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革小報”尋根又七篇。“小報”尋根,主要在說曆史,基本不離材料。如此說法,曆史是說了,娛樂性稍差,此篇略補遺憾,故事一個。上“小報”:取自1968年春,西藏的“風雷激戰報”。字數不多,信息豐富。要知道根據現在的事實,在這個的大會的會場,太祖是被“壞蛋”包圍著的,左近有日後經咱國“法大還是黨大不很確定的”[
閱讀全文]

“文革小報”尋根又七篇。50年前的文革,當然是“舊社會”。這篇,是比較沉重的話題,不忍勿讀。上“小報”題目:取自1968年初,南京航空學院的“新南航”。文章很長,附在帖子的後麵。這裏把文章的大意濃縮一下。這位吳繼周吳先生,文革發生時是“南京航空學院”的“書記兼院長”,文革中被打倒。諸多“罪名”中,包庇&ld[
閱讀全文]

“文革小報”尋根又六篇。才聽到咱國“抗韓”新消息,“著名”韓國烤肉餐廳“漢拿山”臨陣“起義”,脫離“韓國”陣營,重歸漢隊。脫韓托漢,^_^。為什麽是“著名”?本老漢去年底才在那兒吃過,能不“著名”嗎?當時有人請客,問幾個菜係中想吃什麽,其中有韓國菜。好奇咱國的韓國菜啥陣勢,就說韓菜,結果去了&ldq[
閱讀全文]

“文革小報”尋根又五篇。文革,野蠻、荒謬、愚昧。句號。講文革的“故事”,還是盡量講出些“黑色幽默”來,不然會讓非親曆者不忍著眼。這次,有些抱歉,主要是黑色,鮮有“笑”果,*_*。1968年夏,太祖的文革目的基本達到,劉少奇的人馬被悉數放翻,“革命形勢一派大好”,太祖開始“收官”,落實“皇權”。有了“清[
閱讀全文]

“文革小報”尋根又四篇。文革中,太祖威力無比。想一想,如果全國每一支槍,每個居住空間,每斤小麥和稻穀都歸你管,你也應該挺牛掰的。不過,是人都有個“進步”的潛念,太祖在管住了每一支槍,每個居住空間,每斤小麥與稻穀後,還會想更“進步”些,比如:取自北師大的“井岡山”,1967年底,給太祖“祝壽”的文章。4“最”[
閱讀全文]
“愛國”,具體怎麽個愛法?稍複雜些,不像有的“愛”那樣容易界定,比如錢。愛錢,簡單。為了自己的錢不受損失,大宗的錢,要保護好,存到有“機構性”保護措施的銀行裏去。“國”就不那麽簡單了。一個“國”裏,總有不讓人待見的東西。比如,回北京,走出“首都機場”,一股刺鼻的感覺來襲,霧霾。“愛國”要不要包括[
閱讀全文]
“Denial”,2016年的電影。藝術再現1996至2000年發生在英國倫敦的一起民事訴訟案,由英國的“曆史學者”大衛.厄文(DavidIrving)起訴美國的曆史教授戴博芮.利普斯泰德(DeborahLipstadt)。厄文是一個知名的希特勒“辯護者”,在訴訟案發生前曾在出版物中質疑“奧斯維辛集中營”(Auschwitz)發生過有組織的係統屠殺。利浦斯泰德在訴訟案之前曾在出版物[
閱讀全文]

“文革小報”尋根又三篇。文革的總體態度是跟人“鬥”。重點自然是與太祖不待見的“壞人”鬥(千萬不可與太祖及太祖那一刻指定的“好人”鬥)。有時候,為了太祖,該“鬥自己”時也不能手軟,所以語言也反應了這個特色:取自1967年初,北京新華印刷廠的“革命造反報”。(高平同誌的“詩”讀時先讀左邊的四句,再讀右邊[
閱讀全文]

“文革小報”尋根又二篇。文革中太祖“閉關鎖國”其實不是全麵“閉鎖”,除了信息上“閉鎖”讓咱們很純潔的相信外麵是“水深火熱”之外,把外麵的好東東拿來玩太祖並不反對,尤其是能有效果的玩。看個例子:取自1967年春天,北京科學院的小報“革命造反”。說的啥事兒呢?文革時咱國“外匯”不多,可拿出個二十八萬來還[
閱讀全文]

接著用“人民日報”的出詞率說事兒。在此之前,所有開侃的“詞”都有個“過去完成時”的“高峰”,一路走高至今日的還不曾被本老漢寵幸,直到遭遇“紅色基因”。什麽是“紅色基因”?先看出詞率:為什麽從2007年起?不是漏查了前麵的數據,此詞,於2007年首次在“人民日報”出現,隻一次,2007年8月4日,說咱軍在學習“前[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