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學微信群,經過幾輪起起伏伏,懷過舊,道過情,聊過孩子,慢慢趨於平淡清靜,偶爾幾個同學發點與健康有關的連接,剩下的就是過年過節發問候,偶爾傳來些噩耗.....其它時間就是靜音。
近來中美貿易戰火燒連城,有些愛扯的同學耐不住寂寞,在微信開戰,國內同學時有參與,由於彼此占有的資料不同,觀點蠻擰,即使在北美的,粉川普的和罵川普的又形成兩派,爭[
閱讀全文]

都說“出門在外,永遠忘不了媽媽的味道”,確實如此,咱也感同身受,出國這些年,留在記憶中老媽的點點滴滴,除了一份母子深情,剩下的就是撫育我們成長過程中的衣食住行,其中每日三餐的美食,恐怕要首當其中,這東東誰也離不開。從小到大父母吃的文化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口味,以致成家立業後,各自帶著各家的口味生活在一起,估計也是酸甜苦辣,需要一[
閱讀全文]
認識一位老外朋友(John),那時我們初來海外,John也剛好退休辦了個義務的ESL英語班,不少那個時期的周邊中國朋友和咱均有受益。做為老師,他接送學生,準備教程,印教材.....從中發現他非常熱愛中國人,做事認真執著,待人熱忱,十分理解一代移民來海外的複雜心情....隨著對其的不斷深入了解,我也才漸漸知道到John早年去過不少亞洲地區的國家,因而有基督信仰的他很開[
閱讀全文]

昨晚看了新的一期【非常勿擾】之澳大利亞專場,其中一個男嘉賓直率坦誠,他說經曆了國外生活的若幹年,還是希望找與自己成長時接受的中國文化有共識的姑娘交往,最後心想事成果真牽手了“誰都沒想到會留燈”的MM。而場上另一個老外,中文杠杠的,與女嘉賓互動的也十分精彩,可臨了還是遺憾地空手而歸.....對比兩個男嘉賓,可以看出一般的年輕人婚姻擇偶觀[
閱讀全文]

票這玩意快要走出人們的視線,手機刷將漸漸取代以往的紙質票,這給人們日常生活中帶來極大的便利,更主要是簡約,省紙,綠化,環保。過往乘飛機出行,厚厚的一摞票,像個支票本,千萬不能丟,否則幹瞪眼上不了飛機。現在都是電子票,出示護照即搞定一切,省去許多中間環節。聽說國內有的航線,連這都免了,直接人臉識別即可登機上天,不知消息準確與否-:)
紙票[
閱讀全文]
這幾天關於“六四”回顧的網文不多也不少,三十過去了,有些人說中國由此發展到今天之“昌盛”,不必再揪著不放,像國內現在基本屏蔽六四,年輕一代或是六四後出生的年輕人忙著網上開店/創業,老人忙著跳廣場舞,誰人還掛記這麽一檔事,可海外依然有不少愛國誌士,惦記著六四及事件的深刻影響,深信“忘記就是背叛”的古訓。
很多有關文章回[
閱讀全文]

家的概念可大可小,國家乃一國之家,對於我們這一代,無論出國後如何改變了身份,家的烙印還是在中國。家庭則是與血緣相關的小家,在我們成長的年代,與父母在一起的家,就是一個窄窄的空間,由於時代的特殊性,多少年都沒有動過窩,竊以為過去如此將來亦是如此,家動不了,根本沒有什麽搬家的概念。
出國之後,才多少體會到“生活在車上”的海外節奏。[
閱讀全文]
前不久回國,與當年一起留校當老師的同仁聚餐,聊起了當年八九前後的一段日子,大家感慨時間過得的真快,說的最多的就是那時年輕氣盛的我們,如何經曆了從人到“鬼”的痛苦蛻變,之中也聊到過去這麽多年中國的巨變及現如今"文革"再現,........
今年聽的最多的是“逢九必變”,不管迷信與否,時至今日,半年過去,中國麵臨到自老習上台以來最艱[
閱讀全文]

“海二代”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成長交互於主流社會與父母的中式教育之間,“出色”孩子汲取之中的營養,遊刃有餘於兩側,而大部分傾向於其中之一,各有各的發展。然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不自覺的介入,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走向。老中父母關心“海二代”的程度如何,看看咱文學城可知一二,不久前新上牆的【北美家長學苑】欄目於主頁[
閱讀全文]

新疆咱沒去過,但又似乎十分熟悉,知道它還是小的時候聽到那的首歌【新疆是個好地方】,總之印象中的新疆:藍天白雲,草原遼闊,羊群悠哉,牧民歌舞...,更多的畫麵感是來自不多的電影和記錄片----一個上天恩賜的的“天堂”,人們似乎不需勞作就可休養生息,絕對是祥和之地。
八十年代北京滿街都是新疆的羊肉串,我們解饞的同時,也認識些做這生意的新疆[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