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後儒將此句解為,前輩追求質樸,返璞歸真,時人不解,以為是野人;後輩隻知追求一種文質彬彬外表,認為是君子。孔子讚成前者。
“禮樂”本屬於上流社會,統治階級用這套東西來維護統治。“野”,根本不是質樸,“禮不下士人”即點明其占有上層建築,並把美化“占有”之本質。從舜的生平來看,他在被堯指定為接班人之前即使知“禮樂”也隻有遠遠看著羨慕的份兒。待他奪了堯的帝位,大權在握之後,不知哪位樂師獻媚作了“韶”。孔子聽了如醉如癡,三月不知肉味,其實愛屋及烏。
孔子有貴族之名,但沒權沒錢沒勢;“複禮”有維護貴族權利不讓外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