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俄〕С·貢恰羅夫,В·烏索夫著,馬貴凡譯譯者按:俄國《遠東問題》雜誌1992年第5期刊登一篇標題為《柯西金和周恩來在北京機場的會談》的文章。文章的內容分兩部分,前半部分是引文,為俄國遠東研究所曆史學副博士C·貢恰羅夫和В·烏索夫所作,簡要地概述了中蘇兩國軍事對抗的升級經過,比較了中蘇兩種會談記錄說法,並探討了會談對形勢發展的影響。後半部分是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作了一個關於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講話,試圖用“兩類矛盾”這種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哲學語言,解釋國內發生的種種問題,並給執政黨提供指導性方針。毛本人說,他這個講話所談的問題已經“在心裏積累了很久”。〔78〕毛澤東首先指出,匈牙利事件不會在中國重演。在這個前提下,毛澤東開始談論人民內部的種種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4、毛澤東決定提前開展黨內整風根據毛澤東南巡講話的精神,中共中央起草了關於整風運動的決定(草案)。主要內容是: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一次以反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和宗派主義為內容的整風運動。1957年進行準備工作,並在適當範圍內試行,1958年全麵開展,大約在二至三年時間內完成。毛澤東回到北京後,4月9日,審閱和修改了這個決定。毛在修改時特別加了一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3、毛澤東親自策劃的所謂“陽謀”對於發動反右運動的策略,毛澤東不承認是陰謀。他後來在《人民日報》上公開講:“本報及一切黨報,在5月8日至6月7日這個期間,執行了中共中央的指示。……讓資產階級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發動這一場戰爭,報紙在一個期間內,不登或少登正麵意見,對資產階級反動右派的猖狂進攻不予回擊,一切整風的機關學校的黨組織,對於這種猖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0)
4、中共中央決定全麵開展反擊右派運動5月中旬發現民主黨派的言論有“危險企圖”和“錯誤傾向”後,毛澤東本來可以采取一種懷柔的應付辦法,像發動整風時那樣召開小範圍座談會,對那些他認為的“右派人物”(不過數人而已)進行規勸或提出警告,請他們並通過他們影響黨外人士,在規定的限度內鳴放,繼續幫助共產黨整風。但毛澤東沒有這樣做,對於階級鬥爭和思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蘇關係在冷戰國際史和戰後社會主義運動史研究中占有特殊的曆史地位。此期中蘇關係的變化不僅直接影響和改變了冷戰時代世界政治的格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命運。即使對於當前世界政治的分析,以及對於國際關係理論,特別是同盟理論的研究,人們都需要回顧和總結戰後中蘇關係這段曆史經驗。在半個多世紀的冷戰曆史中,中蘇關係經曆了結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三、中蘇分裂的結果及其影響中蘇之間的意識形態大論戰,從思想和感情上斬斷了這對兄弟之間保存的最後一絲情誼,造成了兩黨關係實質上已經破裂的現實,兩國關係隨之逐漸惡化。進入1965年後,中蘇兩黨圍繞莫斯科三月會議和援越問題展開了新的衝突。到1966年3月中共中央拒絕參加蘇共二十三大,兩黨組織關係中斷。與此同時,文化大革命運動渲染出濃重的反蘇氛圍。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冷戰國際史研究中,關於中蘇分裂的過程及原因,特別受到學者的關注,有關的討論和分析層出不窮。本文將著重分析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問題上,毛澤東的內心訴求,莫斯科的反應,以及因此而引發的中蘇同盟關係迅速惡化的過程。1957年11月召開的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雖然被《莫斯科宣言》稱為“證明了共產主義運動的國際團結”,但實際上中蘇之間的分歧已經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年08月19日09:22:51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核心提示:1959年7月18日,赫魯曉夫在波蘭訪問時對中國人民公社化運動進行了公開批判:“曾有人下了大致是這樣的論斷:‘既然我們為共產主義奮鬥,那就讓我們來建立公社”’。“看來,當時許多人還不太明白:什麽是共產主義和如何建設共產主義。”“公社是組織了,雖然當時既不具備物質條件,也不具備政治條件——我是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閱讀 ()評論 (1)
[<<]
[96]
[97]
[98]
[99]
[100]
[>>]
[首頁]
[尾頁]