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曰集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個人資料
斯人曰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2月19日看完磨山梅園的次日。我們離開武漢飛廈門,參加四日旅遊團。然後乘高鐵去香港。香港是我們今年返國的最後一站。
第一次去香港,為了便利,我們選擇住香港中環的酒店,離蘭桂坊咫尺之遙。
從地圖上看,從酒店去中環碼頭和摩天輪步行隻需十分鍾。酒店前台帥哥擔心我們穿行樓間道路會迷路,建議走中區人行天橋。此後在香港五日裏,這天橋成為了我們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曾在武漢生活了35年的我,從未去過磨山看梅花。這次,我如願以償。
在武昌的日程安排得很緊,除了去武大,我們要去看望年邁的四嬸,要與先生的同學見麵,想去光穀看看,還計劃去湖北博物館參觀。因此,梅園被安排在日程的最後一天。
表妹說,我們武漢科技大學的梅花也很好。我仍不棄執念。出國前我就聽說了磨山梅園的名氣。有名一定有她的道理。
在武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我獨自在漢口江漢路附近住了幾天後,便和先生一起到武昌去看看。仔細一琢磨,想去看的大多是大學、研究院,和高科技開發區。
這一點都不奇怪。武漢的大學數量居全國第二,而且多集中在武昌。大學科研必會帶動了周邊的科技發展。難怪有人說,武昌是武漢的”中關村”。
具體說,武昌的大學多集中在珞獅路和武珞路沿線。兩路交叉處的街道口是最便利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聽說漢陽最忙的地方是歸元寺。我以為這與歸元寺的素食館有關。其實不然,它忙的是那些絡繹不絕的香客。我不解的問為什麽。回答是那裏的菩隆特別靈。 回漢陽我一定會去歸元寺。我想它的素菜了。告別了”漢陽樹”時已近黃昏,北京女孩要回漢口,我建議她去江漢路逛逛。我自己便打算去歸元寺吃晚飯。 離關門時間還有約一個小時,歸元寺入口處還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漢陽老城區顯正街上的“漢陽樹”,已遠近聞名。北京來的發燒友提出也想去看那顆”漢陽樹”。我們便一同前往。
前些年從網上看到許多關於這顆樹的文章,我不能肯定,但猜想那必定是它。
果然,它正是原來長在武漢市第五醫院院內的那顆老銀杏。
知道這顆樹是因為我幼時常陪媽媽去第五醫院治病,每周幾次,來去就是十幾年。那時的五醫院不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漢陽是我生長的地方。漢陽造和漢陽鐵廠的名氣讓武漢,特別是漢陽引以為榮,更讓我自豪。當然,高水流水的古琴台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經典是永存的,可並不總能被觸摸。這便是我這次回漢陽的境遇。
去盤龍城的那日下午,我和那位在盤龍城結識,從北京來的曆史發燒友相約去漢陽看經典。我在中國生活的35年,幾乎都是在漢陽渡過的。這次我自信的要當一回北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24-04-21 18:43:35)
住在江漢路附近民宿的好處之一是便利去漢口江灘。
漢口的江灘與上海的外灘名稱上接近,形式上也相仿。在我看來,它們幾乎是一對孿生姐妹。
1976年,剛入職半年的我曾被派往上海市人民很行學習電子記帳係統達數月之久。住在南京東路銀行招待所裏,我每天步行到外灘銀行營業部大樓去上班。從漢口江灘到上海外攤,我看到它們的方方麵麵。
上海外灘緊連南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住進江漢路附近民宿後的一日,我有心去看看江漢路之外漢口老區的洋樓老弄。
我的首選當然是我所熟悉的原法租界區,即勝利街和車站路一帶。
早年,父母上班的武漢市稅務及和江岸區稅務局都離這裏不遠。外婆家住過的同興裏和更早的首安裏也在附近。兒時的我常住外婆家,對這裏一點不陌生。
車站路,聞其名便知與火車有關。1903年建成的大智門火車站,就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武漢的江漢路是條名街已不是新聞。無論是百年前租界時期,還是民國和建國後的近代,它都是武漢的心髒。
為何有名?主要是沿舊時英租界邊緣建起那些洋樓和環繞著這些洋樓之間的小巷、裏弄和店鋪。
由於原來的馬路不夠寬,江漢路的原始店鋪多為騎樓形式,即大樓沿著馬路牙子蓋起,但一樓鋪麵讓出一定寬度作人行通道。
從我記事起,江漢路就不乏繁忙和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思鄉的人對家鄉的事格外關注。
盤龍城被譽為武漢的城市之根。維係我與它的不僅僅是故鄉情,還有它存在的意義。
由於它的發現,傳統上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文明的舊說被動搖,長江文明也納入了中華文明發源之列。讀了許多關於武漢盤龍城的報道和評論,我打算親眼去領略它的風采。
由於凍雨和過年,直到大年初三下午我才得以從黃州來到武漢。初四一早我便[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