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19)
2018 (161)
2020 (56)
2025 (1)
思鄉的人對家鄉的事格外關注。
盤龍城被譽為武漢的城市之根。維係我與它的不僅僅是故鄉情,還有它存在的意義。
由於它的發現,傳統上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文明的舊說被動搖,長江文明也納入了中華文明發源之列。讀了許多關於武漢盤龍城的報道和評論,我打算親眼去領略它的風采。
由於凍雨和過年,直到大年初三下午我才得以從黃州來到武漢。初四一早我便直奔盤龍城。
因為對盤龍城發掘的某些細節感興趣,我很需要一位參觀向導,可是盤龍城網站公布,春節期間沒有定時導遊活動。
無奈之下,我購買了自助導遊App, 但卻因美國手機網速問題當時無法正常播放。見狀,服務台工作人員告訴說,十點鍾時可能有義務導遊講解。
那天我到達得比較早。我抓緊時間自行參觀了第一展廳的部分內容。十點鍾,一位年青的女導遊出現在第一展廳入口。我迎上前去,成為了她的第一名聽眾。她字正腔圓的講解立即吸引了大群參觀者。於是,她帶著大家從一個展廳,到另一個展廳有重點的加以介紹,不時還插入點小故事。三個展廳內滿滿當當的展品和說明在她的講解下變得有序且有趣。
盤龍城展廳信息量極大,展櫃內是大量的出土文物,牆上是整版的照片和文字資料,真是地下天上讓人目不暇接。如要想跟上導遊的步伐,現場就沒有時間消化展覽的內容。
我隻得在緊跟導遊的講解的同時,設法拍下自認為重要的板塊和實物內容,待日後慢慢細品。
盤龍城的第一和第二展廳偏重於盤龍城自身的出土實物和發掘曆史。其中,許多發掘者的筆記生動的記載了盤龍城發掘過程中的重要細節。
盤龍城雖然出土文物頗豐,但展覽告訴我們,在它1954首次被發現以來的七十年中,頭五十年的發掘工作一直是斷斷續續的小型被動發掘,即在當地發現文化遺存時才去搶救性發掘保護那一小區域內容。
曆史上,盤龍城甚至沒有專門的發掘研究人員。早期發掘主要是湖北博物館考古隊和北京大學曆史係學生的合作。近期才有武漢大學考古專業隊伍的現場入駐。這些也許是由於國家的文物保護政策和湖北不是文物大省的緣故。
在全部三個展廳中,我特別關心第三展廳的內容。那裏提供了對盤龍城年代,地位和與其他商代遺址的關係分折。
對於盤龍城的定性,學術界是有爭議的。曾有文章提出過與主流或權威意見完全不同的大膽觀點。盤龍城的展覽內容是基於當前的主流觀點,同時也揭示了學術上有異議的事實。
盤龍城展區分為室內區和現場區。我們看到的三個展廳屬室內區。看完了室內區後,我還想到現場區去參觀。不巧的是,大凍雨過後,又值春節期間,現場區內很多的斷樹殘枝還沒來得及清理。為了遊客安全,現場區那天關閉。
我當然不甘心,便和參現中熟識的另一位從北京過來的考古愛好者結伴到現場區門口去一看究竟。
現場區大門果然緊閉。門房內是一位中年男士。我以遠道而來和不再有機會為由苦苦央求他通融。他小聲說,除非領導同意。
這句話點醒了我們。於是我們又回到室內展廳區與服務台交涉。我聲明僅參觀一號宮殿基址,並願簽意外受傷免責書。
服務台的一位女士立即駁回我的訴求。在我再三強調參觀的重要性後,另一位服務人員同意請示領導。
大約一小時後我們被同意入內參觀一號宮殿基址,指定的陪同人員正是那位現場區門房內的中年男士。
由於不對公眾開放,一號基址的參觀成了我們的專場,陪同的男士也有問必答,真是非常盡興。
回到美國後,我對當時收集的資料作了些整理。回顧那天短短幾小時的參觀,我對盤龍城今後的發掘和研究進展滿懷期待。
盤龍城,思你如思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