,就是一隻古老的繡花小腳鞋鞋麵。這可是年代久遠的珍奇物品,因為近些年來,大陸民間就幾乎再也見不到小腳鞋的蹤影了,更何況這還是一副沒有完成的鞋麵呢!

小腳鞋是什麽?年輕人不太清楚,中老年人卻記憶猶新。小腳鞋又稱“弓鞋”、“半弓”,為纏足婦女所穿,是民國以前數百年中國婦女最普遍的服飾之一,直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還有殘餘。封建社會女性在童年時就要用布帛把腳纏裹起來,使其變得又小又尖,世人稱之為“三寸金蓮”,加拿大多倫多市中心的“BATA Shoe Museum” 還有一些中國小腳鞋的展品。

繡花鞋麵背麵襯的是一份與鞋麵同時剪裁而成且已發黃的舊報紙。讓我驚奇的是,它竟然是從一份英文報紙!我知道,姥姥是不識字的,更何況英文了。那麽,這是份什麽報紙?它是從哪裏來的?怎麽會成了姥姥繡花鞋麵的襯底?報紙上這些文字講了些什麽?我的腦海裏湧現出一係列的問號。

兩片舊報紙

我湊近那兩塊紙片,仔細辨認上麵的文字。在左麵這張的上端,有一行較大且加粗的英文字--“L.A.EXAINER”, WENDNSDAY,SEPT.2,1931”。經查詢,得知這是一份美國早年的報紙,“L.A.”是洛杉磯英文名稱的縮寫,這份報紙譯成漢語就是《洛杉磯探索者報》。

《洛杉磯探索者報》總部舊址大樓

 《洛杉磯探索者報》由美國的報業大王Willam Randolph Hearst創刊於1903年,是一份每周發行七天的報紙。其鼎盛時期每日讀者超過70多萬,員工2000餘人。這片舊報紙上的鉛字形狀不是很一致,排列的也不是太規整,看來那時的印刷技術還不是很完美

1931年前後美國正處在一場世界性經濟危機之中。與今天的這場金融風暴類似,那場經濟危機也是由於華爾街股市的爆跌而引起的。經濟危機的最大特點是生產過剩和需求不足,如何促銷和吸引顧客是各商家共同麵對的問題,能否聘到優秀的服務人才是他們的共同願望。這份《洛杉磯探索者報》工商版,刊登了一些招聘年輕女性商店服務人員的廣告。

上世紀初美國經濟危機景象

那時美國藍領工人的平均月工資大約為75美元,而有的廣告卻承諾每天5到10美元。更有甚者,為了推銷某大公司的聖誕節藝術卡片,有一則廣告竟承諾每天100美金,在當時因該是很高的報酬了。

鞋麵引出的故事

需要再次描述一下這塊布:這是一塊青藍色布,布麵平整,色調均勻,織線細膩。如果以今天的目光看,這不過是一塊極其普通的棉布,顏色也一般。可是,經過查詢,我才知道這塊布反映出極不尋常的中國紡織工業曆史。

不知你是否看過風靡大江南北的電視劇連續劇《大染坊》,它講述了20世紀初山東印染業的興衰曆史。善於謀略的染坊老板陳壽亭、霧氣氤氳的大染坊,一定給你留下了印象深刻。不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山東乃至華東紡織工業的發祥地不是這部電視劇裏反複提及的周村,而是我的家鄉-濰坊(濰縣)。

根據史料記載,濰坊紡織業有著悠久的曆史,那裏是山東最著名的手工業棉織區。早在清朝乾隆年間,濰坊的前身“濰縣”就有“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之稱。民國元年(1912年),濰縣東鄉人購進鐵製織布機數台,生產出精良的白布,效益極佳,於是不幾年間濰縣各村紛紛效仿,那一帶幾乎皆以織布為業。1934年前後,濰縣地方的織布業興盛到極點,成為山東土布業中心,在整個華東地區獨樹一幟,產品遠銷到華北,華東,華南各省。

