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皇帝那就必須要有自己的禦用瓷器,這是規矩。所以袁世凱在發抽稱帝前,撥了一百四十萬大洋叫大家郭葆昌做督陶官,做了一批瓷器出來登基時候用,總數不會超過一萬件。郭葆昌那可是民國時候的大收藏家!乾隆皇帝視為珍寶的三希堂裏三個帖子。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其中《中秋貼》和《伯遠帖》就是[
閱讀全文]
造辦處是清宮製造皇家禦用品的專門機構。康熙年間建於養心殿,又名養心殿造辦處。康熙三十年(1691年)移至慈寧宮以南,直至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出宮之前,造辦處為宮禁服務達二百多年。造辦處由皇帝特派的內務府大臣管理,各類專業作坊先後有六十餘個,包括玻璃廠、匣裱作、琺琅作、油木作、自鳴鍾處、如意館等等。造辦處與皇室起居息息相關,其職能除[
閱讀全文]

小豆冰棍兒,現在想起來,沒有比它更好吃的食品了。小時候,到了炎熱的夏天,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手裏能舉著一根冰棍兒,一根小豆冰棍兒。小豆冰棍兒,冰涼透心,香甜可口,能吃一根那是多大的享受。我渴望著,幻想著,心中暗想,等我長大有了錢,一定要把它吃個夠。
吃冰棍兒時先一點點地舔,上下左右在嘴裏慢慢地唆囉,那冰冰涼、甜絲絲的感覺立時傳[
閱讀全文]
烏木、烏龍木、炭化木說的都是它,它們是遠古時候,原始森林中的大片名貴木材,受地震、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侵襲,成為被深埋於江河、湖泊、海底的枯木殘根,長久埋於地下,卻並未腐朽,機緣巧合下重見天日的多種木材的集合名稱。這種木材,經過演變之後,已經和普通的個木材大大不同,價值很高,甚至還能成為古董收藏的一個種類。這些木材的共同特點[
閱讀全文]

翡翠是比較嬌貴的東西,硬度高,但是脆性也大,是經不起磕磕碰碰的,佩戴翡翠手鐲時,必須小心,不能撞擊到堅硬物體,翡翠手鐲遭到摔打和碰撞後,可能失去光澤甚至破裂。
另外,也不能將翡翠首飾不經包裹,就全扔在一個首飾盒裏,最好的話,還是單獨存放,和其它首飾區分開。
擦拭的時候,需要使用幹淨的軟布,才能使翡翠手鐲保持長久的光澤和亮麗。
[
閱讀全文]

(傳)南宋劉鬆年的《十八學士圖》描繪了李世民背後的18個男人(是的,你沒有看錯)背著大BOSS去團建的場景,十分好奇他們都做了什麽。▲(傳)劉鬆年《十八學士圖》絹本28X437.03cm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小科普唐太宗背後的18個男人(十八學士)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對人才非常重視,建了文學館招攬賢才。當時以杜如晦、房玄齡、於誌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
閱讀全文]

說到古代書畫,《清明上河圖》是必賞的經典。沒有想到一個老外也知道。她為了感謝我對她的指點,在通過博士答辯以後,送給我一幅托人買來的絲織《清明上河圖》。一提《清明上河圖》,大家腦海中浮現的肯定是宋代張擇端的那幅長卷作品。但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最早的本子,明清時期受張擇端影響畫的一係列《清明上河圖》的本子存世者有百本之多,藏在[
閱讀全文]

白洋澱荷花四季皆秀。春天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稚嫩,盛夏有“碧荷綻露伴鳴蟬”清幽,金秋有“留得殘荷聽雨聲”意境,冬天有“雪浸七孔藕當知”領悟。
你以為荷花隻能用來觀賞?
荷花是藥用價值高的植物荷的根、葉、花、果實都可入食和滋補入藥。白洋澱漁民多年來取澱中荷花和魚用肴。
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多次遊覽[
閱讀全文]

困惑小仙
不知道為什麽,最近幾年徐渭的名字突然熱了起來。
這陣熱度大約源起於一場有關名人名言的討論。說是清代畫家鄭板橋極為推崇徐渭,自命為“青藤門下牛馬走”,還把它刻成一枚私印。
這段掌故記載於袁枚的《隨園詩話》,話不一定是板橋親口說的。然而袁枚是大家,似乎並沒有理由捏造這種馬屁。隻是後人翻箱倒櫃,到底還是沒有在板橋的作[
閱讀全文]
玉壺春瓶是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形,流行地區廣,沿用時間長,宋代以來,各地窯場均有燒製。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裏的淨水瓶演變而來,在當時是一種裝酒的實用器具,後來才逐漸演變為觀賞性的陳設瓷,於北宋時期定型。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在於,瓶頸較細,頸部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