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處人心

職業,家庭,信仰,人生,文化,世界,盡在人心
個人資料
正文

慧眼識英才

(2011-09-04 15:40:20) 下一個


那還是我學生時代在台灣的事。一個偶然的機會,被選去參加學生領袖的培訓,聽到一場“慧眼識英才”的演講,深受感動。幾十年來不但記憶猶新,而且一直有新的體會,深受影響。

左宗棠的識人之術,在曆史上頗有名氣。相傳他選人的秘訣,可以歸納成“器量識才”四個字。一般人重視才能,欣賞才華,也往往以專業才能得到入門的機會,開始在公司裏工作。嚴格講起來,學校裏教的學問,無論是編程式的功力,做會計的報表,做實驗的技巧,多是才能的教育。有才能的青年人,很容易被選去為公司效命,有很好的機會。

然而,公司高層對基層人員的認識,往往隻限於某某人做成了某某事,印象不深。真正注意到一個人,常常是在“識”的層麵:高級主管讀到一篇報告,聽到一場講演,讚許這個人的見識。研究分析前瞻的能力,加上語言文字表達的技巧,常常是得到高峰注意的因素。上層經理人員有責任為公司找尋策略和方向,他們自然想提拔有識之士為他們服務。

有才有識還不夠,因為公司裏多數的大事都要靠團隊來完成;領導統禦的能力和人際關係的技巧就成了選拔上層人才的重要指標,這就是左宗棠所謂的“量”。也許以現代的觀念,肚量這樣的詞眼不足以代表人際關係的技巧。然而,左宗棠在那個封建專權的時代,都能體會肚量的重要性,現代民主社會的經理人員自然需要有更寬容的心,才能成功的領導。

“器”可以解釋成容器;一個人做什麽的容器,就是說一個人對人生有什麽追求的意思。一個人的人生觀,往往在人生最重要的決定中表現出來。用人最怕用到有機會就可以黃袍加身的人。不隻可能篡位,也可能欺上懵下,魚肉百姓。“器”就是觀察人品,決定能不能信任。

這些年來,我參加不少公司裏選人用人的會議,發現西方人也是用“器量識才”來選拔人才。找個人做基層工作,主要注意力在於“才”:這個人能不能做這件事。提拔資深幹部,主要注意力在於“識”:這個人有沒有遠見和判斷力。任用經理人員,主要注意力在於“量”:這個人能不能領導這個團隊。聘請執行經理,主要注意力在於“器”:這個人值不值得信任。

實在說,我想不起來當年我為什麽對這篇演講如此動容。那個時代的學生不常接觸到書本以外的知識,眼界有限,自然對好講員帶來耳目一新的訊息有所渴慕。然而,多年來記得“器量識才”四個字,的確幫助我欣賞不同層麵的能力,讓我在專業才能外有所成長,受益匪淺。多年後把這件事寫下來,也許對那個年輕人有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Easy.Spi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Value的評論:
這太玄了,看不懂耶!
Valu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Easy.Spin的評論:
很有意思的是:如果一個千裏馬找到伯樂,這匹千裏馬就成了千裏馬兼伯樂。因為識別人才本是伯樂的本質。
謝謝
Easy.Spi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Value的評論:
但願世上的人,無論千裏馬,百裏馬,都找到他們的伯樂。謝謝留言。
Value 回複 悄悄話 常言道: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真正懂得稱得上英才的人的價值遠遠大於某一點技能的伯樂有多少?希望你能為伯樂。
這裏附上孔子的話共勉:“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