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72)
2013 (74)
2014 (70)
2015 (55)
2016 (64)
2018 (67)
2019 (63)
2024 (45)
2025 (1)
“Denial”,2016年的電影。藝術再現1996至2000年發生在英國倫敦的一起民事訴訟案,由英國的“曆史學者” 大衛.厄文(David Irving)起訴美國的曆史教授 戴博芮. 利普斯泰德 (Deborah Lipstadt )。厄文是一個知名的希特勒“辯護者”,在訴訟案發生前曾在出版物中質疑“奧斯維辛集中營”(Auschwitz)發生過有組織的係統屠殺。利浦斯泰德在訴訟案之前曾在出版物中稱厄文為“篡改曆史者”。於是厄文控告利浦斯泰德女士名譽傷害罪,妨礙了他作為“曆史學者”謀生的能力。訴訟開場。
電影開場,厄文(由 Timothy Spall 扮演)的演講錄像,說在奧斯威辛被毒死的人還沒有美國參議員 Ted Kennedy 掉到海裏的車上死的人多。接著鏡頭移到利浦斯泰德(由Rachel Weisz 扮演)給學生講課,說否認大屠殺的“技巧”是如下四點:納粹政權從沒係統的有計劃的屠殺過歐洲猶太人;歐洲猶太被殺者比“公認”的5-6百萬少許多;沒有所謂的“毒氣室”;大屠殺是猶太人的編造,為了博得同情與財務上的補償。
雙方立場鋪陳好,訴訟開始。
電影通過利浦斯泰德聘請訴訟律師安東尼.朱立厄斯(由Andrew Scott 扮演)的過程解釋英國的名譽傷害罪與美國的不同,不是由起訴方證明被告有罪而是由被告方證明自己無罪,另外英國的訴訟律師不上庭辯論,上庭辯論的是庭上律師。利浦斯泰德來到倫敦,會過朱立厄斯領導的龐大律師團隊,包括庭上律師 理查德.蘭普敦 (由 Tom Wilkinson扮演)。三名主角到位,厄文,利普斯泰德,蘭普敦。
開庭前,蘭普敦帶著利普斯泰德到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實地檢測。
此處,一個震撼的場景是擬似當年死者留下的鞋子,堆成小山狀的鞋子,一堆又一堆。人去鞋存。蘭普敦在現場查證,利普斯泰德則見景生情,不能自已。這是電影的一個主題,麵對否認曆史者的惡性刺激,為了衛護曆史的尊嚴,最有效的辦法是不為情緒左右而細致的“法辦”。
開庭。
精彩戲都在庭上攻防中。厄文沒用律師,他自辯。Timothy Spall 是很棒的演員,此片的精彩,很大程度上靠 Spall與Wilkinson 的對手表演。
其中一段,厄文說奧斯維辛的毒氣室是為了殺已經死了的人身上殘留的帶菌虱子,而不是為了殺人。
蘭普敦反問,死屍後來都火化了。火化自然燒死所有人身上殘留的虱子,為何要毒一遍、燒一遍殺兩次?
厄文自我解嘲,我是希特勒史學家不是大屠殺史學家。
蘭普敦跟評,既如此,你可對大屠殺閉嘴。你對大屠殺的曲解不是因為你是爛史學家,而是因為你是成心篡改曆史的“史學家”。
不徹底劇透了,感興趣的朋友可能想自己欣賞電影。再做兩個小評論。
厄文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熱愛希特勒是選擇。他活在英國是先天造成,居英而欣賞納粹,精神分裂不像“其它分裂”那樣嚴重。
在影片開始的利普斯泰德授課一段,她特意問學生,你怎麽知道大屠殺真發生過?一個學生說“有照片證據?” 利普斯泰德回說,沒有。“沒有任何人見過在毒氣室裏死去的猶太人的照片,因為德國人力保毒氣室裏的境況不得照相”。嗬嗬,咱城回首壇的朋友一定對這個對話有感受。
這是IMDB上的電影介紹:
http://www.imdb.com/title/tt4645330/
中國1960年代的大饑荒餓死了幾千萬人。剛剛過60年,現在已經有很多人試圖否認這個大饑荒了。那個大饑荒同樣沒有留下許多照片。
降低一下高度,說些曆史事實(是不是事實也隻有天知道,不過既然降低了,總有共同認知的部分,姑且稱之為事實)。
剛開始時將猶太人當靶子動員群眾,群眾不需要理性,他隻需要一個明顯的理由,猶太人,移民,反革命,黑五類等等。況且經濟沒收,有巨大的現實利益。後來就順著自己的語言邏輯自我強化了,最後發展到要徹底消滅猶太基因。就是這樣,43年消息剛傳出來的時候,沒人相信,直到攻入了集中營。有一個旁證,當時納粹要消滅的海不光是猶太基因,吉普賽基因也在消滅之列,因為吉普賽人沒有苦主,戰後也沒人叫喚,所以納粹幹掉了多少吉普賽人一直不清楚。
人性之惡,之所以無邊無際,是因為作惡的一方沒有意識到這是做惡,或者承認這看上去像一般的惡,但是這次例外,因為作惡者動機純正,因為後果有利,有益,將來的曆史會為之洗白的。俄國知識分子稱這種心理為“曆史理性”。曆史將證明我這樣做是對的。苦難都是這樣來的。
人類與其它動物如此大區別是因為每個個體都有獨立分析思考的能力,如果完完全全的人雲亦雲,隻會跟隨導演的思路的話,那隻是羊群一樣的智商,連高級動物都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