由於織布業的興起,當年濰坊的漂染業也很發達。漂染業分機器漂染和手工漂染,山東機器漂染始自1928年濰縣大華印染廠的成立。該廠用23 X 21支紗織白布所染成的陰丹士林布,色澤之美,質地之精,在當時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城鄉男女皆可穿用。那時穿士林布風靡全國,久盛不衰,改變了許多城鄉居民隻穿青衣粗布的曆史。

受濰縣大華染廠影響,德聚、信豐等機器染廠相繼建立,濰縣印染業當年躍居華北之冠。姥姥的婆家,就是濰縣信豐染廠的股東之一,年輕的姥爺當時在他父親所開設的布莊當會計。經過比對,姥姥這副鞋麵所用布料正是當年暢銷全國的陰丹士林布。 

陰丹士林布 引導中華服裝新潮流

“陰丹士林”、“士林藍”、“士林布” 這些字眼給那個時代過來的老年人留下過極深刻的印象。陰丹士林其實是一種染料名稱,德文Indanthren的音譯。用陰丹士林染料染製的布匹顏色鮮豔,耐日曬和洗滌,牢固度較高。陰丹士林藍可取代木藍等傳統靛藍染料,又被稱為“洋靛”。其顏色種類還有多種,但是人們常常所說的“陰丹士林色”多指青藍色,由此染成的布常被人們慣稱為陰丹士林布,穿一件陰丹士林大褂,令人覺得特別時尚。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陰丹士林布廣告

你在許多三十年代的電影中不難看到,當時的城鄉居民無不喜歡用陰丹士林布做成的服裝,女學生更是狂熱地喜愛它。事實上,藍布本是淳樸的北方服裝特色。尤其是居住在北平的人,不分年齡、性別、職業、階級,一年四季每人都有幾件藍布服裝。在民國中後期,陰丹士林藍布的長袍甚至成了高等學校師生穿戴的標誌性服裝。由此說來,陰丹士林布引導了那時的中華服裝新潮流。

一份特殊藝術品

前麵提到,我姥姥連漢字都不識字,更不用說英文了。這篇報紙出版的日期是1931年9月2日,星期三,那時正值民國初年。據嶽母回憶,姥姥是屬大龍的,18歲結的婚。經推算,姥姥出生於1916年,1934年結婚,也就是該報出版後的第三年。姥姥繡這雙鞋麵應該是在她成婚後而不是在此之前,新成婚的姥爺送給新娘子一塊本布莊暢銷的布做繡花鞋麵是最順理成章的事。再說,嫁給布莊東家的人,不用本家布莊的布,又能用哪家的布呢?

老濰縣信豐印染廠

於是,我們初步勾勒出這樣一副圖畫:一份1931年美國洛杉磯出版的報紙,飄洋過海,幾經周折,大約在1934年前後來到了中國山東濰坊(當時叫“濰縣”),到了一位剛剛成婚的大家閨秀手中。不過,她不是用來閱讀或了解萬裏之外的美國社會,而是將它裁剪,用做她繡花鞋的襯底。於是,一麵是典型的東方文化--小腳繡花鞋麵,另一麵是典型的西方文化--美國報紙的工商信息,兩者戲劇化地結合了在一起。具體來說,是用中國的絲線經過一位姑娘的巧手縫在了一起,組合成了一份東西方文化結合的特殊藝術品。它的主人沒有料到的是,這份藝術品竟然在她的包袱裏珍藏了70多年!

 

原作於 05、19,2009,曾刊登在加拿大多倫多《加華時報》

注:文中有關數據,選自《中國近代手工業資料》,第4卷,第11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流浪北美的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回 '我冇醉' : 你講的日軍占領濰縣期間的集中營是發生在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英美與日本翻臉之後的事,而那份報紙是1931年的。那時老嶽母的父親經常去青島做生意,他在與國外輪船上的海員有許多交往,是他從那裏帶回來的。再說了,集中營有日軍嚴格把守,普通人是沒法跟裏麵的人發生任何聯係的。一直到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後,美國才派了一架飛機飛抵濰縣上空,向集中營空投了傘兵,帶去了日本戰敗和他們終於得救的消息。

謝謝跟帖!
我冇醉 回複 悄悄話 抗戰期間,濰坊有日軍外國僑民集中營,那報紙會不會是僑民家人寄來包裹中的,或者是僑民帶來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