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客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博文
(2018-08-26 05:37:10)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顏回是個好學生,但老師說什麽是什麽,則於學無助。 後儒把《論語》奉為真理,句句無所不說,亦無助於學。宋儒“固”於對孔子的崇拜,說什麽“其辭若有憾焉,其實乃深喜之。”不但“固”,而且“意、必、我”具矣。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8-25 07:36:57)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孔子育人,重德、重修養,“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作為教育方針,萬世可用。然而,賢未必能,修養不等於能力。孔門十哲,各個都是賢者,但成就都一般。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8-24 05:27:36)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於陳蔡之間,不能走——儒人以君子自居,患難之時一走了之,小人之行,君子恥之。 “鳥能擇木!”孔子當自己是鳥,不知對弟子來說,他是木。良禽擇木而棲,孔子之教也。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8-23 05:35:20)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後儒將此句解為,前輩追求質樸,返璞歸真,時人不解,以為是野人;後輩隻知追求一種文質彬彬外表,認為是君子。孔子讚成前者。 “禮樂”本屬於上流社會,統治階級用這套東西來維護統治。“野”,根本不是質樸,“禮不下士人”即點明其占有上層建築,並把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8-22 06:42:35)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孔子歎生不逢時,子路以為是說時運之兆,故拱手謝之。 《史記?孔子世家》記述,“衛孔文子將攻太叔,問策於仲尼。仲尼辭不知,退而命載而行,曰:“鳥能擇木,木豈能擇鳥乎!”文子固止。” 孔子以鳥自喻,主動性完全在己,實大誤也。君非木,他不但有選擇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8-21 05:58:51)
《鄉黨》記孔子日常起居行止。 孔子以知禮成名,後越究越古。“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光能言之,尚不夠,還要行之,才有鶴立雞群之感。從此章所記,可以看出,孔門弟子也確如群雞仰鶴一樣,對他拿腔作勢的做派充滿崇拜。我不禁想起清末民初的辜鴻銘,這位先生也好古,留辮子倡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8-20 04:30:59)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一首優美的情詩,如何被後儒曲解此句可見一斑。朱熹注曰,“此逸詩也,於六義屬興。上兩句無意義,但以起下兩句之辭耳。”但又覺得這麽說不夠高大尚,再補引程子的話,“此言極有涵蓄,意思深遠。” 傳說,孔子初戀被對方給拒了,遂發奮於學,努力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8-19 04:39:53)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分開來看,“可”;連起來,按次序遞升看,則亦“未可”——即不一定。如,可與立,未可與適道;可與權,未可與適道。“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孔子與公山弗擾自然道不同,但子欲往,可見孔子認為“可與立。”再如,吳起,可與權,其道儒[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8-18 05:57:56)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此言有“意”“必”之嫌。 知者不惑對嗎?“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夠仁了吧?其憂大矣。 勇者可能怕老婆,兒女情長英雄氣短,不可一概而論。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8-17 04:11:12)
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雕也。”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鬆柏之後雕”,因其適應寒冷的環境,非它。如伯夷、叔齊,節氣有餘,適應不足,故早凋。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21]
[22]
[23]
[24]
[2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