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重視子女教育,父母拚老命為子女付大學學費,似乎是天經地義。相形之下,美國人的觀念比較接近共同分擔責任。大學獎助學金的申請,就根據父母的經濟能力,算出來父母該付的部分。其餘子女該付的,由獎助學金,工讀所得和學生貸款支付。多數老美大學畢業時,會有為數可觀的學生貸款須償還。事實上,老中老美家家各有不同的製度。父母親愛怎麽花錢,就怎麽花錢,不幹外人的事。
我們家一分薪水要應付三筆學費,早就有所警覺。小女兒更發揚警覺心來維護她的權益,及時呼籲姐姐哥哥不要把家裏的錢花光,得留下她的一杯羹。在老大要申請大學的時候,我們算一算,訂一個基本原則:父母給每人一筆相當於州立大學開支的款項,他們可以選任何學校,不夠的錢,他們自己付貸款,剩下來的錢,是他們的。像是納子女稅,付完了稅,沒我們的事。
大女兒有上藤校的實力,隻申請了一家她願意花這種錢的,卻是備取。她不願意為其它私立學校負債,決定去一家很好的州立學校。為自己的錢努力,她大學四年都在校打工,加上暑期的internship,賺夠錢去歐洲讀了一個學期,還玩了一個月。畢業時有結餘款項,是她就業和讀研究所的本錢。
兒子的強項是運動和人際關係。他希望去姐姐的學校,卻是備取。在得到的入學許可中,他考錄一家私立學校,和一家州立學校,全國排行約30和70名。我們決定利用春假帶他去這兩家學校看看。州立學校很大,設備很好,人很多,很熱鬧。坐在大禮堂裏,學校的樂隊吹奏得人人沸血奔騰,好像去參加大革命,或是去為足球隊加油。不少年輕人似乎陶醉在革命情感裏,兒子倒是有點坐立不安。看完學校出來,好像理智上這學校不錯,感情上沒搭上線。
隔天去私立學校。這學校小多了,我們一家人圍坐個小圓桌,有招生部門的職員和我們會談,古典音樂侍候,還一麵享用飲料和點心,真是預嚐貴族學校的待遇。晚上學校安排兒子住在宿舍裏,和學長們一起混。這學校以通才(liberal arts)教育聞名,到處可以看到注重教育人,而不是教育工程師或科學家。第二天看完學校回家,兒子明顯地已經愛上了這所學校。
接下來幾天,兒子在猶豫中掙紮。看他下不了決定,我去探個究竟。兒子想上私立學校,但想不出如何還十萬的貸款。十萬到底是多少錢,一個高中生怎麽知道?如果去州立學校,以後會不會喜歡,會不會後悔?我說,“如果你真想去私立學校,就要全神貫注,設法達成目標,不要去想州立學校的退路。該想的是,暑假可賺多少錢,哪裏有機會。”
兒子想想,他可以到餐廳打工,可以教網球,學校裏也可能有工讀的機會。估計一年賺一萬,四年下來還缺六萬。我說,“看你這麽喜歡那私立學校,我們分攤一下。你賺一塊錢,我也想辦法出一塊錢,畢業時欠兩萬,分兩年還掉,好不好?”兒子高興得跳起來,他可以去他心愛的學校了,他要立刻去找打工的機會。
我們的直覺顯然管用。兒子非常喜歡那學校,他們挑學生的辦法與眾不同,甚至不需要SAT的成績。四年來兒子交了許多惺惺相惜的好友,各方麵成熟許多。四個暑假打工的酸甜苦辣則說來話長,人情冷暖真要賺錢的時候才體會得到。兒子每天回到家,把口袋裏的錢掏出來,放在紙盒裏,媽媽幫他記帳。有他賺錢的帳,有我們match的帳,有存入529戶頭的帳,有付學費支出的帳,天底下隻有媽媽搞得清楚。最後一個暑假結束時,媽媽宣布財政狀況:預計付完最後一年學費,兒子隻差五千元。卸下心裏的一塊大石頭,兒子抱著媽媽哭起來:“我以為還差五萬。早知道是五千,我拚一點,可能已經付清了”。
為錢掙紮,是人生的一部分。與其父母掙紮,子女旁觀,不妨全家掙紮,一同學習。所掙紮的,不隻是如何賺錢應付學費,也是選擇學校衡量花錢:什麽時候善用理智,精打細算看住荷包;什麽時候依賴感情,為所愛的盡心竭力。這種事我要子女自己決定,從中學習。學會理財,賺到一世溫飽;學會為愛付出,賺到一趟人生。或許本文的標題是個誤導:重要的不是子女的大學學費該誰付,而是在付大學學費中,學習到怎樣的人生。
“學會理財,賺到一世溫飽;學會為愛付出,賺到一趟人生”--太精辟了。
謝謝留言,很高興你們喜歡。
謝謝朋友!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