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下鄉四十周年,特別寫了一首詩登在我們的知青微信群裏,全文如下:
尊敬的大官莊知青組的兄弟姐妹們:
1975年的8月18日是個特殊的日子,我們18位兄弟姐妹相應國家的號召,告別了父母和家鄉,先後來到了原安丘縣牛沐公社馬疃大隊下鄉插隊,開始了長達兩年多的農村生活。後來,馬疃知青組遷到了大官莊,1976年9月1日和1977年8月28日,又陸續增添了更多的兄弟姐妹,前後共有52名知青生活和勞動在那塊土地上。
在那裏,我們共同渡過了一段堪稱我們的人生曆程中最難忘的一段時光,發生了許許多多難忘的故事,如今回憶起來依然曆曆在目,恍如昨天。。。
轉眼40年過去了,人生隻有一個40年,所以,我們有理由去紀念它,懷念它,歌頌它,因為它是我們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此,寫了後麵的這篇詩歌,已希望喚起大家對那段生活的共同回憶。
本文也獻給曾經把汗水與青春獻給那個火紅的年代的所有知青朋友!
《詩歌》 那年,我們去下鄉
(1975~2016,為紀念下鄉四十周年而作)
那年,我們收拾好行囊,
懷揣著美好的理想,
心隨著白雲飛翔,
車輪揚起了黃塵,
伴隨著歌聲嘹亮。
來到了汶河邊的官莊,
看村頭彩旗飛揚,
興高彩烈的鄉親們,
把我們迎進了草房,
這就是我們的新家了,
聽樹上喜鵲歡唱。
從此,你我成了新社員,
書寫人生新的篇章,
秋收春種是我們的書本,
田間地頭是我們的課堂,
扁擔小車是我們的作業,
鐮刀鋤頭伴我們成長。
當太陽初生在東方,
上工的鍾聲在村頭敲響,
大家帶上各自的工具,
行走在田間的路上。。。
(當年我們上工走過的小路)
可記得抗旱栽秧麽?
布穀鳥在林中鳴唱,
一棵瓜秧一瓢清水,
扁擔磨破了我們的肩膀;
還記得割麥打場麽?
地裏場院日夜奔忙,
鐮刀在手上磨出血泡,
麥芒亂紮渾身奇癢;
還有秋天割玉米呢?
清晨莊稼地霧海茫茫,
汗水合著露水流淌,
葉稍把我們手臂劃傷;
難忘那年冬挖水渠,
寒風刺骨鐵鍬叮當,
泥水飛濺渾身結滿冰甲,
輪番上陣推車抬筐;
去果園打過藥嗎?
刺鼻的藥味感覺怎樣?
盛夏的果林密不透風,
擔藥噴霧汗浸衣裳;
1976那個暴雨之夜,
眾知青搶險在堤壩上,
無懼那電閃雷鳴淩空炸響,
搏擊那滾滾洪流驚濤駭浪。。。
那時候咱村還沒電,
夜晚照明油燈閃亮,
生活艱苦缺油少葷,
地瓜煎餅長年口糧,
我們的主菜是鹹菜蝦醬,
大家喝慣了清水寡湯,
鄉下的生活很無聊嗎?
如今道來已是尋常。
(知青組磨煎餅糊用過的石磨)
記得院裏的那眼水井嗎?
清水汪汪洗我衣裳,
還有村中那盤石磨呢?
磨出的麵糊很香。。。
可聽到前院的宿舍,
常有人歌聲悠揚?
《喀秋莎》,《三套車》,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可曾見西屋那台球桌,
常有人對陣乒乓?
還有窗前那副單杠,
也有人翻下翻上。。。
(知青組後院的那棵柳樹)
我們沒放棄讀書,
書中孕育著希望,
我們經常會爭論,
我們更喜歡思想,
我們也渴望著愛情哦,
無奈何那冰冷的規章。。。
知青們樸實能幹,
得到了鄉親們的讚揚,
知青的聰明才智,
終究派上了用場;
村中的小賣部裏,
知青出任了貨郎;
林業隊會計保管,
由女知青執掌;
村中民辦小學,
知青任教於課堂;
大隊的拖拉機手哦,
也由男知青擔當;
哪位書寫的大字標語?
呈現在村中大道兩旁?
經曆了幾十年的風雨,
仍等待主人的回訪。。。
(知青住過的舊屋及後牆上作者本人書寫的大字)
古人雲宴席終會解散,
有道是好戲也有收場,
那一天還是來了,
眾知青各奔四方,
有的去了機關,
有的進了工廠,
有的工作在醫院,
也有的上了學堂。。。
四十年世態炎涼,
四十年人生漫長,
當皺紋爬滿了你我的臉上,
當彼此的兩鬢染上了白霜,
有的已經是爺爺奶奶,
正期盼兒孫滿堂,
可當年下鄉的激情,
依然在胸中激蕩,
真摯的知青情誼哦,
更是沒齒難忘。
如果有一天,
哪位重返官莊,
莫忘了在舊址前照相,
祝父老鄉親們安康,
大汶河畔的大官莊啊,
永遠是,
縈繞在我們知青夢中的家鄉!
2016年 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