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炒菜油,料酒以及它們的容器
(2015-01-31 19:00:10)
下一個
“毛頭,買醬油去,順便買些料酒”,老爸一聲呼喚,我熟門熟路拿上瓶子就出去。當年家裏燒菜的調味品,常用的就是三件寶:醬油,炒菜油和料酒,都是零買,自帶容器。我家這三個瓶子用了至少20年沒有被敲破,我們兄弟幾個容易嗎?
醬油瓶,是中規中矩的葡萄酒瓶,直直的瓶頸,直直的瓶身,顏色被醬油染成紅色。炒菜油則裝在一個威士忌酒瓶,瓶身是方的。料酒瓶形狀有點特殊,細長的瓶頸,瘦瘦的瓶身,底部還向內突進2寸。三個瓶子絕對不會拿錯。還有二個不常用的,一個是放醋的,一個是 放麻油的。
當年的醬油店(我們都如此叫,盡管還賣其它),東西品種 很少。跑遍 全上海,醬油大概就是二種,二角四分和二角七分一斤的,區別在顏色,我們稱紅醬油和白醬油。出國看到生抽,老抽,一時還搞不懂。
炒菜油也是,八毛八一斤,豆油或花生油,還有八毛一斤的菜油,但因為當時菜油後處理技術不過關,油的雜質較多,一般不買。後來傳聞花生油含有黃曲黴素會致癌,所以就隻用豆油。
料酒更簡單,就一種,每次買五分錢,可以燒幾次帶魚或黃魚。
各位可能懷疑,你咋價錢記得如此準確。同誌們啊,20年不變的價錢,物價穩定, 通貨膨脹為零。
偶爾也有買別的調味料。老爸要燒豆腐幹醬了。拿上一個小碗,手裏攥著一角錢,路上就在盤算這豆瓣醬和甜蜜醬的比例,首先保證最後一分錢是買“辣火醬”。是要甜得多?還是豆瓣味多?反正加起來就是九分錢,四加五,六加三,有時甚至二七開。搞得我們家的豆腐幹醬味道每次不一樣。誰說味道不好,下次他去買調味醬,但辣火醬絕對不可缺。
夏天吃冷麵,有時要買花生醬。這是個美差,回來路上,指頭不停去蘸花生醬吃,那個香啊,至今不忘。
醬油店也賣醬瓜之類的醬菜,那是“小姑娘”吃的,阿拉男男頭不碰的。
另外有一點搞不懂,都是液體,但卻按重量賣,而這兒都是按容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