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11-09-20 23:57:56)
魂牽夢繞,多少年過去了;也是這樣的一個秋,這樣深,這樣冷,主樓背後的老槐樹黃葉點點;也是這樣的一個雨天,淚水雨水攪在一起;一個霹雷把沉悶的烏雲扯開,如注的雨水頃刻間遮擋了周圍的一切,縷縷濕發淩亂地貼在蒼白的臉上,那驚恐的眼神分明在說;“為什麽,為什麽會是這樣。”知道你垮了,一個人躲到那麽遙遠的地方。一直是怨恨,一直覺著是自己委屈,[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1-09-20 23:51:40)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喜歡白翁的這句詩,因為杭州也是我的眷戀,也有我暖意溫馨的勾留。雖說去過一些地方,但大都是匆匆過客,留在記憶裏的無非是些湖光山色,廳台樓閣,地域文化,街景小吃,能夠想起就有情感勾憶的唯有杭州。也是這樣一個秋季,問母親想不想出去轉轉,母親問去什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母親沒去過江浙,推薦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想來那是很遙遠的事了。心情低沉到極點,單車到京西燕家台爬山。本想看看滿山的核桃,一地的酸棗。人到半坡,抬頭看峰,一株甜甜的柿樹在衝我點頭微笑。無奈坡陡石峭,幾番嚐試,幾番不得,來年有備再來,卻不見了那顆柿樹……不知道為什麽,一直懷念那顆柿樹,她給我的印象是那樣深刻。秋陽下的山脊,微風和煦,半坡上的柿樹,鐵枝葉黃,飽滿欲流的紅柿,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雖說生在京城,長在京城,說實在話,對地道的老京城並不是很了解。對那些充滿神秘的胡同,有著濃濃親情的大雜院兒也是一知半解。老京城人熱情好客,那種進門一家親的感覺讓我有一種歸屬感。從小不願意叫大人,不知為什麽“叔叔,阿姨”這幾個字從我嘴裏吐出來有如登天。聽說家裏要來客人,寧可跑得遠遠的回來吃剩飯,也不願意當麵去叫人。有時候躲不過去,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記得有個電影,是說澡堂子裏的文化和故事。故事背景好像是西安,看樣子老城的文化都很相似。一些在京城消失了的東西,在西安有時候會碰到。特別喜歡碑林那一帶,沿著城牆根走,好像就是想象中的老京城。沿途有很多賣紙墨扇軸的攤位,透著一種深厚的文化和閑靜。外麵不管有多喧鬧,一進入碑林的大院,幽靜撲麵而來。猶如盛夏燥熱時飲了一杯涼涼的酸梅湯。如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不知道為什麽總是懷念長安街上那兩排偉岸的青楊,秋風起處,仿佛又聽到了那嘩嘩的樹鳴,有悲哀,有歡唱,更多的是無以言說的惆悵……華燈初上,十裏長街,影影憧憧,辛勞一天的人們,換上為數不多的新衣,或結伴,或獨行,呼朋喚友,來到寬闊的大街上納涼。父母帶我去王府井購物,那是當時京城唯一還算熱鬧的地方。王府井入口把角,有一處公共廁所,沿著公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每當我感到孤獨,落寂,或僅僅是心無所依,四處無著的時候,這幅照片就會成為我電腦的壁紙,成為我可以麵對的一種慰藉。多數時間,隻是默默地守望,沒有思緒萬千,更不會心酸心痛。隻是一種煩亂之後的寧靜。看著凝固無語的畫麵,你會逐漸地進入一種化境,一種超越時空的穿透,毫無生命的液晶畫麵,似乎也有了某種靈動;輕如煙紗的藍天,在寒冬的陽光中開始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1-06-07 18:19:27)
再看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不由想起最初看這本書的情景;大約是在小學四五年級的樣子。在父親書架上翻到這本書,是一套魯迅單行本裏的一本。封皮是白色的,豎排四個手寫體的墨字《朝花夕拾》,下麵一朵白描的小花,看著幹淨素雅。“朝花夕拾”,早晨落下的花,晚上再拾,再鮮豔的花,還不是都蔫癟了。那個時候不大理解這四個字的含義,隻是顧名思義地去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1-04-03 03:32:17)


大風起,黃沙漫天渾不見,亂緒綢繆。才著新裝又裹舊衣,人來人又去。車輪滾道蒼蒼,人在旅途兩迷茫。歲月逝心依舊去日多愁不可追,空度如流水。狂飆落,寒風吹,尋遍南北無相知,寂寞一人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1-04-03 00:40:59)


天上飄著疏疏落落的雪花,最後一節課的鈴聲一響,饑腸轆轆的同學們蜂擁著跑出學校的大門。寒風裹著家家戶戶飄出的飯香撲麵而來,細碎的雪花打在臉上,伸出舌頭舔幾片,一股沁心的冰爽帶得肚裏“咕咕“作響。饑餓,總是感到饑餓,在那個成長的年代,看什麽饞什麽是最最深刻的感受。雖說課間操後可以吃一頓加餐,可那點兒少得可憐的食物對精力旺盛的孩子們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