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男人

回憶往事就像水墨畫,不經意的一滴墨掉在紙上,慢慢化開。又滴上一滴,化開,和原來的混在一起構成一幅畫。往事就這樣成了曆史的一片。
個人資料
上海大男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記得家門口的郵局和米店一樣,都是在新華路朝北,一樓沿街,陰暗潮濕,人氣明顯不如隔壁的米店,買米當然比寄信的人要多。
高高的櫃台,裏麵永遠隻有一個工作人員,星期天他休息,郵局就關門。櫃台外麵的地方有一張簡陋的桌子,窄窄的,和現在郵局的桌子一樣,不幹淨。上麵有一小盒子,裏麵是“化學漿糊”,一般還有一根小棍,給你塗漿糊用。還有一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出生的晚,加上已有一個哥哥去了農村,我就留城了。最近一位當年的知青送給我這張圖。
背景介紹:她當年16歲多一點,算是69屆初中畢業。實際66年小學畢業後,中學就停課,一直到68年才進中學(徐匯區51中學,現在恢複原名位育中學),一年後“畢業”,全部上山下鄉,她和幾個同學和鄰校“淮中中學”一批人一起,去了吉林。10年後,才“病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5-02-04 18:21:45)
“鐵頭”是我家附近米店的職工,我兒時的第一崇拜英雄。到今天才想起寫他,實在是不應該。
我家附近的米店,當然也賣麵粉,寬麵細麵外加卷子麵,餛墩皮得早上預訂,到中午才能取貨,給你時間準備餡頭。冬天賣年糕和山芋,那是我們孩子最歡樂的時候,熱鬧啊。
但上海的米店還是以賣米為主,這賣米的設備很有點特色。當時沒有機械化設備,一個大大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毛頭,買醬油去,順便買些料酒”,老爸一聲呼喚,我熟門熟路拿上瓶子就出去。當年家裏燒菜的調味品,常用的就是三件寶:醬油,炒菜油和料酒,都是零買,自帶容器。我家這三個瓶子用了至少20年沒有被敲破,我們兄弟幾個容易嗎?
醬油瓶,是中規中矩的葡萄酒瓶,直直的瓶頸,直直的瓶身,顏色被醬油染成紅色。炒菜油則裝在一個威士忌酒瓶,瓶身是方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5-01-31 04:01:03)
1969年,小學最後一學期,文革期間。
不知毛主席怎麽想的,要求學習英文,而且小學高年級就開始。
美麗漂亮的英文老師來上課了,第一堂課當然就是反複朗讀LongliveChairmanMao!並要求默寫全句。
一共四個詞,其中一個還是拚音,但有八個字母的詞還是讓我為難,拚音字哪有這麽長的?
回來向老爸請教,他告訴我這是兩個字合成,椅子和人,坐在椅子上的那個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這幾天正是中日雙方在上海閘北戰爭周年紀念日,國內好像沒有大動作,我手頭正好有一些東西,與大家分享。
簡單講一下背景。1931年,東北“九一八”事件後,全國抗日,仇日情緒高漲。上海市民抵製日貨,關押銷售日貨商人,引起在滬日本人的不安,再加上日本政府為轉移國聯注意力,上海戰事一觸即發。
手頭有一本美國陸戰隊第四團的年鑒,他們當時正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文學城家壇版主“牛城地主”有係列文章,每次都仔細拜讀,長了不少知識。一直都想登門致謝,但也得有個投名狀才行。這不,翻箱倒櫃找出這玩意。本來應該發到“幾曾回首”壇,供大家回憶往事。但這幾天那邊的幾位老哥大姐有點心煩,“退黨”的都有,還是來這,和牛城地主湊熱鬧。
做地主要和房客簽合同,當然有正規的版本,但咱中國新移民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昨天,一位老同學打來電話,一陣驚喜。
七妹是我隔壁一樓鄰居,小我一個月(這次打電話才知道),她的哥哥和我大哥是同學,我曾發過一張他們小時侯的照片。有人講她哥哥當年就有“老板”樣,這回一求證,果然如此,哈哈。
我們從小一起長大,一直到文革前她10歲搬走,後來一直沒有聯係,最近幾年同學聚會,老師同學經常提起她,人緣很好。
聽著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人家自從09年失偶單過日子後,身體一年不如一年,每次醫生發病危通知,趕回去,結果都是她“命硬”。搞得我們真想買飛機“月票”。我經常說外婆到底是從小喝牛奶的,我們吃泡飯的可不行。
聖誕節接到電話,太太第二天就飛回去,我安排好29號回。一熟悉的朋友建議我太太,隻要把我的照片給老人家一看,她就會好轉,因為每次我回去,最後都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5-01-15 01:46:43)


太太的母親,應該叫丈母娘,可我還是隨兒子叫她外婆,上星期去世,她1916年出生在上海,祖籍餘姚人。在她去世前幾天,和太太趕回去,總算沒有遺憾。
她沒有兒子,待我如自己的孩子。有時間會寫一些她的事,我一直認為她是真正的淑女。1939年,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當時的女生不過寥寥幾人。太太拿回幾張舊照,這是其中一張。照片上頭發處的銀粉仍然有光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13]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