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處人心

職業,家庭,信仰,人生,文化,世界,盡在人心
個人資料
博文
(2009-11-11 08:11:06)

想來大家都想過人生意義的問題。用科學方法,來探討人生意義的問題,該如何下手?兩種辦法。可以導公式,也可以作實驗。哲學屬於導公式這一派,問一些人生的大問題,從問題和邏輯演繹中尋找人生的意義。宗教屬於作實驗這一派,先對人生的意義作某種假設(hypothesis),根據這種假設過他們的人生看看。問題是,三個人信三種宗教,都說他們的人生很有意義,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大女兒有時會抱怨,她是我們教育子女的實驗品。這句話是用醋意來捅我們,怪我們沒有把她教成和妹妹一樣可愛。我們心裏明白,她的話不無道理。回想二十多年前,我們連做人都不及格,更別說是做父母了。當父母是在職教育,又沒有職前訓練,一路用子女當實驗品來摸索,不知道犯了多少錯。有趣的是,她抱怨的多是小問題;我們真正的遺憾,她卻不吭聲。她兩歲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剛過完萬聖節,一群群“小鬼”要糖的可愛景象,記憶猶新。即使麵目猙獰的惡鬼,搖身一變成化緣的小娃,也隻能以糖侍候。美國人裝鬼百無忌憚,中國人敬鬼神而遠之。美國人裝鬼不裝神:裝鬼是胡鬧,裝神則褻瀆,兩者壁壘分明,很難想象中國人卻是鬼神合起來一個名詞。到底什麽是鬼,什麽是神?這問題似乎令人不安,誰敢去指一指這個是鬼,哪個是神?朦朧裏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每件事都可能有很多角度。不少子女壇讀者,以對子女公平的角度來看那篇“子女的大學學費該誰付”,為老大叫屈。我寫的時候沒有想到這個角度,簡單一段帶過姐姐的故事,引來不少猜測。趕快補述一篇老大選校的故事,讓大家參考我們的角度。
簡單說,我們不是選“好”學校,而是選“適合”的學校。老大高中時,就到那州立學校參加過幾次夏令營,對那學校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中國人最重視子女教育,父母拚老命為子女付大學學費,似乎是天經地義。相形之下,美國人的觀念比較接近共同分擔責任。大學獎助學金的申請,就根據父母的經濟能力,算出來父母該付的部分。其餘子女該付的,由獎助學金,工讀所得和學生貸款支付。多數老美大學畢業時,會有為數可觀的學生貸款須償還。事實上,老中老美家家各有不同的製度。父母親愛怎麽花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0)
(2009-10-27 17:44:35)

我和大老板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並不多。但在每一次接觸中,我都學到一些功課。大老板當過美國幾家大公司的總裁,又有極高的道德標準,事實上就像一本活的教科書,讓我們邊看邊學。我們公司前幾年大老板來去像走馬燈,還有因性醜聞下台的,公司裏人心惶惶,他來以後才穩住軍心。第一次見麵,是在IT部門的業務匯報,由大老板主持。我們在會議室裏等了十五分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9)

基督徒家庭有個“好處”:服務的機會很多。兒子才上八年級,就被“征召”去附近的養老院當義工。為減輕老年人們的寂寞,一位退休的牧師每星期三晚上在那養老院辦聚會,是那裏每周的一大盛事。兒子去彈鋼琴伴奏,每個月當班一次。從來沒去過養老院,第一次帶兒子去當班,不曉得該期待什麽。提早到了聚會的地方,場地空曠曠的,沒幾條椅子,還一股濃濃的尿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0)

為彈鋼琴和子女吵過架的,請舉手。
我要連腳一起舉起來,我們家有三個!
我們的鋼琴老師其實很懂得鼓勵小孩。小時後給帖紙,蓋印章,發大小獎品;長大了還有各種音樂劇,歌唱,樂團,父母子女同台表演。但是,彈鋼琴這件事到某個階段注定是個火藥庫,不小心就會爆發。
從父母的角度,學費這麽貴,子女不練琴,沒有進步,就是白花錢,誰不心疼?而且[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如果子女是球員,父母該扮演什麽角色?
有的父母喜歡當球員,打子女的球。
有的父母喜歡當教練,教子女打球。
有的父母喜歡當隊友,陪子女打球。
有的父母喜歡當啦啦隊,看子女打球。
我想,這些角色都是有道理的。一個小嬰兒,一切事都要父母代勞,所以父母起初像球員,作子女以後該自己做的事。隨著子女的成長,父母的角色也慢慢轉變成教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9-10-13 18:05:38)

罵人守則第一條:用問句。在美國文化裏,一旦爆發口舌之戰,大部分的髒活都交給問句來做。大家可能在電視上看過,媒體記者可以把達官顯要問得走投無路,法庭上的檢察官也可以把被告問出罪來。美國人很會運用問句,什麽話都可以改裝成問句,再修飾一下,罵人還罵得真好聽。比方說,你很生氣同事把簡單的事都搶走了,留下難的給你。簡單問一句,“能不能請教[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
[6]
[7]
[8]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