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曰集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個人資料
斯人曰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 歐洲13城-巴黎.首日特種兵.從聖母院到鐵塔

(2025-11-08 21:32:32) 下一個

我們這次為時四周的歐洲十三城之旅,始於法國巴黎。到達巴黎的第一天是星期一早上7時。刨去周一閉門的博物館,我選擇的景點和出行路線為: 機場 (RER R線快線)→酒店寄存行李 (步行)→巴黎聖母院 (地鐵)→凱旋門 (步行)@香榭麗舍大街 (地鐵)→杜樂麗花園+簡單午餐 (步行)→橘園美術館 (步行)→協和廣場 (地鐵)→回酒店辦入住 (地鐵)→榮軍院 (步行)→草地野餐+艾菲爾鐵塔 (地鐵)→酒店

 

看到上述計劃,自己都感到是特種兵急行軍的節奏。我們計劃在巴黎隻停四日,目標是充分使用巴黎博物館一周通票,參觀盡量多的博物館。可麵臨星期一和星期二巴黎博物館輪休,和第四日將有法國交通業大罷工的現實,我沒有別的選擇。

 

我們酒店座落在塞納河左岸的第五區,離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和地鐵站均僅3分鍾步行路程。在酒店前台寄存好行李後,時間還不到九點,我們便直奔巴黎聖母院。

 

聖母院的網上預約免費門票隻提前一周開放。由於行前太忙,巴黎聖母院是我們參觀的眾中博物館和教堂中少數沒能事先網上預定的景點。好在這是星期一,現場排隊的人並不多,隻用十分鍾我們便進入了聖母院。

 

修複後的聖母院顯得比印象中明亮。記得37年前參觀時是一個陰天的周日,有大型禮拜活動。當時感到樓外牆體灰暗,樓內幽深莫測,很有曆史的厚重感和神密感。這種印象也很容易理解。已有八百餘年的巴黎聖母院就如一件古董,被歲月裹上了厚厚一層”包漿”。六年前的一切大火使之浴火重生,如今已抖落尖埃,輕裝前行。

①巴黎聖母院遠景(圖片取自網上,版權歸原作者)

 

這次借著更好的采光效果,我們把聖母院內外都仔細觀看了一番。巴黎聖母院的曆史背景和社會地位已被我們熟知。此次造訪,在不足一小時的時間裏,我得以領略了她的建築之美和其背後一部與中國曆史相關的故事。

 

巴黎聖母院建於13世紀中葉。作為早期哥特式風格建築,她享有“最美的哥特式教堂”的盛譽。這個”美”集中體現在其主立麵牆上。可以說,巴黎聖母院的主立麵牆,呈現的是一曲由石頭譜成的建築藝術交響樂。

 

聖母院的主立麵結構可分為三層,主要元素為下層尖頂拱門,中層圓形花瓣格子窗戶,和上層雙子塔樓平台。鑲嵌於這三層之間的,是一些起協調和柔化作用的構件,例如第一與第二層之間的二十八座列王雕像神龕,第二層兩側的圓拱側窗,和支撐第三層雙子塔樓的圓柱梅花拱廊。這些浮雕、雕塑、鏤鏨細部,雖形狀形態各異卻繁而不亂的展現在我眼前。細心的人可能會注意到,如果以由下至上的四個立柱為框架,整個主立麵還可劃分為九塊等分的矩形。有人測算過,這些矩形的水平與豎直比例很接近黃金分割值。這大慨便是巴黎聖母院具有高度諧調美之關鍵。

 

巴黎聖母院主立麵大圖

 

進入聖母院樓內,哥特式建築的細節隨處可見。十字架型的平麵布局,火焰式拱頂,高挑的回廊,這些都是哥特式建築典型要素。雨果曾這樣形容對巴黎聖母院的印象:“眼前景象不斷向上延展……” 有人解釋說,教堂崇尚高頂是為了表達人類對天堂的向往。巴黎聖母院能建成如此高聳的內頂,得宜於一種被人稱為"森林"的主體結構技術。據說巴黎聖母院的”森林”,是由千棵橡木柱交錯連接而成。在我看來,巴黎聖母院之美還來自於她將哥特式建築之要素運用得恰到其分。她是最早采用中世紀新型建築技術,將教堂做得既高又不置笨重的開拓性作品,但她並沒有象在其後誕生的米蘭大教堂那樣的極致性表達。

 

巴黎聖母院內圖(圖片取自網上,版權歸原作者)

 

 

