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丫海腳

從容一杯酒 平淡一碗茶
博文
導讀二十世紀中國天主教與樂勒脫修女會王政文/東海大學歷史學係主任二十世紀中國天主教  基督宗教入華,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唐代景教、元代也裏可溫教、明末清初天主教以及清末基督新教。天主教自明代後期入華後,雖歷經雍正禁教,但仍於民間流傳,時有屢禁不止的習教活動。鴉片戰爭後清朝與英、美、法陸續簽訂條約,一八四四年清法簽訂《黃埔條約》,條[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尋找托爾斯泰 作者:麗莎·格蘭傑(美)2010年3月7日 在莫斯科一家書店裏,當我對一個年輕的銷售員說想買一本《戰爭與和平》時,她高興極了。她一隻手將英譯版《戰爭與和平》遞給我,另一隻手放在胸前,誠心誠意地說:“非常感謝您對托爾斯泰的熱忱。”接著,她拿給我《安娜·卡列尼娜》、《複活》、《幼年》和《伊凡·伊裏奇之死》,還招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的朝聖作者:巴納爾思達·查圖爾韋迪(印度印地文作家1889-1969年)《印度文學》第11卷,1968年第一期“雖然家裏有病人,但是您從印度遠道而來,我衷心歡迎您。”高爾基的兒媳這麽說著,將我引進了瑪克西姆·高爾基的故居。高爾基從1931年到1936年在這裏居住。也許是小孫孫生病,但我為因是印度人受到特殊關照而十分感動。同行的翻譯是高爾基學院的研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查爾斯·狄更斯的肯特150年之後作者:馬克斯·戴維森(英)2011年10月20日“我的家鄉是一片沼澤之地。一條河蜿蜒而下,流到大海也就二十英裏......”皮普在小說《孤星血淚》(又譯《遠大前程》)開篇如是說。此書是狄更斯最具有氣氛渲染力的小說之一。雖然150年前出版,書中描述的場景依然鮮明、生動,好似墨跡未幹。狄更斯在肯特的沼澤區域度過了孩童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海明威在古巴 作者:羅伯特·曼寧(美) 在哈瓦那海港的船塢,時間的流逝侵蝕著一條倔強的廢船。船上發動機和昂貴的釣具早已不在,但船尾“皮拉號”褪了色的字母仍然可見。瑪麗·海明威說:“皮拉號不該由別人去駕駛。”她曾希望將“皮拉號”拖到海上,深深地沉沒在科希馬爾港灣——那個獨自在墨西哥灣流中捕魚,八十四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豪渥斯,1904年11月 作者:弗吉尼亞·伍爾芙(英1882-1941年) 【豪渥斯是勃朗特家族的故居。弗吉尼亞·伍爾芙拜訪豪渥斯是她被接受出版的第一個作品(這是她的作品第二次出現在印刷品中)。這篇沒有署名的文章於1904年12月21日首次發表在“衛報”。】 我不曉得朝聖者祭拜著名人士是不是應該被指責為感傷有餘。坐在自己的書房裏閱讀卡萊爾固然比在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詩人的太平洋天堂:巴勃羅·聶魯達的智利家園 作者:克裏斯·莫斯(英) “如果走遍瓦爾帕萊索的所有階梯,我們的路程大概可以繞地球一周。”詩人巴勃羅·聶魯達指的是智利第二城——一個重要的海港,亦是最浪漫的、讓人喜愛的大都市。也很可能他是說你在被當地人簡稱為瓦爾帕所要上行下走的路程。城市散布在42個山崗上,其豪宅、房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7-09-19 14:19:41)
關於老年,精辟的話都讓早先來的高人說完了,隨手掂幾句來吧。白居易語:暮去朝來顏色故;李白歎:高堂明鏡悲白發;杜甫愁:漸老逢春能幾回;陸遊悲:一年老一年,一日衰一日;李清照,畢竟是個女人家,才四十歲就“欲語淚先流”了。人生的路,走著走著,還沒覺著咋樣兒呢,就已“廉頗老矣”飯亦不能。從光明大道至花甲小徑,沿途風景領略無數。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八十年代的第一個六月注定是雙喜臨門的一個月。錢伯伯被安排在部裏下屬的出版社做副主編,不日即可報到上班,然而,他卻不急著做好報到準備。“出版社這個小地球沒有我已經轉了這麽多年了,等一等,不著急。”他堅持說。等什麽,他不說。我出發前一個星期,錢伯伯終於向我們投下了一枚“炸彈”——他要回建江農場去了,他已經跟農場通好了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雖然有一些無從預料的磕磕絆絆,出國手續辦得還算順利。大伯父一回到聖地亞哥就寄來了入學申請。四月我接到聖地亞哥梅薩學院的錄取通知,五月大伯父寄來了經濟擔保,六月我拿到學生簽證,這中間花了四個多月的時間才申請到護照。兩年前的六月,我還在北大荒等回城調令,現在卻要到美國去上學了。我的腦子在拚命旋轉——穿過了歲月的迷霧,我再一次走到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