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博文
剛到村裏,我們在一起商量,也想像社員發展家庭副業那樣,搞一點知青的集體副業,養些家畜,家禽等。這樣既可以解決一部分吃肉的問題,還可能換點錢給廚房零用。
養什麽呢?由於有加工糧糧食剩下的糠和麩子之類的,可以喂豬,所以大家都同意養頭豬,由輪流做飯的人負責煮豬食來喂。此外,是養雞還是養兔,有不同意見,後來因為聽說雞要吃糧食,而兔隻吃草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到村第一天是大隊臨時安排人給我們做的飯,隻過了一兩天,我們就決定自己做了。一來是那老鄉做得不大合口味,二來是怕他做的不衛生,還是自己做吧。
自己做就有一個誰做的問題。開始有男生提議全由女生做,男生可以把因做飯誤工的工分補給女生。但這建議立即遭到全體女生的反對,她們竟有人提出針鋒相對的相反意見,這顯然行不通,於是決定大家輪流做。開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根據當時的“最高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主要目的,是“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然而我們發現,村裏的貧下中農,包括基層幹部,並沒有主動教育我們什麽,相反,他們的言行並不那麽“革命”,而是很“落後”,有些甚至很“反動”。根據當時階級鬥爭的理論,貧下中農和地主富農是敵對的階級,他們之間的階級鬥爭是不可調和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剛到村裏那段時間,我們除了幾個隊幹部和房東,幾乎誰也不認識。根據上級的指示,我們應該主動地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但有一個問題,在那大講階級鬥爭的年月,知青是不應該主動和地主富農等“階級敵人”打招呼的。於是大隊領導按照上級指示召開了一個特別的會,讓我們認識一下村裏的“階級敵人”,以便避免和這些人有任何來往。當時的“階級[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盡管我們要求早點開始幹活,但當地的習慣是從秋收完畢到來年正月十五都不幹活,叫做“冬閑”。按照上級指示,大隊安排我們利用冬閑時間“訪貧問苦”,還到社員家裏宣傳“元旦社論”(即,和雜誌編輯部1969年元旦發表的社論,被認為是代表“黨中央的聲音”),就是念報紙。
通過領導介紹和實際接觸,我們了解到村裏的一些基本情況:
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從縣城到我們村約有十七八裏,一路上基本是平地,隻有些不大的上下坡。冬天,耕地裏沒有莊稼,還有大片荒地,由於有鹽堿,地麵呈灰白色。天氣比北京冷一些,遠處的群山上還能看到點點殘雪。大車很慢,約莫走了兩個小時,終於快到了。遠遠看去,隻見村莊的房屋和院落的土牆連成一片,呈淺黃色。村口已經有人群在等候歡迎了,站在最前麵的是小學生。我們連忙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我們乘坐的專車先沿京包線至大同,再沿北同蒲線向南。天擦黑,到了我們的目的地–岱嶽鎮。這是山陰縣政府所在地,人們習慣地稱之為“縣城”。我們要在這裏學習一整天,然後分頭下到各村。
排好隊一走出車站,就聽到鑼鼓喧天,看到夾道歡迎的人群。他們敲鑼打鼓,喊著“熱烈歡迎首都知識青年來我縣插隊落戶”等口號。我們跟著領隊也邊走邊喊&ldq[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出發的時間是12月24日清晨。那天到車站送行的主要是家長及兄弟姐妹,同學不算多,因為不少人已經走了。哥哥和他的幾位好友也來送我。上車前,哥哥低聲對我說:“有什麽需要的就來信。”其實這話他已說過幾遍了。我點點頭,和他們一一握了手,就上車了。在開車前的幾分鍾,我在車窗口和哥哥四目相對,誰也再沒有說出什麽來……
哥哥是我當時在北[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開頭的話
在大批知青上山下鄉的歲月裏,我也被卷入其中,於1968年底到山西雁北插隊,一呆就是將近五年。那時我沒有別的選擇,下去是不情願的。在村裏,日常都是用原始的方式幹農活;另一方麵,我們也利用工餘和農閑時間,幹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包括讀書,玩樂器,偷聽“敵台”的新聞和音樂等。其實生活條件差,勞動強度大,吃的跟不上,工分值低,這[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貝裏尼(Bellini)一生創作了十一部歌劇,其中不乏音樂史上的精品。但假如要從中挑出一部最有代表性,影響也最大的劇目,那要數《諾瑪》(Norma)了。據說貝裏尼本人在其作品中也最看重《諾瑪》。
《諾瑪》又譯作“諾爾瑪”,劇本是羅馬尼(FeliceRomani)根據蘇梅特(AlexandreSoumet)的悲劇改編,屬正歌劇,於1831年12月首演。故事發生在公元前50年,羅馬帝國統治下的高盧(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26]
[27]
[28]
[29]
[3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