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有千餘年曆史的商業都市。很自然,這也造就了香港人的商業頭腦。從大嶼大澳一日遊中,港人的精明可見一斑。
大嶼大澳一日遊是我們在港參加的唯一遊團。如果選擇自由行,乘台公交車也可以到達。我決定跟團的原因是,不想在公交車上轉來轉去。
遊團是從攜程網上預定的。2019年我去山東山西背包一人行時,曾多次用該網訂遊團和旅館,我對它比較放心。
那日,我們按時到東湧地鐵站出口集合。遊團的其他十來名遊客都是高鼻梁的外語客。我和先生成了小眾。
導遊是一位中年港仔。他不舉導遊旗,連中文也懶得說。我們一行十多人在他一口港式英語地指導下,往地鐵站外廣場上走去。我正四處張望尋找旅遊大巴,他已讓我們在一個公交車站台停下。我問,”我們坐公交車?”。”嗯,我會付車費。”他說。原來這就是遊團介紹上的全程”大巴”的定義。確實沒錯,公交車也是大巴。
從東湧到大澳,乘11線公交車,車程約45分鍾。從大澳到大嶼乘21線公交車,車程約15分鍾。這些都是我早先在網上做攻略時已知的。抬頭一看,這裏正是11線車站。導遊仔是要按這個線路用”公交車”帶遊。香港人未免太精明了。我心裏有點不痛快。
大澳是大嶼島西邊的一個小漁村。它因保存有香港漁港時代先民的樸實和原始麵貌而著稱。在這裏,你可以看到殖民和商業化之前的香港。看大澳,主要看街市和漁村。
街市在離公交車站不遠的小街上。沿街店鋪每家都是室內多幹貨,室外滿鮮品。店內,天上掛的簡直就是實驗室的標本,有模有樣,還帶標簽。一家店裏,一條丈餘長的鯊魚幾乎占據了店堂的全部屋頂。另一家店裏,屋脊上掛滿了形如帶刺氣球的河豚,樣子有點猙獰。
有趣的是店家為每個標本都起了一個粵語人名外號。外號就寫在幹貨標本的標簽上,有”大青口”、”蛇仔明”、”二叔公”,”豬肉明”等。這種擬人手法還真少見。
(圖片:命名的海產幹貨)
在店外,攤台擺得如水族館一樣種類繁多。它們不僅樣子和顏色千奇百怪, 裝鮮貨的容器也是有大有小,形狀各異。
生平第一次看到這些奇形怪狀海貨,而且還是活的,我不禁用中文問,”這是什麽?” 導遊仔第一次用中文開口說話,”這是朦仔魚,那是鮁魚。” “哇”!我又驚又歎。”十三刀”身上長了幾條斜花紋,象被燒烤過的熱帶魚。"方利魚"長了個潛水艇的大頭,可愛極了。還有”海膽”,簡直就是水果紅毛丹的化身。看活物都看不過來,我已顧不上看一旁令我曾經垂涎的魚翅、鮑魚,和花膠。
街上還有許多熟食店。導遊仔買了一大碗海魚魚元,團員每人嚐一個。從導遊仔那裏知道了許多海的新鮮事,又吃了鮮美的魚元,我看他的時候,感到順眼了些。
遊漁村需坐遊艇。艇不大,正好裝下我們團和另一個小團遊客。小團導遊普通話講得標準,承擔了講解任務。我們的導遊幫大家照像。
漁村建在通往海口的水道兩旁。一座座小棚屋彼此獨立地一字排開。棚屋都是建在水上的。下麵是許多以方陣形式排列的立柱,柱台上是簡易的房間,有的甚至是二層的棚樓。外型上,它們因用材不同而各有特色,但普遍都是木質或竹質結構。柱台靠水邊的外沿部分是有頂平台,再向內才是封閑式棚屋。平台外有木製樓梯。居民們乘船從這裏回家。
(圖片:建在水上的棚屋)
船到出海口後折回。不太幸運,這次出海,我們沒有看到粉色海豚。但又看到了港珠澳大橋的身影。
(圖片:大澳海口港珠澳大橋)
在大嶼看完大佛和寺廟的過程中,我和導遊仔有了更多的交談。我開始覺得用”公交車”代替單開的旅遊大巴也無可厚非,不是提倡低碳出行嗎?
遊團包餐似乎在大陸已成慣例,香港也是如此。隻有台灣是個例外。午餐時分,導遊仔安排大家在寺廟用餐。他前前後後張羅著為大家買餐取餐分餐。我和先生都主動給他幫忙。這次素餐,每人半份炒米粉;蛋撻、汽水包、春卷則是各一個。這雖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的素菜,但畢竟是寺廟廚房出來的。這多少彌補了那日在我在武漢的歸元寺未吃到素菜的遺憾。
最後回程時,平昂360纜車下山票要自費。我原本想乘公交車下山。至此,因走回到公車站太遠,隻得隨大家坐纜車。別的團員自己去買好了票,導遊仔還在試著幫我倆找網上優惠票網,認真勁十足。
(圖片:平昂纜車)
導遊仔一直把大家帶到東湧地鐵站口才道別分手。先生說要付導遊仔小費。我忙去掏錢,但抬頭一看,他已消失在人流中。
此刻我想起了一個月前極其糟心的廣州珠海深圳三日遊。那時,司機和導遊分別來自不同公司,互不配合。遊客是散客天天換,司機和導遊也日日變。每天回酒店時,導遊都是在半路先下車回家,留下一車人和司機罵導遊的憤怒聲。對比香港旅遊團,我固然看到了香港人的精明,但也覺得香港人辦事還是蠻認真負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