巴黎聖母院的另一個哥特式建築風格的重要元素是占滿整個牆麵的大型玻璃畫窗。而巴黎聖母院的三扇圓形玻璃玫瑰花窗則更是久負盛名,堪稱是藝術瑰寶。這三個圓形彩色玻璃窗每個直徑超過10米,分別位於大教堂的三個主要入口上端。哥特式建築風格的教堂之所以能用玻璃花窗代替過去的實體牆麵,是因為使用了"飛扶壁"(flying buttress) 作牆麵的支撐結構。“飛扶壁”建築淩空跨越下層附屬空間(如回廊、小祈禱室等)連接到頂部高牆上肋架券的起腳部位,從而大大減少了牆麵的受力程度。玻璃花窗的大量使用不僅增加了教堂的藝術美感,其上拚製出的聖經故事和人物圖像,也起到教化民眾的作用。這些貌似脆弱的花窗竟奇跡般的幸存於六年前的那場大火,顯得尤為珍貴。

 

④巴黎聖母院正門上的玫瑰花窗

 

在巴黎聖母院美侖美奐的花窗下,有許多分隔成小間的小聖堂或禮拜堂,從回廊上可看到裏麵的聖像和聖畫。在其中一個小聖堂中,掛著一幅衣著長袍的華人青年的肖像畫。畫像上隱現出”陳昌品保祿”五個漢字。圍欄上隻寫著”Saint Paul Chen”,沒有其它介紹。見到其名前冠有Saint聖人之稱,我意識到此人定不一般。我好奇的拍下這些內容,事後一番研究後,終於找到了其背後的故事。

 

聖嬰小聖堂陳昌品畫像

 

這位華人青年名叫陳昌品,1838年誕生在貴州興仁縣。由於無力撫養,其父親將年幼的陳昌品托付給當地天主教神父,在”聖嬰堂”生活。之後,少年時期的陳昌品得以進入聖經學校學習。1854年,16歲的陳昌平受洗,成了一名篤定的天主教信徒,取名Paul,立誌要成為一名天主教神父. 1857年,陳昌平的父親突然來訪,希望他放棄神學,重返家園。陳昌品拒絕了父親的要求,繼續自己的追求。

 

那個年代籠罩著二次鴉片戰爭的陰影,加上打著基督教旗號的太平天國運動的破壞,清朝上下對西方宗教活動持強硬態度。同時,西方宗教人士與地方當局也有深度矛盾。1861年,在當地一場地方與教會的衝突中,發生了”青岩教案”,陳昌品與其他三名聖經學校人員被抓並最終被斬首。

 

這一事件震驚中外,在西方宗教界成了不可磨滅的曆史。特別是與法國教會和羅馬教皇相關連。當年”青岩教案”發生期間,先後有二位法國教士被羅馬教皇任命為貴州教區的主教。在時隔四十年後的1908年,教皇庇護十世 (Pope Saint Pius X) 親自為陳昌品宣福(beatify)。1920年,陳昌品的聖體被轉運到法國,安放在巴黎聖母院聖嬰小聖堂。2000年,教皇保羅二世(Pope St. John Paul II)又為陳昌品等120名華人基督教殉道者封聖。在中國,也有關於”青岩教案”的記載。據說,貴州青岩至今仍保留著事件中的天主教堂遺址。在事發之地立有一塊寫有"青岩教案發生處"標記的石碑。

 

那天的快速活動節奏,加上對畫像中陳昌品其人的種種猜測,令我真正感到有點疲憊。最後,這種緊張局麵在參觀完榮軍院後得以緩解。從榮軍院出來已是下午4:30。我們在附近一家門店買了三個比薩,半小時後來到艾菲爾鐵塔下的草坪上野餐。草坪上有很多席地而坐的人。幾隻鴿子盯緊著遊人手中的食品,在附近慢悠悠的遛達。那天天氣晴好。鐵塔後的遠方掛著幾波浮動的雲浪,讓人感到幾分柔意。白雲和白鴿讓我們似乎找到了休閑的感覺。我們計劃餐後上鐵塔看日落。那天日落預報時間是下午7:57。

艾菲爾鐵塔前的草坪

 

由於事先無法決定天氣情況,我們是現場購買上二層的電梯票。我們於6:30開始排隊上電梯。十分鍾後上到二樓。鐵塔二樓有上下二層看台。下層看台向外伸出便於觀看下方,但下層被鐵絲網完全罩住,不便拍照。上層看台在下層看台上向內回縮,並無鐵絲遮擋,很適合於觀遠。為看日落,大家都在上層看台上等侯。

艾菲爾鐵塔二樓照

 

晚霞,把巴黎染成了金色。隨著太陽的落下,大地升騰起無限的溫情。當天際線上的最後一線霞光被一片雲彩帶走之時,站在鐵塔二樓高處的我們,迎來的不僅僅是夜幕的降臨,也是巴黎由白日的藝術宮殿,到夜間燈火光影的浪漫轉化。

 

巴黎的浪漫隻與夜色為伍。在日落後的世界裏,巴黎是另一幅模樣。她的嬌嗔嫵媚,填滿了街頭巷尾。在回酒店的路上,我們被街邊上滿座的咖啡店和餐館的燈光和酒香所吸引。

夜幕下的巴黎 (圖片取自網上,版權歸原作者)

 

 

在巴黎,白天我們看景。晚上我們看人。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