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19)
2018 (161)
2020 (56)
2025 (3)
聽說漢陽最忙的地方是歸元寺。我以為這與歸元寺的素食館有關。其實不然,它忙的是那些絡繹不絕的香客。我不解的問為什麽。回答是那裏的菩隆特別靈。
回漢陽我一定會去歸元寺。我想它的素菜了。告別了”漢陽樹”時已近黃昏,北京女孩要回漢口,我建議她去江漢路逛逛。我自己便打算去歸元寺吃晚飯。
離關門時間還有約一個小時,歸元寺入口處還有排隊的人。門外有一隊保安正維持秩序。我找保安一問,聽說沒有素食賣,我就不準備入園了。
其實,歸元寺門外的煙火不比門內差。去歸元寺沿途,我早就對那些小吃攤上的香味招架不住了。沒有素食,正好吃點武漢小吃來彌補。
我心中的武漢小吃並非外地人熟知的熱幹麵、豆皮、麵窩、湯包。我思念早年滿街可見,現時難尋的燒餅、酥餃、炒豆絲、汽水包、糯米包油條,還有雞冠餃。
在黃州先生老家過年那幾天,下過凍雨,天氣特別冷。可隻要有人擺攤,我每天都會堅持自己到外麵去過早,每天換地方吃,就是想找到上麵那些年輕時的味道。不然,就吃熱幹麵,麵窩,反正百吃不厭。
這次在歸元寺門外幾條街上,我如意的吃到了燒餅和糯米包油條。買燒餅時,沒趕上剛出爐的趟,吃得並不太香。後來的糯米包油條卻不一樣,是現買現做,熱熱的。那男士活幹得很地道,特別是糯米和油條之間裹的那層糖粉,很有原始的滋味。看他與我年齡相當,想必也是吃過這東西的人。買後我舍不得離開,邊吃邊稱讚,為他引來不少買家。
在上文提到的高爾文修會院洋樓門前的空場上,我還買到酸梅湯。這可是一個意外。
吃著走著,我想念起漢陽野味香的野鴨,漢口花樓街的魚蝦糊湯粉,還有漢口寶華街口的炸臭幹子。現在這些都已作古。
幸運的我後來在青山和武昌又吃到了炒豆絲和雞冠餃。這次回武漢,我很滿足。
其實很多東西在美國家中自已也能模仿,但在武漢吃到的,味道就是不一樣。那裏麵帶著不可複製的東西-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