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許是到了年紀,老友相聚時懷舊之情總是容易泛濫。大家不時會翻開往日的一頁頁,回顧辛酸苦辣、五味雜陳的經曆。歲月如梭,白駒過隙,一晃已在海外漂泊幾十年。其間起起伏伏,痛苦與快樂交織,說也說不盡。尤其是初到異鄉時,那份人生地不熟的惶然:初時的新奇與興奮,很快便被迎麵而來的壓力衝散,也由此揭開了忐忑不安的海外新篇章。
我到海外的第一年,[
閱讀全文]

我今年初春回國探望老媽,在機場候機時,巧不巧地聯係上了多年未見的兩個發小。說來這也多虧微信“強大的聚合力“。啟程前,通過七拐八拐,我被拉入初中同學群,進入之後看著一個一個頭像與人名,一下把我帶回了那個文革時代,那熟悉的麵孔像電影般一幕一幕閃回,不少同學我考高中離開之後未再謀麵,玩得來的我出國之後,也漸漸失聯....
歲月如梭,年近&[
閱讀全文]

近來瀏覽自己在文學城的博客主頁【Y自然流露Y】,才發現不經意間於此駐紮十餘年上載博文過千。回顧這些年來的寫的“玩意”,大多是有感而發、隨性而書。題材涉獵比較廣泛,純屬自然流露。博客成文後與大家分享,我很少會回看過往的博文。至於文字是否流暢,段落是否清晰,前後文是否緊扣主題,從未認真揣摩或被人指正。多年下來,文如當初,自己寫得自在[
閱讀全文]

近來朋友聚會談論最多的是養老送終,前者所言的是文革後早幾年上大學的一批人,開始漸漸退休步入了養老階段;後者是指這批人的父母年事已高,無論現代醫學如何發達,自己如何養生也慢慢撒手人寰。兩者不期相遇,成為近些年老友們不得不接受的現實。退休養老是自己的事,易於定奪,而遠在國內的父母,到了這個歲數身體再好也難逃幾個基礎病,更甚的是臥床不起,[
閱讀全文]

看近一期【非誠勿擾】,主持人孟非問台上女嘉賓“你們什麽時候掙得第一桶金?”,鏡頭隨後掃向24位嘉賓,我細看發現不少女孩紛紛舉手,讓咱多少有點吃驚,感情來這的都是有錢的閑主,怪不得有些女孩在節目一待就是大半年,原來不缺銀糧。接下來孟非就點了幾個漂亮嘉賓作答,有說”上大學時半工半讀在校門口開了複印社,半年下來回本有一筆不少盈餘,掙[
閱讀全文]

我們成長的年代,趕上十年製義務教育,那會多教少教對學生們來說無所謂,因為孩子們的未來是"上山下鄉"根本就不學,十年十二年沒有什麽區別。那時大人上班搞革命,晚上聽到最高指示上街遊行慶祝,所以根本無心打理子女。同學們上學放學一個樣,四處玩耍才是真。倒是與現在十二年學製一樣的初中亦是三年,現回想起人生的這個階段,都是鮮活的記憶,因它也[
閱讀全文]

麵臨退休之時,會有很多想法,至少可以圓一下在早九晚五上班沒有時間和經曆做的事情,然而從這刻起,也是人開始漸漸變老之時,過往豐富的人生趨於平淡,原有的繁複的生活走向簡約,積累起來的物品穿著少有再用的衣褲不得不斷舍離,downsize是不得不要麵對的選擇。
疫情幾年以來在家工作,我多多少少體驗了退休的可能狀態,同時也清理了不少放置角落多年不碰的東[
閱讀全文]

今年初春我回國探望老媽,正值中國步ChatGPT後塵搞出了個類似的東東,政府及坊間熱鬧的不亦樂乎,網絡上新聞上充斥中國AI將領導一切的報道。各級領導張嘴閉嘴AI,甚至鄉鎮幹部也大談特談AI如何指導鄉村建設,電視上各類節目不甘落後,連【非誠勿擾】也搞個“智能”姑娘PK,不久前還看到國內報道什麽機器人參加馬拉鬆....總而言之,人們的閑談領導的套詞不帶上AI[
閱讀全文]

近來朋友聚會,見到一久未謀麵的哥們著實讓我吃一驚,原來胖呼呼的身形一下子fit,是減肥還是生病?於是就好奇問如何錘煉成的?他說一沒刻意減肥二沒強身練體,一年來主要受有“三高”太太的影響調整飲食結構之故。現在一日三餐正常進食蔬菜肉類,少吃碳水化合物,晚餐基本就不吃糧食,久而久之腸胃適應,多餘的脂肪就不翼而飛-:)聽其一解釋,讓咱放心[
閱讀全文]

人一生難免會在言行或行為中傷害他人,然而這種傷害往往也會傷自己。雖然可能一時感受不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內心的小我會導致自我內疚和自責。那麽自己傷害自己又如何呢?這裏指的並不是自我傷害,因為自我傷害是一種有害的應對情感痛苦、憂傷、憤怒和壓力的方式。這裏所提到的“自己傷自己”通常發生在無意識的瞬間,毫無預警地發生,通常感受的[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